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罐窑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359&run=13

概况

明永乐初年,一说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王姓来此建村。因村旁有一清
泉,故命村名水泉口。后宫姓、张姓来此定居,聂、丁、许等姓自外地迁入。因此地
的黄粘土能制泥陶、罐、盆等,宫姓人便组织起来建窑烧制陶器。经村人公议,改村
名为瓦罐窑村。
瓦罐窑村位于海阳市西南部,地处东经120°59′,北纬36°40′。东与叶
家村、代格庄接壤,西与大店村、小店村、后黄塘村为邻,南与槐家泊村隔乳即一级
公路相望,北与黄家庄相交,南距镇政府驻地2.5公里,东距市政府驻地25公里,隶
属辛安镇。
全村辖区面积6.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48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
有小麦、玉米、花生、蔬菜、桑等。
2002年,全村1034户,2876人,有王、宫、张、聂、刘、丁、许、李、黄、
马、包、赵、孟、孙、周、宋、徐、傅等18姓,均为汉族,其中王姓人口较多。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0.8万元,粮食总产39.23万公斤。1978年,农村
经济总收入180万元。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189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
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20%、56%、24%,人均纯收入3287元。

大事记

1944年5月八路军进驻,本村解放。
1955年本村成立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64年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刘秉琳带领“四清”工作队进驻,开展“四清”运动
。其间,带领全村栽植苹果22公顷,修河坝1条,命名为“四清”坝,坝上建泻水桥
1座。
1976年10月在村南河旁修平塘1座。
1982年3月在村西南建砖瓦厂,占地2.7公顷,年产砖瓦900万块。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4年春建桑园73公顷。
1996年11月投资7万元,在河上建5孔桥1座。
1997年利用村民义务工,修路3万余米,建平塘1座,建水库4个,2孔桥1座。
2000年村投资50万元,进行小流域治理,石砌河岸3000余米,建3孔桥1座。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42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390公斤,总产117.7万
公斤。1983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525公斤,比1978年增长了
135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589公斤,总产115万公斤。1993年,村党支部发动群众
植桑73公顷,常年产桑茧6600公斤,收入82.8万元;建蔬菜大棚120个,立果园22公
顷,养鸡户22家,养鸡1万余只,常年收入302万元。
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413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70万元,林业收入1
30万元,畜牧业收入13万元。
第二产业1931年,王锡增设立庆记烧锅、酒馆,资本500银元,从业人员5人。另
有烧泥盆等手工业。1978年以来,在党支部带领下,相继建立了挂面厂、面粉厂、油
坊、及提篮加工等个体企业;建个体针织厂2个,从业者300多人。2000年,砖瓦厂有
工人50人,销售收入90万元,利税20万元。
2002年,全村第二产业有从业人员760人,收入1224万元。其中工业收入86
4万元,建筑业收入360万元。
第三产业1951年,本村办起了供销合作社代销店。改革开放以来,村党支部带领
群众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发展起理发店、机械修理部、商店、饭店及车辆运输等
。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210人,收入518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128万元,商
饮、服务业收入390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2年,成立瓦罐窑村小学。1956年,成立瓦罐窑完小。1970年,瓦罐
窑完小改称瓦罐窑联中,学生160余人。1976年,瓦罐窑联中由联办村出工、出料,
修建新校舍。1978年改为三年制,教职工20多人,学生400人。之后,学校教学设施
逐步配套,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到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120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00公斤左右,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粮。
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5年,全村收入150万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
款3600元,有各种运输车520辆,摩托车510辆,电话680部,彩电720台,电冰箱420
台,洗衣机102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居住不
足7平方米。1988年起,全村统一规划房屋建设,统一整修街道,修拦河坝6处,建桥
6座。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6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8年以来,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9
3年投资13万元,安装上闭路电视。1998年投资12万元,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4年9月13日,大山区干部隋星福,在本村发展王先平、刘
少先、宫庆三、王世双等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主持成立党支部,王先平任党支部书记
,刘少先任组织委员,宫庆三任宣传委员,王世双任军事委员。在党支部领导下,村
里成立了6个互助组,并先后开展了反奸、反特、反恶霸斗争,组织支前队伍260多人
支援淮海战役。自成立党支部至1993年,曾有王先平、宫庆太、宫炳南、王先平、王
建义、李新民、宫庆维、王钦恕、宫焕照任党支部书记。1994年1月起,王玉泽任党
支部书记。2002年,全村有党员小组15个,党员116名。自王玉泽任党支部书记以来
,村党支部多次被中共烟台市委、海阳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3年,成立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
6月,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
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曾任村行政主
要负责人的有王习增、聂忠松、宫庆三、王思诰、王克定、王建友、王钦喜、王代建
、王玉宝、王树安、王玉泽。1999年,王玉宝当选为首任直选村委会主任。2002年4
月,王玉泽当选村委主任。

