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土堆头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304&run=13

概况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罗姓建村于一大土堆东侧,故命名东土堆头村。继
之,有袁姓来此定居。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罗、袁两姓先后绝户。后有张姓
自苍山村、于姓自山西省迁入,姜姓自埠后村来此住姥姥家而定居。
东土堆头村位于小纪镇西北部,地处东经120°57′,北纬36°53′。东依
榆山,西与西土堆头村公路相隔,为海莱边界。北与榆山夼村接壤,为发城镇辖区边
界。南与鲁疃村交界。隶属小纪镇,距镇政府驻地19公里,距市政府驻地40公里。
全村辖区总面积3.75平方公里,其中山岚面积约33.3公顷,耕地面积107.3
公顷,80%是旱薄地,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大豆、花生、果
树、蔬菜等。
2002年,全村282户,892人,有张、于、姜、吕、孙、纪等姓,均为汉族,
其中于姓人口较多。
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38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
比重分别为70%、17%、13%,人均纯收入3110元。

大事记

1945年本村解放。
1946年春进行土地改革,1947年开展土改复查。
1954年由三个互助组联合成立了三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79年投资1.5万元,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改疏河道1公里,造田4公顷。
1981年村集体投资1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0.8公顷的大口井。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村集体投资2.3万元,用上电网供电。
1987年投资1万元,建拦河闸1处。
1994年投资13万元,全村吃上自来水。
1997年投资8万元,全村安装闭路电视。
1998年村投资3万元,建起后沟拦河坝。
1999年投资4万元,修成村南宽18米、长300米的入村路。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50公斤左右,总产8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425公
斤,总产42.5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501公斤,总产50
.1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561公斤,总产45万公斤。
1985年以来,村党支部发动群众栽植苹果20公顷,主要品种有红富士、新红
星等。1996年,从东北引进日本爱宕梨,建立示范园0.5公顷。1998年以来,通过调
整产业结构,扩大芋头、荷兰豆、刀豆、胡萝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有效地增加了
农民收入。同时,畜牧养殖业迅速发展。2000年,全村养牛38头,羊71只,猪284头
,其中母猪104头,发展养猪大户(存栏30头以上)12户。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
入497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14万元,畜牧业收入280万元,林业收入3万元。
第二、三产业改革开放后,村发展起勾花、针织、建筑、车辆运输和商饮服务业
等。2002年,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120余人,收入241万元。其中工业收入84万元,
建筑、运输业收入69万元,商饮、服务业及其它收入88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至2002年,全村普及了9年义务教育,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60名。
人民生活1957年前后,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仅100公斤左右,多数靠吃糠咽菜维持
生活。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83年,人均收入200元。1987年,人
均收入535元。2002年,人均存款2000元,有机动车128辆,摩托车51辆,电视机290
台,电冰箱35台,电话160部,洗衣机5台。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6年11月,本村党支部成立,领导群众土地改革,斗地主分
田地,时有党员15名。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于晋风、张洪书、张智生、于庆溪、张
全庆、张智生、姜敬民、于培东。2002年8月起,张培浩任党支部书记。
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3个,党员42名。本村党支部曾多次被评为海阳市先
进基层党支部。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7年,设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委会。1968年,改称
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
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曾担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于让、张全庆、
张洪书、张腾、张智生、于庆光、于芳亭、张培浩、于培东。1999年,于培东当选为
首任直选村委会主任。2002年7月,张培浩当选村委会主任。本村多次被评为海阳市
文明村。

人物

人物简介于东河1942年8月生,中共党员。1965年曲阜师院毕业,曾任教师、讲
师、副教授等职。1988年当选为省哲学学会理事。曾发表论文13篇,其中获二等奖3
篇、三等奖5篇。参编著作4部,有2部获院二等奖。编写教材多部,其中《马克思主
义原理》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获院二、三等奖。
烈士名录于忠禧张全才于晋亭
姜维芝于成智

撰稿:张培浩审稿:张培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