埠南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3&run=13

概况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韩、王两姓先后来此定居。至清光绪五年(1879年)
,有修、于、吕姓自外地陆续来此定居。因村北有大面积沼泽地称塘埠,村建在其南
,故命名埠南村。
埠南村位于海阳市城区南部,地处东经121°11′,北纬36°45′。东与龙
塘埠村、嵩潜村隔河相望,西与生产村为邻,南与中村相连,北与平顶村接壤。距市
政府驻地4.5公里,隶属经济开发区。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3.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
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大豆、花生、蔬菜等。
2002年,全村481户,1316人,有王、修、吕、姜、郑、薛、毕、刘、于、
孙、曲、张、安、毛、蒋、许、陈、董、丛、马、高、周、纪、初、成、林、谭等2
7姓,均为汉族。其中,人口较多的为王姓。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6万元。2002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1150.8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8
%、55%、37%,人均纯收入3860元。

大事记

1939年5月31日日本侵略军飞机轰炸埠南村,投炸弹2枚,炸伤1人,炸毁房屋15
0间,损失15万元。
1942年7月20日胶东军区某部进驻,本村解放。
1943年3月15日胶东军区十六团200余人进驻埠南,在村北的涝洼苇塘里开垦13.
3公顷水田,全部栽种水稻。3年后交村种植,扩大了本村的粮田面积。
1953年本村成立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20公斤,总产9.6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375公
斤,总产38.9万公斤。1983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605公斤,
比1978年增长23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490公斤,总产21.3万公斤。
1997年,党支部发动群众建起蔬菜大棚10个,占地1.33公顷,收入10万元。
1995年,村集体投资50万元建园艺场,发展苗木、花卉300多个品种。2000年,投资
约12万元,建养猪场7处。2002年,第一产业收入91.8万元,其中农业收入30万元,
林业收入4万元,畜牧业收入57万元,其它收入16万元。
第二产业1927年,本村王谦祥建起福太德烧锅、酒馆,资本6000元,从业人员3
人,1939年停业。1934年,王谦光成立东海泉烧锅、酒馆,资本2000元,从业人员3
人,1942年停业。另有铁匠炉1处、木匠铺3家、皮革加工3家,从业人员25人,收入
仅够自给。1985年,村集体建包装厂,从业人员40人。1986年,村集体建粉坊、皮鞋
厂。此后,相继发展起油坊、镀锌厂、印刷厂、羊毛衫厂及运输、机械维修业等,共
100余家。2000年,工业总产值1000余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300万元,利税100万
元。1987年成立建筑公司。2000年,建筑业从业人员260人,固定资产总值600万元,
收入1200万元,利税120万元。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960人,收入637.2万元,
其中工业收入221万元,建筑业收入416.2万元。
第三产业1964年,办代销店1处。改革开放后,全村群众纷纷自办项目。2002年
,有百货小商店、汽车维修部、餐饮、旅馆、浴池等15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360人
,收入421.8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28.5万元,服务业收入110.8万元,商饮业收入2
6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解放前,本村有1处小学,在校学生70人。1984年、1997年,村集体先
后投资10万元,分两次进行校舍改造。学校教学设施逐步配套,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自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者37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00公斤左右,村民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
粮。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人均粮食150公斤。1975年,人均粮
食215公斤,全村收入28.1万元。2000年,全村收入850万元,人均存款2150元。200
2年,全村有小轿车11辆,货车9辆,拖拉机73辆,摩托车221辆,电话400部,彩电5
00台,电冰箱500台,洗衣机500台,电脑15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居住面
积不足8平方米。1995-1997年,投资30余万元,对街道进行规划,拆迁旧房20多幢,
改造了老街,又建新街2条。2002年,全村有4条主街道,沙质路面,石砌路旁,笔直
宽阔,干净漂亮。村民住房以瓦房为主,个别村民住上了别墅小楼,人均住房35平方
米。
集体福利1975年,村自行发电,结束了煤油灯照明的历史。1978年,投资3万元
,用上了电网供电。1982年,投资30万元,建起全县第一处梅花井,吃上自来水。1
994年投资9万元,安装了闭路电视。1996年,建立了较先进的幼儿园。1999年,投资
50万元进行了电网改造;投资40万元进行了自来水改造。2000年,安装程控电话400
部。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3年,王吉文、王吉成、修淑真等在本村经县武工队宋玉峰
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批党员。同年成立党小组,王吉文任组长。1
944年,成立党支部,王吉成任党支部书记。1946-1960年,王振庚任党支部书记。在
党支部的领导下,村里成立了8个互助组,并先后开展了减租、减息、土改支前运动
。全村先后有81名青壮年参军参战,其中女性4名,为国捐躯者8人。1949年,本村党
员身份公开,时有党员28名。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6个,党员52名。1960年起,修
顺举任党支部书记。1961年,王振庚复任党支部书记。1969年,王延章任党支部书记
。1986年,王文宝任党支部书记。1990年,王西尧任党支部书记。1994年起,王守声
任党支部书记。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7月,埠南村建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王振文
、王振松、王振仕先后任村长。1958年10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王延泽任大队长
。1968年5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王振松、王振庚、修守任先后任革委会主任。
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王振友任大队长。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
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先后有王振友、王锡尧、王延学、王文宝
任村委会主任。1999年5月,党支部书记王守声当选为首任直选村委会主任。

人物

人物简介王延晴1922年6月生,中共党员。1941年任教员,1945年6月参加八路军
。先后任副班长、文书、书记、管理员、指导员、教导员、海军四○四医院副政委,
青岛基地潜艇支队四二二艇政委,基地后勤部政治部干部科科长,海军青岛疗养院副
政委等职。
王魁栋曾用名王奎东。1924年11月生,中共党员。曾任东海舰队工程指挥部副主
任。
王吉成1926年生,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任村党支部书记。1946年参加
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文书、指导员、作战参谋、作战科长、副团长、团长、副师长
等职。
王吉道1927年11月生,1945年4月在胶东公学参加八路军,1945年12月加入中国
共产党。曾任指导员、团长、团政委、师政委、军分区政委及司令员兼辽宁朝阳地委
书记等职。
王耕农1928年生,中共党员。1945年4月在胶东公学参加八路军,曾任指导员、
教导员,宣传股长、科长等职。1956年10月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干事。1970年后,
曾任某师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等职。
王吉远1933年生,中共党员。1955年在国务院机要干部学校学习。1956年在中共
青海省果洛州委机要科工作。1968年任州委组织主任、科员。1972年在青海省矿山设
计院保卫科工作。1976年任青海省建设厅人事纪检主任。1982年任青海省建设厅机关
党委书记。1990年任青海省环保局党委书记。
王锡义1949年10月生,大专毕业,中共党员。196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
团副政委等职。1987年转地方工作,先后任济南化工机械进出口公司办公室主任、副
经理,济南市外贸局办公室主任、政工师等职。在部队期间,发表通讯稿件600余篇
,30余万字,多次获济南军区优秀通讯员、优秀新闻干部称号。
烈士名录王振生王奎忠王吉秋
王奎德王吉功王延胜王举邦王延城

撰稿:王延堂审稿:王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