人物

人物简介聂开正(1915-1945)胶东军区战斗英雄。自幼家贫,父兄以卖泥盆维持
生计。1942年8月参加八路军。1944年在莱阳祁格庄战斗中,连续炸毁敌碉堡2个,被
评为团战斗模范。同年7月1日,出席胶东军区召开的英模大会,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4次路过家门而不入,战友和连长劝其回家看看,他说:“先有国,后有家,等
打败日本侵略者,我再看家!”1945年2月在卓村战斗中,敌人在碉堡中负隅顽抗。部
队几次组织强攻和爆破,均未奏效。爆破组长聂开正迅速抱起炸药包,跃出战壕,借
着外壕掩护,迂回到碉堡跟前,把炸药包推上碉堡。敌人从碉堡里投出手榴弹,聂开
正腿部负重伤,毫不犹豫地将炸药包紧贴在碉堡上,拉着了导火索,炸毁敌碉堡,聂
开正壮烈牺牲。胶东军区政治部追认其为胶东军区战斗英雄。
王先进曾用名王先晋。1926年生,1945年任小学教师,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
放战争时期,先后参加过胶东、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建国初期,先后在杭州市
公安局任秘书、科长,中央办公厅警卫局科员、科长。20世纪50年代后期,先后任吉
林省检察院副处长,中共集安县委副书记,哲里木盟外贸局局长,通辽县委书记,哲
里木盟委副书记,吉林省农机局局长,通化地委第一书记,吉林省委组织部长、省委
常委、省委副书记。1986年6月调任国家土地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
王志庆1935年生,1946年任村小学教师。1947年参加革命工作。1948年随军南下
,曾任中共四川省万源县委书记、地区建委主任、地委委员。
丁永恕1936年生,大本文化。1962年参加工作,曾任山东省机械厅技术员,聊城
油泵油嘴厂技术科长、副厂长,山东省第二轻工机械厂厂长,聊城市副市长、市长,
聊城地区建委主任、人大工委副主任等职。其主持设计的“喷油器体加工自动线”,
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设计的“条帽自动加工机床”,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并获国家专利。在任市长期间,曾荣获山东省城市建设与管理齐鲁杯奖,聊城市获
省级卫生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等称号。
聂玉传1940年10月生,大专文化,中共党员。1958年8月参加工作。1982年11月
,在担任盘石店公社党委书记时,被烟台地区行政公署评为劳动模范。享受荣誉津贴

聂素芬女,1957年1月生,大专文化,中共党员。1978年参加工作,海阳市烈士
陵园管理处副主任科员。1990年10月,在担任朱村党支部书记时,被评为烟台市劳动
模范。
烈士名录王志棕王先东王瑞南
张永修王玉章王世海王廷鉴王森增
聂忠瑞王先龙王代友宫炳龙王代忠
聂厚璞张志林王建文王绍爽王建溪
宫焕成聂开正宫炳瑞宫庆恒王成海
宫炳琛王世滨宫庆友丁永坤聂忠玉
王习武王世相王先柱聂开瑞王殿志
宫焕茂聂厚友

撰稿:王建义王世功

审稿:王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