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家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326&run=13

概况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徐姓兄弟五人来此定居,其中有四人是秀才,故命
村名秀才疃。后因打死邻村人被告于官府,兄弟五人避捕逃走,遂改村名为秀家疃。
另一说为,明末,于姓人来此定居,因当时考出一名秀才,故命村名秀才疃,后演变
为秀家疃。后有孙、徐、鞠等姓来此居住。解放后,秀家疃与鞠家庄、梨园村合并为
一个行政村,称梨园村。1961年,分为东、西两个行政村,西村(即本村)恢复原村名
秀家疃,东村遂称东梨园村。
秀家疃位于海阳市西部,地处东经120°59′,北纬36°47′。东与东梨园
村相连,西与陈家疃为邻,北与荷叶山后村接壤,南与小纪村相望,隶属小纪镇,距
镇政府驻地1.5公里,距市政府驻地20公里。
全村辖区总面积2.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4.2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
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苹果、芋头、蔬菜等。
2002年,全村187户,524人。有于、孙、徐、鞠等4姓,均为汉族,其中于
姓人口较多。
195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5万元。198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6万元。200
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86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
6%、3%、41%,人均纯收入3207元。
大事记

1941年本村解放。
1945年8月八路军某部一个连在人民群众的配合支持下,一举歼灭了盘踞在南埠
村南山顶上的日军。
1955年本村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61年解放后,秀家疃与鞠家庄、梨园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本年分为两个行政
村,本村恢复原村名秀家疃。
1982年全村用上了电灯。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5年集体投资,全村吃上了自来水。
1986年集体投资5.5万元,在村南白沙河上建成大桥1座。
1992年集体投资4万元,修建大口井,灌溉面积20公顷。
1995年集体、村民共同投资,全村安装上闭路电视。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50公斤,总产4.5万公斤。1980年,粮食亩产400公斤
,总产32万公斤。1983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450公斤,比19
80年增长了5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500公斤,总产17.5万公斤。
1978年以来,村支部、村委发动群众立果园3.3公顷,品种有红富士、乔纳
金苹果及新品种梨等,植桑4.6公顷,建养蚕大棚6个。1998-2002年,建起肉食鸡养
殖大棚9个,养猪大棚2个。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215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1
5万元,畜牧业收入90万元,林业收入10万元。
第二产业1980年,村集体建食品厂、油坊,职工16人,收入3万多元。1984年,
集体投资建起了沙发厂,职工8人。2002年,全村第二产业从业人员30人,收入12万
元。
第三产业改革开放后,村党支部带领群众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发展起商饮业
、运输业等。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0人,收入155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50万
元,商饮业、服务业收入105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6年,成立秀家疃小学。2001年,村小学合并到小纪中心小学。自建
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者18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不足100公斤,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粮度日。
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180公斤。1975年,人均粮
食250公斤,全村收入3.5万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2000元,有各种运输车辆50多
辆,摩托车30多辆,电话90多部,电视机120台,电冰箱20台,洗衣机12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庄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居住面积不
足6平方米。1965年,大队统一规划房区、街道。至2002年,村街道整齐,村民住上
了新瓦房,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0年,村合作医疗站成立,村民平常用药药费报销30%,病重住院费
报销30%。1978年以来,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90
年,村集体投资办起了党建电化教室,丰富了党员、村民文化知识,提高了村民科技
水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61年前与东梨园村为一个党支部。1961年,本村单独成立党
支部。先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于连水、于连武、孙世礼、孙振举、徐京龙、于永
明。2002年,全村有党员30人。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4月,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
大队管委会。1968年6月,大队管委会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
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
先后担任村主要行政负责人的有于连垂、孙世礼、于连水、孙振太、孙振举、孙颜荣
、徐京龙、于连民。1999年,徐京龙当选首任直选村委会主任。

人物

人物简介于桥(1902-1972)童年入村私塾读书,成绩优异。后因家贫,被迫辍学
,去药铺学徒。精研本草,勤习医术,广征博采,医术高超。凡有求者,力求诊确、
方精,以解除病人之苦为己任。于桥1943年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贯视病人如亲人,不仅治病认真,医德尤为可贵,常为病人煎药熬汤,送水喂饭,
问寒问暖,擦屎端尿,获医界楷模之誉。1956年出席全国供销社模范代表大会,受到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于在龙1954年12月生,中共党员。1974年12月参加工作。1999年2月在担任大辛
家镇人民政府镇长时,被评为烟台市劳动模范。
烈士名录于连洋于有孙衍芝
于维卿

撰稿:徐京龙审稿:于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