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水头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307&run=13

概况

明洪武二年(1369年),初鹏飞从四川省郫县迁来建村定居。因建村于玉龙泉之首
,故命名泉水头村。后来其他姓相继迁入。
泉水头村位于海阳市西部,地处东经120°57′,北纬36°52′。曾为原泉
水头公社及泉水头乡政府驻地。2000年撤乡后,隶属小纪镇。东与驹凤头村、望宿村
接壤,西与牛根树村、佘格庄为邻,北与夹格庄相连,南与洪沟村、夏泽村相望。南
距镇政府驻地小纪15公里,东南距市政府驻地35公里。南北有公路与小纪、发城相通
,东西有公路与朱吴、莱阳市万第相通。交通运输十分便利,每日有多次班车往返。
本村农历四、九为集日,属海阳市中等集市。
泉水头村辖区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0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
物有小麦、玉米、花生、芋头、水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420户,1115人,有初、纪、孙、徐、王、曲、陶、姜、梁等
9姓,均为汉族,初姓占总人口98%以上。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0.5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1.88万元。
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70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总收入的比重为60%、
25%、15%,人均纯收入3096元。

大事记

1941年7月许世友指挥的榆山大会战胜利结束,本村解放。
1943年进行减租减息、增加佃农工资斗争。
1946年实行土地改革。
1947年土改复查,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
1948年反蒋保田,全村青年踊跃参军。
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加入人民公社,泉水头村成为公社驻地。
1975年村集体购买发电设备自行发电,实现电力照明。
1976年村集体建起大型地瓜窑,专门储存地瓜种。
1981年9月30日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王金山、副省长宋一珉在烟台地委副书记黄
岗陪同下,来泉水头等村检查抗旱秋种工作。并帮助解决了抗旱急需的部分汽油、柴
油。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建起贸易公司、面粉厂、皮鞋厂、纺绳厂等。后因技术质量、企业管理等
原因,相继倒闭。集体经济遭受重大损失。
1986年国家民政部农救司领导来村视察。
1987年为便于后人扫墓纪念,村统一把烈士墓搬迁至福龙山。
1989年改造河流,相继建拦河闸2道,架桥2座。
1990年建起占地0.2公顷的大口井,灌溉面积8公顷。
1991年安装闭路电视。
1993年扩建集贸市场,占地0.7公顷,并增加配套设施。
1997-1998年集体出资,村民出义务工,建起塔子沟水库、神水湾水库,灌溉面
积26.7公顷。
2000年向阳岭山区开发耕地25.3公顷,栽植爱宕梨8公顷,植桑3.3公顷。同时,
在西南山顶建起蓄水池,引来佘格庄河水,解决了果业浇水问题。
2002年投资8万元,建上河大口井,灌溉面积13.3公顷。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25公斤,总产32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271公斤
,总产46.5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428公斤,总产57
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597公斤,总产59万公斤。
建国初期,本村果树种类主要有桃子、李子、苹果等。1990年以来,芋头、
花生成了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2000年,发展爱宕梨8公顷,猪、牛、羊、鸡养
殖亦形成规模。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77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350万元,畜牧
业收入420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初期,村里仅有小手工业作坊,收入仅能自给。1984年,村里相继
建起面粉厂、纺绳厂、皮鞋厂,从业人员100余人。后相继发展起一批个体企业。20
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达40人,收入300万元,其中工业收入250万元,建筑业收入
50万元。
第三产业随着党的富民政策的逐步深入,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
,相继建起修配组、商店、照相馆、饭店、液化气站、理发馆,剩余劳力外出打工。
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130余人,收入180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50万元,商饮
业、服务业收入130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34年,与周围村联合成立泉水小学,有教师7人,学生100余人。198
8年,村里购买原公社大院房屋,改造成花园式小学、幼儿园。2000年,有教师3人,
幼儿教师1人,学生不足200人。学校教学设施齐全,儿童入学率达100%,教师初国令
被评为市优秀教师。自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者60余人,其中3人为
研究生。
本村京剧和大秧歌,建国初曾一度远近闻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全村不足200户,不到800人,有佃户30多户,有6户靠乞讨生
活,人民生活极其贫困,食不饱腹,衣不遮体。解放后,人人有地种,有饭吃,生活
水平逐年提高。特别改革开放以来,解决了温饱问题,户户有余粮,家家有存款,物
质、精神生活均得到改善和提高。2002年,人均存款3000元。全村普及了电视机,多
数农户有了彩电和放像机。全村有程控电话200余部,并入了虚拟网。村里有客车、
汽车、轿车、三轮车、拖拉机等接近240辆,摩托车20余辆,电冰箱洗衣机10余台。
村庄建设解放前,村里破烂不堪,多数为草房,道路弯曲狭窄,不通车。解放后
,修了公路并逐步加宽街道,多数人家住上了有玻璃门窗的红瓦房,宽敞明亮。200
2年,人均居住面积15平方米以上。河上架设了4座桥梁。各户自办了自来水,部分解
决了吃水问题。
集体福利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村里投资3500元买了
放映机,自放电影。1983年,村里投资15万元,用上了电网供电。1991年村里投资,
安装了闭路电视。本年起,“五保”老人吃穿有保障;隔年为村民代交养老保险金;
独生子女优待到14周岁(每年65元);年满60岁老党员,每年补给60元;历届老干部和
老干部的遗属,都享受生活补贴。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初建凯在本村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
。1944年1月成立党支部,曾有初建凯、初奎亭、初作伦、初建富、初宝贤、初希典
、初宝龙、初宝明、初希奎、初庆高任村党支部书记。2002年,全村有8个党小组,
57名党员。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设村公所,并成立了青抗先、妇救会、儿童团等组织。
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委会。1968年,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
0年,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治安、民
兵、妇女等组织。曾担任村主要行政负责人的有初国臣、初文山、初秉枝、初文瑞、
初建奎、初建太、初建富、初宝芳、初宝龙、初东方、初庆高、初宝明。1999年,初
宝明当选为首任村民直选村委会主任。2002年3月,初庆高当选村委会主任。
1996-2000年,初庆高连年被乡党委评为模范党员,被选为乡人大代表。

人物

人物简介初正南曾任师政委。
初阳曾任副师长。转业后在中国民航总局任职。
初文友1918年11月生。1945年被胶东军区授予民兵模范光荣称号。
初奎臣1950年生,中共党员。1968年参加人民解放军,1975年毕业于青岛医学院
,1979年转省精神病医院。曾任团总支书记、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党委书记、山东省
立医院党委书记(副厅级)等职。曾两次被评为省机关党委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
。2000年,为本村山区开发捐资6万元。
烈士名录初建芳初建华初秉顺
初东南初道南初宝香初宝国初喜伦

撰稿:初庆高审稿:初庆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