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碾头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341&run=13

概况
清顺治末年(1644-1661年),于姓兄弟二人由桃林村迁此建村。因以做石碾谋生
,故命村名碾头。大哥居其下,命名下碾头村,小弟居其上,命村名上碾头。后有李
、赵、刘、姜等姓,自外地迁入。
下碾头村位于小纪镇东部,地处东经121°03′,北纬36°51′。东与上碾
头村为邻,西与西口村相连,南与大夫疃交界,北与湖河头村隔山相望,隶属小纪镇
,距镇政府驻地12公里,距市政府驻地16公里。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2.8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
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苹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275户,760人,有于、李、赵、宋、盖、辛等姓,均为汉族,
其中于姓人口较多。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8万元。2002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548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0%、
10%、50%,人均纯收入2850元。
大事记
1941年八路军进驻,本村解放。
1946年成立合作社(村社)。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0年,粮食亩产140公斤,总产15.4万公斤。1960年,粮食亩产310公
斤,总产38.13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544公斤,总产51万公斤。
1983年以来,村党支部带领群众栽植苹果2.7公顷,板栗2公顷。
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204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40万元,畜牧业收入60万
元,林业收入4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本村仅有加工石磨、织网花、网扣等手工业,从业人员20多人
,收入仅够自给。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村民自己建起小油坊、磨坊等个
体企业4户,外出从事建筑的瓦工、木工30余名。2002年,全村第二产业从业人员35
名,总收入57万元。
第三产业1952年,村办起了供销合作社代销店。改革开放后,村党支部带领群众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发展起理发店、电焊修理组、商店等。2002年,第三产业从
业人员20人,收入282万元,其中商饮业收入250万元,运输、服务业收入32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6年,成立下碾头小学,学生30余人。1976年,下碾头小学有4个班
,学生120余人。1994年,村小学并入西口完小。到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专院校的
学生15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不足100公斤,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粮度日。
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5年,全村收入15万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
1000元,有各种运输车辆100余辆,摩托车60余辆,电话80余部,彩电200多台,电冰
箱80余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平,村民住房全是草房,人均居住面积不足9平方
米。1990年以来,村民90%住上了瓦房,有4户建起小楼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1
6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6年,村合作医疗站成立,方便村民拿药治病。1979年以来,随着集
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村民的福利不断提高。1982年投资4万元,全村用上了电网
供电。1993年,村民自发挖井、修管道,全村吃上了自来水。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39年,于奎成经纪瑞亭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
名党员。1943年成立党支部,于奎成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领导下,村里成立了8
个互助组。1949年10月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20余名。2002年,全村有党员41名
。先后有李守国、于仁昌、于吉元、李春宝、于忠春、于忠胜、于吉光任村党支部书
记。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3年设村政府。1958年9月,称大队管委会。1968年6月,大
队管理委员会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
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先后担任村主要行政负
责人的有于成江、于仁昌、李寿国、于吉德、于吉文、于风举、李秀明、于忠友、于
吉光。1999年4月,党支部书记于吉光当选为首任直选村委会主任。

人物

人物简介于华礼1945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63年参加人民解放军,曾任北京卫
戍区警卫第一师三军仪仗队大队长、北京卫戍区副参谋长等职。曾参加并组织了3次
国庆阅兵任务,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烈士名录于学臣李元贵李寿朋
李元财于树水于明福于丕荣李元海
于树忠于殿瑞

撰稿:于吉光审稿:于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