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格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354&run=13

概况

明天启初年,另一说为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有戴、谭、姜三姓来此定居
。因戴姓先来,故以姓命村名戴格庄,后演变为代格庄。清初,相、聂二姓迁入。后
来五姓皆因无后嗣失传。
据有关资料记载,元朝末年,宋姓由江西省冀安府吉安县石碓臼村来山东文登宋
村,其后人一部分迁至宁海州(今乳山市)南泓村。明天启初年,宋姓三兄弟(羲芝、
羲业、羲洲)由南泓村迁入夏疃定居,数十年后又迁入代格庄定居。清末,李姓、赵
姓先后由大山所、赵疃迁到代格庄定居。1942年,王、林二姓因婚姻关系迁居代格庄

2002年,全村250户,720人,有宋、赵、李、王、林等5姓,均为汉族,其
中宋姓人口占90%以上。
代格庄位于辛安镇北部,地处东经120°59′,北纬36°41′。距镇政府驻
地6公里,是一个半山区、半丘陵的山村。东与茂梓集村隔丘陵相望,村西紧靠团山
、看牛山,山西与瓦罐窑、修家等村为邻。村南是较为平坦的泊地,与叶家村相连。
村北地势崎岖,隔黄山、看牛山与孙家夼村、夼里村相望,隶属辛安镇。
村辖区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约9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
小麦、玉米、薯类、花生、蔬菜等。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7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3万元。200
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20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5
8%、24%、18%,人均纯收入3249元。

大事记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本村与瓦罐窑村因团山的归属发生争执。后经海阳知县
李廷试亲临查看,按公而断,立石刻字为准,争执方休。石刻文字清晰,至今尚存。
清宣统二年(1910年)本村会首宋侯东,组织发动海阳西乡数千农民,参加抗捐斗
争,砸开城西门,严惩了贪官知县方奎。
1919年春大旱。本村18岁以上的男壮丁40余人,参加了海阳的抗盐税斗争。直到
农历六月初十日,天降大雨农民回家种地,斗争方告结束。
1932年秋海阳境内发生一场急性霍乱病,不到1个月的时间,村中即有18人因病
丧生。
1940年8月盘踞行村的日伪军100余人,夜间窜入本村,烧毁宋德明正房8间、物
资一大宗。
1942年1月本村解放。
同年春驻赵家村的国民党秦毓堂部便衣队,夜间来本村抢掠,开枪将打更人宋文
正的左腿打断致残。
同年冬日军拉网大扫荡,抓走村民4人,抢走牲口4头。
1945年日军盘踞盆子山区,本村民兵在长达105天的艰苦斗争中,利用土枪、土
炮、手榴弹、地雷,打死打伤日伪军多名。
1946-1947年春村中先后进行土地改革和土改复查,将五户地主的土地、房屋、
农具、牲畜以及财物没收,分配给村中缺地少房的贫苦农民。同时也分给被土改的对
象相应的土地、房屋、财产。1947年秋,土改复查结束,村中掀起“反蒋保田”热潮
,先后有17名青壮年参军。
1955年春本村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
1964年10月省“四清”工作组16人进村开展“四清”运动,历时8个多月。
1966年秋本村“文化大革命”爆发。村中产生两派相对立的群众组织,派性斗争
激烈。1968年春,群众组织夺权,成立革委会。1970年党的核心领导小组成立,村中
工作才逐步恢复正常。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建国初期,常年粮食亩产120公斤左右。1978年,粮食亩产260公斤,总
产36.4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400公斤,比1978年亩增
产14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508公斤,总产33万公斤。
1994年以来,村党支部发动群众植桑13.3公顷,建蔬菜大棚60个,面积3.7
公顷。1997年,在市人大和市工商银行的扶持下,村委建大型养猪场1个,1998年承
包给个体户经营。
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42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10万元,畜牧业收入
90万元,林业收入90万元,其它收入30万元。
第二产业1956年,本村建红炉1座,从事小农具加工和修理。1983年,村中多数
中青年妇女从事草制艺品加工。1985年,村委投资办起扫帚加工厂。因经营管理不善
,效益不高,1987年停止营业。1998年起,由个体户办起电焊、铁器加工厂和磨坊,
部分妇女从事缝制毛衣、扎麻布、勾花等手工业,全村有40余人到市、镇一些工厂和
建筑单位打工,常年总收入约36万元。
2002年,全村从事第二产业人员160人,收入170万元。其中工业收入80万元
,建筑业收入90万元。
第三产业1950年,办起消费合作社,并购进弹花机1台,从事弹花营业;不久并
入修家乡供销合作社。改革开放后,党支部带领群众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在市区、镇
区和村里办起煤店、商店、饭店、豆腐坊及个体运输户等。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
员140余人,收入130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50万元,商饮、服务业收入80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解放前,村中设正规小学1处,桌、凳教具齐全,学生30余人。1942年
本村解放后,学生增至60人,后逐年增多。1967年最多时学生120余人,共4个班。2
000年,学龄前儿童减少,村小学与叶家小学合并,本村学生都到叶家小学和原茂梓
联中走读。村中群众历来就有尊师重教之习俗,解放前和建国前后就有多名学生考入
中学和师范,且都品学兼优。改革开放后,考入大中专院校人数逐年增多。到2002年
,全村有16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
人民生活解放前,人民生活食不裹腹,衣不遮体,半年糠菜半年粮,常年粮食人
均不足100公斤。1957年,人均粮食200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300公斤,全村收入
12万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3000元,有各种车辆50辆,摩托车36辆,程控电话1
10部,彩电120台,电冰箱20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民居住以草房为主,村中街道凹凸不平。1958年,村东建起
石桥两座,并拓宽了通向邻村的路面,各种车辆均能顺利出入。1989年,村统一规划
新房区,新建房者一律按新标准施工。到2000年,村北已建起一大片整齐宽敞的瓦房
,村东、村西还建小楼房数座。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23平方米。
集体福利1982年,集体投资4.3万元,修了配电室,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1997
年全村集资,每户280元,安装了闭路电视。1997年秋全村集资,每户450元,修了大
口井和自来水蓄水池,村民用上了自来水。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37年,李桂岩以教小学为掩护,在代格庄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为时达半年之久。1942年,于凤阳介绍宋德明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村中第一名党员
。1944年,宋德明介绍宋文佩入党,同年成立党支部,宋德明任党支部书记,宋文佩
任宣传委员。1949年10月党组织公开,全村有党员11名。2002年,全村有党员30名。
曾任党支部书记的有宋德明、宋德河、宋文江、宋文科、宋洪云、宋凤修、宋顺修、
宋勤修、宋格修、宋秀明、宋树荣。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
委员会。1968年改称革委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委会,
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曾担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宋文佩、
李作法、宋文江、宋文增、宋义修、宋文亭、宋洪云、宋顺修、宋军修、宋树良、宋
秀明、宋斌修、宋冠志、宋树荣。

