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安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343&run=13

概况

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姓自云南迁来,取“新村久安”之意,命名新安村,后
演变为辛安村。另一说,明宣德二年(1427年),于启春从桃林村迁此建村。再一说为
,辛、安两姓建村,故命村名辛安。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张、薛、梁等姓先
后从桃林、纪疃迁来定居。
辛安村位于海阳市西南部,地处东经120°59′,北纬36°39′,是辛安镇
政府驻地。东距向阳村1.5公里,南距大山所村2.5公里,西邻辛庄1.5公里,北与槐
家泊村为邻。距市政府驻地22.5公里。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80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
要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黄瓜、草莓及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680户,1906人,有王、于、张、薛、黄、韩、聂、赵、邵
、高、姜、周、刘、董、卜、李、宋、杨、陈、隋、梁等姓,均为汉族,其中于姓人
口较多。
195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8万元。198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5.4万元。20
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369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53%、42%、5%。人均纯收入3320元。

大事记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村民于普在海阳城当差,在战斗中阵亡。其子在北京
经商,结识了宫中太监。由其帮忙,朝廷封于普为云骑尉。其家人在村里修起狮子门
,并在村南修建了一座魁星楼,中层文昌阁,上层魁星把笔点状元,笔尖正对着狮子
门。
1931年国民党保安二团团长李建吾在村东筹建辛安完小,成为海阳西乡一所有名
气的正规小学。
1943年1月本村解放。
1944年春驻行村的日军顾问和伪新民会荣姓汉奸,率日伪军从大山所返回,直奔
辛安小学进行搜索扫荡。因从办公室顶棚上搜出两捆一年前抗日民主政府发的国防小
学课本,便把师生赶出校门,封了学校,把教师押到行村据点,三天后才放回。
1947年7月9日以贫雇农为主体的土改复查委员会由9人组成。运动中斗争了8户地
主、4户富农,没收的土地、房子、牲畜、农具、衣被、粮食、金银首饰等,全部分
配给穷人。
同年本村有63名青壮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其时的“辛安村大参军”载誉
全县。
1949年10月人民政府统一更换钱币,将北海币换成人民币。
1951年5月为支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村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捐献飞机大炮及
和平签名运动。
1953年海阳县粮食局局长来村开展粮食统购统销工作。
1954年12月本村于振泽组织14户农民,成立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
本村又成立两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3月3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并为1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命名繁荣农业
生产合作社。
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化后,辛安村与辛庄合并为辛安大队。
同年进行大炼钢铁。
1959年3月大山公社机关迁驻辛安村。
1964年“四清”工作队34人进驻辛安村。
1974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8人来辛安村插队。
1983年村投资3万元建水泥制件厂,当年收入2万元。
同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村投资20万元建水库,库容7200立方米。
1985年村投资20万元建复合化肥厂,当年收入4万元。
同年村投资25万元建辛安饭店,常年收入8万元。
1988年村投资2.5万元规划街道,拆迁翻新旧房90间。
1989年村投资20万元,挖建大口井1座,全村吃上了自来水。
1990年村投资12万元,安装闭路电视。
同年村投资16万元建针织厂,常年收入6万元。
1991年村投资5万元,安装100门电话总机,安装电话100部。
1992年村出资13万元,建黄瓜大棚46个,常年收入55万元。
1997年全村建起草莓棚380个,常年收入290万元。
1998年村投资24万元,建12米深自来水大口井,使全村吃上甘甜的山水。
2001年村投资6万元,出义务工900个,整修起5纵5横、又宽又平的街路。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新中国建立初,多数年份粮食亩产70公斤左右。1980年,粮食亩产300
公斤,总产99万公斤。1983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450公斤,比
1980年增长了15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618公斤,总产79万公斤。
1988年以来,村建起养鸡场、养猪场,村民个体搞起了水产养殖等。到200
2年,先后发展蔬菜、草莓大棚410个,第一产业总收入1776万元。其中农业收入986
万元,畜牧业收入450万元,渔业收入340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本村仅有小手工业,主要为红炉、食品加工、晒盐、小机织布
等,从业人员150余人,收入微薄。1959年集体建窑厂1座,职工8人。1964年,村投
资建面粉加工厂,职工4人;建红炉1个,职工4人。1970年,村投资建麻袋厂,职工
42人。1975年建粉坊1个,职工7人。1983年,集体建水泥制件厂,职工12人。1985年
,村集体建复合化肥厂,职工43人。1990年,村建起针织厂,职工73人;建油坊1个
,职工6人。
1988年开始,村民自筹资金先后建起了油坊、针织厂、白铁加工组、电机维
修部、建筑队、家电维修部等。2002年,全村第二产业从业人员420人,总收入1419
万元。其中工业收入939万元,建筑业收入480万元。
第三产业从1988年开始,村党支部带领群众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发展起商店
16家,理发店5个,饭店6个,照相馆1个,食品站1个,缝纫店2个,熟食铺2家等。2
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80人,收入174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63万元,商饮、服
务业收入111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32年,建立辛安完全小学。1958年建立海阳十中。1968年,建立辛安
联中(主要是本村投资)。1973年,在村东北角建新校舍39间,40多年的老完小迁入新
校舍,有教师13人,学生400余人。1995年,因为学校距水库太近,又投资15万元,
建小学校舍和中心幼儿园39间,占地面积0.8公顷。成为烟台市达标小学和中心幼儿
园,多次被评为教书育人先进单位。
自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160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仅120公斤左右,克勤克俭,还得吃糠咽菜
。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180公斤。1975年,人均
粮食275公斤,全村收入24万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3100元,有运输、农用车辆
180辆,摩托车160多辆,电话457部,彩电580台,电冰箱180台,洗衣机80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狭窄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简陋,以草房为主,
人均居住面积不足5平方米。
1988年开始,村统一规划,共建新房180余栋,街道宽、直、平,纵横交叉
整齐如棋盘。1990年,在村东规划商业大街,南北长1200多米,宽30米,并安装上路
灯,主街两边栽植垂杨柳、法国梧桐等。两边建起二层小楼30幢,,街面有专人清扫
,临街设置垃圾箱30余个,专车定期清理,常年保持街面清洁。曾两次被授予烟台市
文明村称号。2002年,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7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0年以来,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村民福利迅速提高。1971年,
村建合作医疗站,小病到合作医疗站诊治,常用药药费全部报销。1972年,村开始自
己发电照明。1980年,购买1台25英寸彩电。1981年,村投资18万元,全村用上了电
网供电。1989年,村投资20万元,村民吃上了自来水。1990年,村投资12万元,安装
了闭路电视。1992-1997年,对考入名牌大学者奖励1000元,一般大学200元,中专1
00元。1998年以来,又分别调整为1500元、600元、300元。1993年以来,村对60周岁
以上的老人,春节发放30元补助,后每年增加10元,到100元止,每年按100元持续发
放。每年九月九日老人节,村投入1万元购置食品、营养品,送给60周岁以上的老人
;9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人给两份。1996年,村投资9万元,建立辛安镇中心幼儿园,
被烟台市评为烟台市一类幼儿园。
2000年春节,村集体出资2.6万元,为村民每人提供3斤猪肉,5斤大米。
2001年,全村安装程控电话457部,达到电话村标准,设虚拟网,村内打电
话免收话费。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4年,梁兆喜、于现云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批党
员。同年成立党支部,梁兆喜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领导下,组织互助组若干个,
并先后开展了反奸、反特、反恶霸斗争。1947年,开展大参军活动,组织支前队18人
,随军支援淮海战役。同时进行土改复查运动。后曾任党支部书记的有于泮顺、于龙
云、于学文、于秀山。1988年1月起,于秀举任党支部书记。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
8个,党员99人。于秀举任职以来,村党支部9次被中共烟台市委、海阳市委评为先进
基层党组织。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3年,设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
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
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
人的有薛聚高、于洪法、于龙云、于振泽、于登桂、于振珠、于洪法、梁国法、于元
胜、赵玲、于云田、于秀山、于秀举。2002年4月,于秀举当选为村委主任。

