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夼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331&run=13

概况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徐姓来此建村定居。因地处沟夼,有山有水,故命
名山水夼村。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丛姓十九世祖丛茂德,自大丛家迁入。
山水夼村位于海阳市西部,地处东经121°00′,北纬36°48′。东与西花
崖村为邻,西与南埠村相连,南离北索格庄1.5公里,北与东苇园头村隔公路相望。
距市政府驻地24公里,隶属小纪镇。
全村辖区总面积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0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
有小麦、玉米、花生、苹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188户,476人,有丛、徐2姓,均为汉族,其中丛姓人口居多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5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万元。2002
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73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0
%、25%、15%,人均纯收入3060元。

大事记

1942年2月八路军进驻,本村解放。
1942年10月日军飞机轰炸本村,炸伤村民2人,炸死黄牛多头。
1945年5月盘踞在村南大顶的日军,进村骚扰。本村民兵丛瑞珠活捉了一个日本
兵,被胶东军区评为民兵模范。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00公斤,总产9.02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375公
斤,总产33.83万公斤。1983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750公斤,比
1978年增长375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592公斤,总产23万公斤。
1987年以来,村党支部发动群众栽植苹果2.5公顷。1990年以来,开始种植
芋头,较多年份栽芋头8公顷,收入达20多万元。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306万
元,其中农业收入271万元,林业收入3万元,畜牧业收入32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本村仅有小手工业,主要为割胶皮,从业人员15人,收入仅够
自给。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了布鞋厂和割胶带、勾花及建筑业等。2
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50人,收入327万元,其中工业收入307万元,建筑业收入
20万元。
第三产业1951年,办起了供销合作社代销店。改革开放后,村党支部带领群众积
极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发展起电气焊加工部、机械修理铺、商店等。2002年,第三产
业从业人员40人,收入33万元,其中运输、服务业收入5万元,商饮业收入28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57年,成立山水夼小学。学校教学设施逐步配套,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自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者25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不足100公斤,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粮度日。
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140公斤。1975年,人均粮
食235公斤,全村收入12万元。1982年投资3万元,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1987年投资
4万元,用上自来水,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1000元,有
各种运输车30辆,摩托车24辆,电话70部,电视机140台,电冰箱15台,洗衣机3台。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1年,丛振学在西花崖村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
党员。同年成立党支部,丛伦湖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领导下,村里成立了两个互
助组;并先后开展了反奸、反特、反恶霸斗争;组织支前队30余人,随军参加了万第
讨伐赵保原战斗。1949年10月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12名。2002年,全村有党小
组3个,党员23名。成立党支部以来,先后有丛伦湖、丛振高、丛学海、丛振明、丛
伦海、丛兰滋、丛培宁、丛爱君、丛日庆任党支部书记。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队
管委会。1968年6月,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
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
。先后担任村主要行政负责人的有丛年智、丛年通、丛年友、丛振明、丛法滋、丛佩
秀、丛培康、丛国顺、丛爱君。1999年4月,党支部书记丛爱君当选为首任直选村委
会主任。

人物

烈士名录丛年洪丛年勤丛年升
丛年青丛金昌丛年伦丛复礼丛惠兹

撰稿:丛德贞审稿:丛科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