黄埠崖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360&run=13

概况
清康熙年间(1662-1723年)徐姓建村。因村处黄埠山西麓,故命村名为黄埠崖。
后张姓来此定居。
黄埠崖村位于海阳市西南部,地处东经121°00′,北纬36°36′。距市政
府驻地30公里,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东与南王家庄接壤,西与鲁口村交界,南濒黄
海,与即墨市隔栲栳港相望,北与古庄头村相邻,隶属辛安镇。
全村辖区总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0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
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
2002年,全村320户,874人,有徐、张两姓,均为汉族,其中张姓占总人口
的60%。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24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9.42万元。
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387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9
5%、2%、3%,人均纯收入3322元。

大事记

1944年4月23日(农历四月初一日)八路军攻克大山所村日伪军据点,本村解放。
1955年冬村成立了初级渔农合作社。
1965年集体投资15万元,先后购置20马力渔船5只。
1974年村集体投资4万元,修平塘1座,灌溉面积40公顷。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新中国建立初,常年粮食亩产45公斤左右。1978年,粮食亩产190公斤
,总产23.8万公斤。1983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330公斤,比19
78年增长了14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613公斤,总产38万公斤。
1997年以来,村党支部发动群众发展120马力渔船5只,捕捞小船70只。发展
草莓大棚37个。
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1333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24万元,渔业收入
1177万元,畜牧业收入32万元。
第二、三产业1984年以来,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发展第二、三产业,相继发展了商
饮业、运输业,妇女勾花、结毛衣,剩余劳力外出从事建筑打工。
2002年,全村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74人,收入54万元。其中工业、建筑业
收入25万元,运输、商饮、服务业收入29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本村解放前有私塾1处。1974年,集体投资1万余元,新建校舍16间,有
学生100余名。到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者11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不足100公斤,加上糠菜才能维持生活。建
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人均粮食290公斤。1975年,全村收入16万
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3000元,有各种运输车辆67辆,摩托车80辆,电话150部
,彩电200台,电冰箱100台,洗衣机3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错杂、狭窄、脏乱,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居住面积
仅7平方米。1981年村统一规划,街道整齐,房屋高大。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达到
24平方米。
集体福利1982年集体投资4万元,全村用上电网供电。1986年集体投资3万元,为
村民安装自来水。2000年集体投资1.5万元,为百余户村民安装上有线电视。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4年,张维喜在八路军十六团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
一名党员。1945年因残废复员回村,先后发展8人入党。1950年12月成立党支部,张
殿英任党支部书记。后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张殿伦、张维芝、张维勤、张殿斋、张
维善、徐先敏、张维申、徐先起、张世芝。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4个,党员40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4年夏,设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
6月,大队管委会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复称大队管委会。1984年,始称村民
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曾任村行政负责人的有张殿良
、徐长秀、徐苏春、徐逢春、徐长璋、张维芝、张殿论、张维芝、张殿斋、张维善、
张维申、张维岭、张世浦、张世河、张世芝。

人物

烈士名录张维忠张维杰张殿胜
张维平徐希海

撰稿:张维信张长理

审稿:张世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