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哲阳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36&run=13

概况

清康熙元年(1662年),袁、修两姓来此定居。康熙五年(1666年),高宁同从山西
省太谷县迁此。后有倪、臧、李、任姓等相继迁来安家。村内有柘水河,河东岸有隋
、修、张姓定居。当时村建在河北岸柘树岚前,依山南水北为阳之说,故命村名柘阳
。清乾隆二年(1737年),取“贤哲阳生”之兆,改称哲阳村。1961年,以村中河为界
划分为两个行政村,本村在河西,遂命名为西哲阳村。
西哲阳村位于海阳市城区东部,为方圆街道工委驻地村,地处东经121°10
′、北纬36°47′,坐落在担杖山前、拖山西岭下的平原地方。乐畎口、丁家夼的水
源,流经村西绕弯向南,明始院山涧的水流经村东往南与南河相汇,流入凤城海域。
隶属方圆街道办事处。
解放前,本村有141户,882人,耕地460公顷,其中67公顷分布于周边村;
山岚67公顷,分布于楼庵与薛家庄。解放初期,有土地360公顷。1961年分村后,本
村有土地240公顷,山岚67公顷。1970年以来,随着城市的发展,本村土地被企事业
单位征用约173公顷。2002年,有土地65公顷,974户,2565人,有高、修、臧、倪、
李、任、张、孙、王、夏、葛、鲁、赵、董、刘等姓,均为汉族。
新中国建立初期,常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7.6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
60万元。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234万元,人均纯收入3600元。2002年,农村经济
总收入9556万元,人均纯收入4010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
25.5%、22%、52.5%。

大事记

1942年9月本村解放。
同年12月中共东海地委工作组驻村开展工作。
1946年进行土地改革。
1948年东、西哲阳两个自然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并成立一个合作社(村社)。
1961年哲阳村以村中河为界,划分为东、西哲阳两个行政村,本村为西哲阳村。
1964年开展“四清”运动。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200公斤,总产72万公斤。1978年,亩产450公斤,总
产162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亩产600公斤,比1978年增长了1
50公斤,是解放初的3倍。2002年,粮食亩产444公斤,总产34.6万公斤;第一产业收
入2441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240万元,林业收入17万元,畜牧业收入288万元,渔业
收入11.2万元,其它收入895万元。
第二产业1918年,本村有尹福坤经营的复和烧锅、酒馆和高宗五经营的万春烧锅
、酒馆,从业人员9人,资本1500银元。1922年,有高子文经营的子文鞋铺、高照斌
经营的广大鞋铺、臧京良经营的臧记鞋铺、高良汉经营的华汉兴鞋铺、倪金鉴经营的
倪记鞋铺、倪晋斋经营的晋斋鞋铺、高玉亭经营的玉亭鞋铺、高春生经营的春生鞋铺
,总资本3150元,从业人员26人,多于40年代停业。1924年,臧福禄开设福禄织布厂
,织机2台,工人2名,1928年停业。1934年后,高春元开设华增春鞋铺,资本200元
,从业人员3人,1940年停业;高京良开设京良鞋铺,资本400元,从业人员1人,19
45年停业。解放初期,村仅有油坊和加工猪皮、羊皮等小手工业,收入仅够自家维持
生活。1963年,村建立了油坊、磨坊、粉坊,职工20人。1965年,相继建立了养猪场
、轧花厂、肠衣厂、铁器加工厂、机修厂、草制品厂等,职工150人。1985年,成立
了建筑公司、电器厂,职工230人,纯收入20万元。1997年,村成立房地产开发公司
,利税20万元。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400人,收入2099万元,其中工业收入29
万元,建筑业收入2070万元。
第三产业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土地的不断被占用,剩余劳力过多,村民主要
从事服务业。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400人,收入5016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11
86万元,服务业收入2061万元,商饮业收入1769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解放前,本村就有小学。至1970年,小学1-5年级学生在本村就读。19
85年起,本村投入1.8公顷土地,县教育局出资建成了榆山街学校。1958年,村成立
幼儿园,1959年解体,1977年重新成立,1988年被烟台市评为一类幼儿园。到2002年
,本村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100余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口粮100多公斤,70%以上村民靠野菜、米糠等充饥。
解放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家有余粮,户户有存款。2002年,人均存款500
0元,70%的中青年骑上了摩托车,带上了手机或传呼机;90%的农户安装了电话,看
上了彩电;50%以上的农户拥有冰箱和洗衣机。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胡同不直,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居住面
积不足7平方米。1980年,村统一规划建设住宅。1997年,村统一将沿街房改建成商
业网点房和住宅楼。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底,中共东海专区派王吉春为工作组长,带领工作队员
进驻本村,发展了臧京武、葛文学、修方明、修京英、高文彬、高悦云、高京文、高
寿昌等8人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1月10日举行了入党宣誓,同时成立了党支部,臧
京武任党支部书记。之后,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高元同、葛文学、臧京奎、高浩魁
、高玉松、高志发、臧福河、高京玉、高魁国。2002年,全村有党员83人。村党支部
曾多次被上级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3年,第一任村长高庆祥。之后,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
有高元龙、高元同、高元横、丁世德、任思河、倪廷其、臧福东、李京海、倪世祥、
臧福进、高魁国。1999年5月1日,经村民直选,高魁国任村委会主任。

人物

人物简介高元平1928年6月生,194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林海雪原剿
匪战斗。先后任参谋、机要科长、湖北宜昌行署档案处长,地质局、基建局局长,建
委主任等职。1979年8月,任轻工部武汉设计院副院长。
倪波1930年3月生,中共党员,大学研究生班毕业,教授。曾任上海外国语学院
俄语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1991年,被国际俄语语文
教师联合会授予普希金奖章,享受国家特殊津贴。著有《俄语语句同义转换》、《俄
语词汇语义学》、《俄语》等书。
高景灏1930年8月生,中共党员。1946年参加人民解放军,曾任通讯员、班长、
排长、指导员、干事、政治处主任、副政委,十三分部政治部副主任、顾问等职。曾
立特等功2次、三等功3次、四等功12次,获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先后四次受到
毛主席的接见。
赵彦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勤部总医院政治委员,中将军衔。
倪廷伦1940年9月生,中共党员。1965年山东矿业学院毕业后,在山东煤炭科研
所工作。先后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其研制的ZBl型、ZB2-
100型薄煤层采煤机,获省煤炭局科技进步二等奖;ZB2-100型及DZ一9型外注式薄煤
层单体液压支柱,分别获省科委科技进步二、三等奖。曾被省煤炭局授予先进工作者
称号。
高建波1960年生,任中外合资济南变压器厂中方代表、副总裁。
李恩义1964年生,菏泽发电厂厂长、党委书记。
修慧欣女,1977年生,1997年考入北京科技大学,获硕士研究生学位。2004年8
月,发表的学术论文《详论锰锑/多孔硅异质结构》,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重视,被英
国剑桥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享受英国政府、剑桥大学全额奖学金,成
为全市第一位免费在世界名牌大学深造的女博士生。
烈士名录倪廷玉倪廷照倪廷珍
臧京梓高悦旭高京千高志刚高悦照
高培中高春阳任思顺赵严秋高京福
高悦梅

撰稿:任思保审稿:高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