人物

人物简介薛大川(1915-2001)曾用名薛孟占。1939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师长。1950年,转业至哈尔滨林业局任局长。后调黑
龙江省黑河市任市委书记。
包秀卿女,1923年3月生,初中毕业,中共党员。1942年参加革命,曾任司药、
区武装部干事、县人武部干事、子弟兵团女兵营长、军邮局干事、华东军区司令部机
关副指导员、江苏轻工产品展览馆书记、省农机科研所科长等职。在培养民兵英雄孙
玉敏、陈桂香等先进人物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获独立自由奖章和解放奖章各1枚

王志庆1925年3月生,中共党员。1945年7月参加工作。曾任教员,东海党校学员
,支前指导员、副教导员,六合县五区副区长,中共四川大竹县区委宣传委员,税务
所副所长、所长,专卖局主任,工企公司党委书记,万源县工交部长,县委书记兼县
长,达川地区建委主任、地委委员等职。曾立三等功1次,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
于秀举1951年1月生,大专文化。198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1月,被选
为辛安村党支部书记。1997年,被授予烟台市农民科技优秀人才。1999年4月,被评
为烟台市劳动模范。同年当选为海阳市人大代表。
于翠莲女,1954年12月生,高中文化。烟台市皓晨针织有限公司经理。2002年1
0月,被评为烟台市劳动模范。
于丽云女,1959年1月生,大专文化,中共党员。1978年参加工作,曾任海阳市
饮食服务公司党支部书记。1985年8月,在担任海阳县第一饭店副经理时,被评为全
国商业系统劳动模范。1987年,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88年,
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
烈士名录薛建法于永亭王洪庆
王洪武于学明于学远于元章于桂基
于清连于德纯于永华于仲太王洪福
薛孟臻赵学政于仲学于振松于泮铎
王庆友于永合于洪云于谦云于尚连
于学忠

撰稿:王庆恺审稿:于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