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茂梓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356&run=13

概况

明洪武元年(1368年),刘姓由“小云南”迁来定居,坐落在现北茂梓村东北部半
公里处宅夼,命村名上疃。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移居今址。因当时村西有寺庙
1处,永乐扫北时,将庙宇烧毁,庙院有茂盛的梓树,村居梓树以东,故命名东茂梓
村。先后有章、王、祝、韩、赵、孙、程、邵、任姓来此定居,均为汉族。1956年1
月,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2月经区乡政府批准,将高级社分为两处:南茂梓高
级社,北茂梓高级社。后即分为南茂梓村、北茂梓村。
南茂梓村位于海阳市西南部,辛安镇东北部。地处东经121°00′,北纬36
°42′。东距齐沟崖村3公里,西距茂梓集村0.5公里,南距滩西村2.5公里,北与北
茂梓村隔公路相望,隶属辛安镇。距市政府驻地18公里,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
全村辖区总面积1.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5公顷。2002年,全村有373
户,964人。有刘、程、任、邵、祝等5姓,均为汉族。其中刘姓人口较多。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8.3万元。2002
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02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68%、1
7%、15%,人均纯收入3276元。

大事记

1919年春大旱。本村群众到南丁村、臧家庄参加攻打盐警战斗,抗拒盐税。村民
刘中功(刘永风之祖父)被盐警打死。
1937年村民刘永奎(刘升林之子)参加海阳军警,在威海向阳山与日军作战阵亡。
1942年8月区抗日民主政府来村建立村政权,本村解放。
1943年3月村民刘中泮被日伪军抓去,后托人保释。
1947年7月进行土改复查。
1954年成立互助组16个,11月转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年底,分为南、北茂梓两个行政村。
1958年2月本村3个小队设3个食堂。
1964年10月省“四清”工作队19人进驻本村,对村中大小干部50人进行“洗澡”
、“下楼”、“过关”等批判。
1966年本村“文革”开始。进行破“四旧”、立“四新”活动,大街小巷贴满了
毛主席语录及标语。
1967─1968年“文革”中出现两派斗争。直至1968年底,公社办学习班,村中成
立起革委会,两派斗争才基本结束。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9年党支部、村委会带领村民投资30万元,建大口井1座,水库1个,拦河坝1
座。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建国初期,常年粮食亩产95公斤左右。1978年,粮食亩产303公斤,总
产48.5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510.5公斤,比1978年增
长了207.5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613公斤,总产63万公斤。1986年以来,村党支部
发动群众栽桃子、苹果。2000年,全村有桃子37公顷,亩产量1500公斤,收入84万元
;有蔬菜大棚60个,收入30万元。
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422万元,其中农业收入348万元,畜牧业收入
58万元,渔业收入4万元。
第二、三产业建国前,本村第二、三产业寥寥无几。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
来,村先后发展起建筑队、车辆运输及商店、磨坊等,妇女从事针织、毛衫加工。2
002年,全村第二、三产业有从业人员110人,收入180万元。其中工业、建筑业收入
87万元,运输业收入50万元,商饮、服务业收入43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2年成立东茂梓小学,有教师1人,学生50人。1949年,新家庙一个
班级,旧家庙一个班级,教师2人,学生76名。1960年,教师4人,学生94人。到200
2年,全村考入大中专院校者45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50公斤左右。1957年,人均粮食190公斤。
1975年,人均粮食220公斤。2002年,人均粮食448公斤,全村人均存款3000元,有各
种运输车辆150辆,1300马力,摩托车98辆,电话130部,彩电250台,电冰箱60台,
洗衣机11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人均居住面积不足6平方米。1981年,盖新房124间。1983年,
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1984年,购买电影机自放电影。1990年,全村用上了自来水。
1995年,安装闭路电视。1999年,硬化新房区街道1200平方米。2002年,人均居住面
积达到22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4─1945年,刘永家、刘克兴、刘克武等加入中国共产党,
并成立了党支部,刘永家任党支部书记。之后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刘金林、刘子珍
、刘元岐、刘子好、邹淑云、刘克敏、刘永开、刘克海、刘克敏、刘永开、刘同胜、
刘兆全。2002年,有党小组5个,党员41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8月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
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
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
组织。曾担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刘丰桐、刘长林、刘耀林、刘永生、刘克兴、刘
克瑞、刘永见、刘明、刘元岐、邹淑云、刘丰见、刘子发、刘子杰、刘同法、刘忠宽
、刘兆全。1999年4月,刘兆全当选为首任直选村委会主任。

人物

人物简介刘桐林又名刘通林。1929年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1944年参加革命
,曾任卫生员、机要员、电台台长、电台指导员,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干事,中共
鞍山市委宣传部处长、主任等职。1954-1957年,在中共中央马列学院、中共中央高
级党校学习。之后曾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巡视员,石油天然气管道总局党委办公
室主任,中共丹东市委常委秘书长,辽宁省检察院党组成员、秘书长,辽宁省体制改
革领导小组成员、办公室副主任,辽宁省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员。
烈士名录刘朋林刘中法刘结林
刘永乐刘子珍刘永深

撰稿:刘春山刘法林刘兆兴

审稿:刘兆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