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河山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296&run=13

概况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刘文通、刘文远从后寨头村迁此建村。因村北小山上
时见仙鹤落此,故名后鹤山村。后为书写便利,演变为后河山村。另一说为,因建村
于青山、河水之后而得名。
后河山村位于海阳市西部,地处东经120°55′,北纬36°48′。东与石马
疃头村为邻,西与泊子村相连,南与香山林场接壤,北与中山夼村交界,东距小纪镇
政府驻地8公里,距市政府驻地25公里。隶属小纪镇。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3.3公顷,适宜种植小麦、
玉米、花生等农作物。
2002年,全村214户,601人,有刘、张2姓,均为汉族,其中刘姓占总人口
的99%。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约1.1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万元。20
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08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0%、
10%、20%,人均纯收入2750元。
大事记

1942年3月18日(农历二月初二日)夜国民党顽军赵保原部包围了本村,将村支部
书记刘文忠及其大儿子刘希柱捉到羊儿山,把其小儿子当场用刺刀挑死。敌人严刑逼
刘文忠交出村党员名单,刘坚贞不屈,被敌人杀害于羊儿山。其大儿子刘希柱后托人
保出。
同年本村解放。
1946年与桑梓口村、中山夼村分开,单设行政村。
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9年村投资建成香山水库。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60公斤,总产7.2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150公斤
,总产16.5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250公斤。2002年
,粮食亩产589公斤,总产39万公斤,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381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
86万元,畜牧业收入195万元。
第二产业农业合作化后,村成立了集体副业组,主要有家庭妇女从事刺绣、扎麻
布、编地毯等手工业。改革开放后,全村相继建起油坊、粉坊等,并成立起建筑队。
2002年,全村第二产业从业人员78人,总收入110万元,其中工业收入56万元,建筑
业收入54万元。
第三产业改革开放后,党支部、村委带领群众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发展起商
店、理发店、机械修理部等。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0余人,收入18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建国后,村成立小学,校舍设在家庙里,学生不过20人。1969年,村建
13间新校舍,有教师3名,学生60余名。后教学设施逐步配套,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到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20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口粮不够吃,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粮度日。建国后,人民生
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口粮180公斤。1975年,人均口粮210公斤。200
2年,全村人均存款1200元,有各种运输车辆40辆,摩托车60辆,电话50部,电冰箱
12台。全村用上自来水,住上明亮的新瓦房,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8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1年,刘文忠由大杨格庄纪希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
本村第一名党员。同年,刘文忠发展4人加入党组织,并成立党支部,刘文忠任党支
部书记。在党支部领导下,先后进行了反奸、反特、反恶霸斗争,组织支前队参加讨
伐赵保原战斗。1949年有党员13名。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5个,党员29名。自1941
年起,历任党支部书记有刘文忠、刘同修、刘同斌、刘丕祥、刘同斌、刘孔来、刘文
山、刘丕安、刘丕礼、刘奎胜、刘孔田、刘奎胜。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委
会。1968年,改称革命委员会。1980年,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
会,下设民政、调解、治安、妇女等组织。1999年9月,刘保国当选首任村民直选村
委会主任,刘奎胜、刘孔伦任委员。历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有刘兴政、刘同新、刘丕
祥、刘凤国、刘明俊、刘丕贤、刘孔学、刘丕安、刘孔学、刘丕安、刘孔成、刘香明
、刘明起、刘保国。

人物

烈士名录刘文忠刘丕进刘希科
刘丕加刘孔国

撰稿:刘保国审稿:刘奎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