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西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349&run=13

概况
明天启年间(1621─1628年),刘姓来此定居。当时已有上疃(今北茂梓村)和下疃
(今夏疃),因本村建于夏疃之西,命名为疃西村。后因村靠近河岸,地势较低,夏季
绵雨来到,整个村内象海滩,遂演变成滩西村。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王姓由即墨县登阳村迁来定居。清乾隆十九年
(1754年),孙姓由孙家夼迁来定居。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由姓从大沽头村迁
来定居。后有杨、毛、修、于、包、李姓自外地迁来定居。
滩西村位于海阳市政府驻地之西,地处东经121°01′,北纬36°40′。村
后有乳即一级公路,隶属辛安镇,西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东距市政府驻地18公里。
东与赵家村、夏疃相连,西与瓦罐窑村、叶家村相望,南与沟里村一河之隔,北同南
茂梓村接壤。
全村辖区总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3公顷,适宜种植小麦、玉米、
大豆、薯类、花生、桑、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219户,598人,有王、孙、由、杨、修、于、包、毛、李等
9姓,均为汉族,其中王姓人口较多。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5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收入13.5万元。2002
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75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41
%、31%、28%,人均纯收入3314元。

大事记

1939年3月侵占海阳的日军,在本村住了一天一夜,打、砸、抢、夺,村民深受
其害。
1940年8月日军在赵家村安设据点,到本村抓人、抢粮、修碉堡,全村物资损失
严重。
1943年4月于东山、季红玉、赵秀春来村,组织抗日救国群众团体。
1944年本村解放。
1946年10月土改运动开始。1947年初进行土改复查。
1956年由滩西、赵家、夏疃、草泊、河宝、王家庄等六个村,组成了一个高级农
业生产合作社。
1964年秋“四清”运动在本村开始。
1981年秋集体投资31万元,挖建了占地0.5公顷的大口井,铺设塑料管道2000米
,灌溉面积27公顷。
1982年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4-1996年集体投资16万元,修河桥4座。
1998年全村安装闭路电视。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新中国建立初,常年粮食亩产130公斤左右。1978年,粮食亩产300公斤
,总产29.1万公斤。1983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558公斤,比
1978年增长了258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511公斤,总产32万公斤。
1986年以来,本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沿乳即公路两侧200米内,栽植果树
17公顷;兴建塑料大棚132个,占地16公顷。2000年,农业总产值196.4万元,畜牧业
收入12万元。
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273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27万元,牧、渔业收
入16万元,其它收入30万元。
第二产业1921年,修子仁设立福聚德烧锅、酒馆,从业人员2人,资本100银元,
1943年停业。另有生产小机布、手工打造锡器及糖坊等小手工业,从业人员不过10人
,收入微薄。1965年,村集体组织人员开采石料,从业人员12人。1970年,组织妇女
从事草制艺品生产,从业人员达100多人,人民生活有了初步改善。1978年改革开放
后,全村个体工业发展很快。2000年,全村有木器加工、刺绣、草编、针织、毛衫加
工等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150多人。
2002年,全村第二产业从业人员60人,收入210万元。
第三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本村先后发展起电气焊维修部、商店、饭店、浴池以
及长途购销蔬菜、汽车运输等,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0人,收入192万元。其
中运输业收入178万元,商饮业收入14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54年成立小学。1965年、1968年,新建、扩建校舍20间。1971年,由
滩西、赵家、夏疃、草泊、沟里等五个村,重建赵家联办中学,有新校舍45间,加上
体育场,占地1公顷。有教职工20多人,在校学生达200多人。学校教学设施逐步配套
,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从建国到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20人。
人民生活建国前,滩西村是个出名的穷村。因地涝洼,农业生产条件差,村民常
年人均粮食仅有100公斤左右,只能半粮半糠菜度日。建国后,随着生产条件改善,
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4年,全村人均粮食250公斤。1978年,人均粮食300公斤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均粮食达560公斤。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25
00元,有各种运输及农用车辆130多辆,摩托车80多辆,电话143部,彩电160台,电
冰箱25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民住房全是草房,人均居住面积仅有6平方米。建国初期,
村集体只有10间草房。1971-1980年,先后建起了拥有50间房的集体大院。建国后到
1972年,村民建房仍以草房为主。1974-1989年,村统一规划街道,村民建新瓦房12
0多栋。1990年,村硬化新房区街道。到2000年,先后建了40多栋新式住宅。2002年
,全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
集体福利1982年,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1991年,村办起了幼儿园,实行幼儿免
费入园。1996年,全村吃上了自来水。1998年,投资9万元安装上闭路电视。2000年
,村民安装电话143部,并设虚拟网,建成了电话普及村。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39年,王秉九经向阳村王希端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
村第一名党员。1944年,滩西村党小组成立,组长王秉怡。同年,在党组织领导下,
村里成立了互助组,先后开展了抗日、反特、反恶霸斗争。组织人员参军、支前。1
944年除夕之夜,孙绍周带领20余人,随部队参加了万第讨伐赵保原战斗。1949年成
立党支部,孙绍章任党支部书记。到2002年,曾有王秉恩、王永贞、王秉九、孙桂全
、孙桂浦、由兆玉、王炳荣、王希朋任党支部书记。本年,全村有党小组5个,党员
35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4年设村政府,孙绍元任村长。1947年起,王秉恩、王秉勤
、王永祯任村长。1958年10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王永祯、王玉林任大队长。1
968年,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王秉九任革命委员会主任。1980年,
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王秉荣任大队长。1984年,改称村民委员会,王秉荣任村委主
任,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1999年4月,王秉荣当选首任直选
村委会主任。2002年4月,王希朋当选为村委主任。

人物

人物简介王希彬1925年12月生,中共党员。1943年参加革命工作,任联防村副指
挥。1944年任小学校长。1948年于华东党校毕业。曾任公司经理、中共吴江市委常委
、财贸部长、宣传部长、经委主任、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
由建广1926年9月生,中共党员。1946年参加人民解放军,曾任指导员、教导员
等职。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回国后,在解放军长春军校学习。曾任人民解放军沈阳
高级通讯学校政委。
修瑞云1937年11月生,大学毕业,中共党员。1963年于山东师范学院毕业,分配
于青岛市第十七中学任教师、教研组长、副校长、高级教师等职。曾获青岛市德育工
作先进工作者及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修瑞贵1940年11月生,大学毕业,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1966年毕业于山东师范
学院,留校工作。1979年调建筑工程学院任教师、教研室主任,副教授,被选为民进
党山东省委委员、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物理学会静电委员会副主任。发表论文
多篇,所在单位被国家教委授予先进实验室集体及省高校先进实验室称号,其本人获
院优秀教师和教学改革一等奖。
王在洲1953年9月生,大专文化,中共党员。1972年11月参加人民解放军,曾任
机械员,海军航空机务学校教员、训练部干事,海军航空技术专科学校组织干事、政
治教导员,海军大连政治学院学员,海军航空技术学院政工科长、政治协理员、党委
书记,上校副主任等职。1987年,被海军司令部评为先进个人,多次被学院评为优秀
党员、学雷锋积极分子,受嘉奖10余次。
烈士名录王君令杨林茂孙桂琛
杨林伍王永寿

撰稿:王希梅王希南

审稿:王希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