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沙埠前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325&run=13

概况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沙埠顶山前同时建起两村,本村居南,故命村名前
沙埠前。
前沙埠前村位于小纪镇政府北200米,地处东经120°58′,北纬36°47′。
东隔白沙河与小纪村为邻,西隔小莱公路与石马疃头村交界,南隔山与凤凰村相望,
北与后沙埠前村接壤,隶属小纪镇。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3.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
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银杏、苹果、芋头等。
2002年,全村180户,480人,有刘、姜、纪、李、徐、邵、王、邹、于、孙
、万、周等姓。均为汉族。
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75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
比重分别为60%、25%、15%,人均纯收入3350元。

大事记

1941年本村解放。
1953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83年全村用上电网供电。
1991年投资6万元,铺设南山地下管道,将水引到南山顶。
1992年全村建冬暖式日光温室大棚30个。
同年村集体出资7万元,自武汉购回东风牌汽车1辆。
1995年村集体出资5万元,为村民安装上自来水。
同年村集体投资6万元,为村民安装闭路电视。
1998年村集体投资8万元,铺设地下管道700米,将水引到北山顶。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40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380公斤。1983年实行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达到530公斤,比1978年增长150公斤。2002年,粮食亩
产521公斤,总产5万公斤。1978年以来,全村发展果园8公顷,建蔬菜大棚4公顷,栽
银杏20公顷。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317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09万元,林业收
入77万元,畜牧业收入31万元。
第二、三产业建国前,村内第二、三产业寥寥,收入微薄。建国后,特别是改革
开放以来,发展起建筑队、农副产品加工点、商店、饭店及赶集商贩等。2002年,全
村二、三产业从业人员33人,收入254万元,其中工业、建筑业收入87万元,商饮业
收入130万元,运输业、服务业收入37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1年建村初级小学,有教师2人。1975年建幼儿园,有教师2人。到2
002年,全村儿童入园入学率达到100%,由原籍考入各类大、中专院校者25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居住以草房为主,人均不足3平方米,粮食人均不足100公
斤。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5年开始,全村统一规划街道、建房。197
8年,人均粮食300公斤,1983年投资7万元,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1995年投资5万元
,全村吃上了自来水。2002年,村民人均存款2500元,全村有各种运输车辆60辆,摩
托车30辆,电话110部,电视机200台,电冰箱、洗衣机30台。全村建新房70栋,人均
住房面积达到25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38年,纪克顺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最早的党员。194
1年成立党支部。党支部带领群众拥军支前,组织民兵参军参战。1950年全村党员身
份公开,有党员15名。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3个,党员30名。曾有刘作善、刘作卿
、刘瑞玉、姜延凤、刘成龙、姜东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委
会。1968年,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
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曾有刘作云、刘作敏、刘胜
彬、刘学彬、刘用高、刘玉云、刘瑞玉、刘永山、刘作芝、刘成龙、王仁芹、刘作海
、姜东明担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1999年,姜东明当选为首任直选村委会主任。

人物

人物简介姜铭祥又名仲民。1919年6月生。曾任胶东行署调研科干事。1948年随
军南下,先后任南阳市公安局副局长,南阳地区公安处科长,河南省建筑厅工程处党
委书记,平顶山市直机关党委书记、市检察院检察长,开封市检察院检察长、市中级
法院院长等职。行政13级。
姜延凤1930年8月生,中共党员。1982年11月,被烟台地区行政公署评为劳动模
范。
刘作才1943年4月生,中专毕业,中共党员,东风汽车工程研究院高级技师。19
58年参加工作,1961年参加人民解放军。1968年转青岛铸造厂,1970年调二汽技术中
心。发表的论文获总厂二、三等奖各1次。曾立三等功2次。多次被评为革新能手和先
进工作者等称号。
烈士名录刘玉斌姜明珍姜明奎
刘作信刘树斌徐希松于连吉

撰稿:姜东明审稿:姜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