人物

人物简介宋侯东1859年生,自幼勤奋好学,学识渊博。成年后在村设馆教私塾多
年,并兼习中医,医术甚精。曾在孙格庄、大山所开药铺坐堂行医。清末曾参与策划
,组织发动海阳数千农民参加抗捐斗争。
宋玉娥女,1933年5月生。1951年参加工作,研究馆员。曾任烟台市博物馆副馆
长、馆长等职。从事博物馆工作达40年,对烟台近代史研究有突出成果,对烟台近代
建筑400余处进行过调查研究,填补了烟台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所发现的近代遗址
,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对文物收藏和文物保护也有研究。所研究的主要课题
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烟台开埠、辛亥革命在烟台、华工出国、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等
。先后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100余万字。曾任《烟台百科全书》历史分编
主编。主要著作有《烟台近代建筑》、《二次鸦片战争后烟台经济状态》、《辛亥革
命在烟台》、《烟台华工出国》、《烟台党组织的建立及其早期活动》、《烟台开埠
及海外交通》等。曾获烟台市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山东省文化厅科技
进步一等奖。
宋玉华女,1938年生。曾任烟台教育学院、广播电视大学教授。1960年毕业于山
东工学院电机工程系,并被选送至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担任导弹扫描、定时等驱动装
置的设计师。曾参与航天部《导弹技术词典》的编纂工作,撰写了其中158项词条。
1982年调至高等院校从事计算机教学科研。
烈士名录宋仁三宋文金宋修廷
宋文笃宋文松宋文升

撰稿:宋孔修审稿:宋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