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董格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300&run=13

概况
清康熙初年,王姓迁居本地。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董姓迁居本地,后繁
衍成村。因村处董格庄之西,故取村名西董格庄。后有于、徐、鲍等姓自外地迁入。
西董格庄位于海阳市西部,地处东经120°53′,北纬36°47′。东与东董
格庄为邻,西与莱阳市朱城泊村相连,南与崖后村相邻,北与前泊子村相望,距镇政
府驻地10公里,距市政府驻地30公里,隶属小纪镇。
全村辖区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5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小
麦、玉米、花生、药材等。
2002年,全村328户,957人,有于、王、徐、鲍等姓,均为汉族,其中于姓
人口较多。
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20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
比重分别为44%、37%、19%,人均纯收入2920元。

大事记

1942年本村解放。
1946年本村成立合作社(村社)。
1973年黄崖公社战山河兵团在村后挖大口井1眼,蓄水1600立方米。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2年全村吃上自来水。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20公斤,总产20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200公斤
,总产30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250公斤,比1978年
增长5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425公斤,总产58万公斤。
2000年春,党支部带领群众发展养殖业,建起6个肉食鸡大棚。2002年,全
村第一产业总收入364万元,其中农业收入300万元,畜牧业收入64万元。
第二、三产业改革开放后,村“两委”支持发展第二、三产业,相继发展起针织
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及建筑、运输业和商饮服务业。2002年,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
200人,收入450万元,其中工业收入250万元,建筑业收入50万元,商饮业收入100万
元,服务业收入50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6年,成立西董格庄小学,有学生30人。自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
入大中专院校者40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不足100公斤,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粮度日。
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1000元,有各种农用车辆5
0辆,摩托车70辆,电话75部,彩电150台,电冰箱30台,洗衣机1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居住面
积不足5平方米。到2002年,街道经过规划整修,村容村貌彻底改变。村民住房全部
为瓦房,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1年,本村首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有于绍江、于绍卿、于绍
云、于会文、于旭清等5人。同年,建立党支部。在党支部领导下,村里成立了3个互
助组,并先后开展了反奸、反特、反恶霸斗争,组织支前队22人。先后有于会文、于
九民、于绍卿、于庆德、于泽清、于先清、于会起、王正根、鲍富香、王正志、王春
义、于乐臣任村党支部书记。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6个,党员44人。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4年成立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队管委会。1968年6月
,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
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治安、民兵、妇女等组织。曾担任村行政主要负责
人的有于会文、于钦卿、徐宝林、于绍江、于全清、于先清、于洪彬、于会起、王正
根、王正太、鲍富香、王正志、王春义、于乐志、于乐臣。

人物

人物简介于庆开(1928.4-1999)1945年8月,被胶东军区授予民兵模范光荣称号。
于绍喜1924年生,中共党员。1947年参加人民解放军,1965年任部队团政委。
于绍凤1925年2月生,中共党员。1945年参加工作,曾任区委书记,常州市粮食
局副局长、党组书记,江苏省丹阳化肥厂厂长、党委副书记等职。1988年,获化工部
颁发的为小氮肥做出突出贡献的管理干部荣誉证书。
于绍贵1926年生,中共党员。1943年参加革命工作,任本村青救会长。1947年参
加人民解放军。1951年转地方,任江苏省苏州市文化局局长。1963年任苏州市轻工业
局局长。
于乐文1958年12月生,中共党员。海阳市交通局局长。2003年7月在防治“非典
”工作中,被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记三等功1次。
烈士名录王兆花王永法于庆章
于庆福徐朋云徐岐云徐宝玉徐宝香
王兆祥于庆全徐宝福于庆凤王学培
于长清

撰稿:于庆茂审稿:于乐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