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梓口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294&run=13

概况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另一说为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建村。因建村处
桑树成林,故命名为桑林口村,后取桑梓雅意,改名为桑梓口村。
桑梓口村位于海阳市西部,地处东经120°55′,北纬36°49′。南与中山
夼村接壤,西与莱阳市于格庄相望,北与黄崖村相邻,东与五虎岭村交界。隶属小纪
镇。
全村辖区总面积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6.7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
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蔬菜等。
2002年,全村283户,800人,有张、修、徐、林等姓,均为汉族。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3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3万元。2002
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77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1%、1
9%、20%,人均纯收入3036元。

大事记

1939年8月24日晚国民党顽军赵保原部一个营包围了本村,将来不及转移的地下
党员林月平抓住,当场杀害。
1941年本村解放。
1942年4月14日晚伪乡长辛衍明带人放火,烧毁本村房屋90余间,使25户村民无
家可归。
1946年与中山夼村、后河山村分开,单设行政村。
1981年本年起,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建大口井1眼,水库1座,拦河闸4道,建桥1座
,总投资40多万元。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35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470公斤。1983年,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达到550公斤,比1978年增长80公斤。2002年,粮食
亩产595公斤,总产38万公斤。1978年以来,全村发展苹果1.3公顷,植桑1.3公顷,
其它经济作物6.7公顷。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399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03万
元,畜牧业收入196万元。
第二、三产业建国前,村内第二、三产业寥寥,收入微薄。解放后,特别是改革
开放以来,发展起机械修理部、商店及赶集商贩等。2002年,全村第二、三产业从业
人员360人,收入263万元,其中工业、建筑业收入128万元,运输业收入27万元,商
饮、服务业收入107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66年,建桑梓口村小学,设4个班,有教师6人。1992年建幼儿园,有
教师2人。到2002年,全村儿童入园入学率达到100%,由原籍考入各类大、中专院校
者40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居住以草房为主,人均不足6平方米,粮食人均不足100公
斤。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人均粮食200公斤。1984年投资6万元
,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1985年开始,全村统一规划街道、建房。1990年,投资8万
元,全村吃上了自来水。2002年,村民人均存款1500元。全村有各种运输车48辆,摩
托车80辆,电话121部,电视机270台,电冰箱、洗衣机64台。全村建新房80栋,人均
住房面积达到17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38年,林春芳、张洪告、张岐得等三人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成为桑梓口村第一批党员。1946年前,与中山夼村、后河山村为一个行政村。194
6年后独自成为行政村,并成立党支部。先后有张洪彬、张明让、张启敬、张启和、
张元芳、徐德斌、修吉科、张乐全、张学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002年,全村有党小
组3个,党员37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6年,设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
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
,设民政、调解、民兵、妇女等组织。先后有徐德俊、张树林、张明让、张元芳、张
松山、张瑞政、张仁湖、张军担任村主要行政负责人。1999年,张仁湖当选为首任直
选村委会主任。2002年5月,张军当选村委会主任。

人物

烈士名录张明胜张岐俊张兴开
张明起张才桂林茂林路修长太
林月平

撰稿:张学秋审稿:张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