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于家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29&run=13

概况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于、高、孙三姓来此定居,以三姓命名于高孙村。
后来于姓发展很快,村中心又有一条由东向西流向的沟,寓意鱼得水而兴,故改名沟
于家村。
沟于家村位于海阳市政府驻地东约5公里,地处东经121°13′,北纬36°4
7′。东邻帽子山;西与杨家泊村隔河相望;南与高家泊村山泊相接,距乳(山)即(墨
)一级公路1公里;北距国防路0.5公里。原属东村镇,2002年,改隶碧城工业区。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3.3公顷,山岚约120公顷。适宜
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蔬菜、芋头、苹果等。
2002年,全村230户,655人,有于、高、孙、王、张、崔、程、李、宋、杨
、梁、柳、陈、隋、祁、薛等姓,均为汉族,其中人口较多的是于姓。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2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5万元。2000
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46万元,人均纯收入2400元。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52%、
3%、45%。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68.3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
的比重为46.4%、33.8%、19.8%,人均纯收入2940元。

大事记

1942年本村解放。
1954年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73年村投资1万元,建起1座扬水站。
1974年冬投资18万元,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投资2.6万元,建起新学校。并被评为烟台市规范化学校。
1985年先后投资9.5万元,建起了城南大桥。安装了自来水设施,村民吃上了自
来水。
1999年投资20万元,对农电线路进行了改造。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仅70公斤,全村总产量8.4万公斤。1968年以来,村
党支部发动群众昼夜奋战,兴修水利,平整土地,粮食产量迅猛增长。1978年,粮食
亩产500公斤,总产量达33万公斤。1983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
产62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622公斤,总产31.7万公斤。
1988年以来,村支部带领群众,发展多种经济。在村北种植桑养蚕,并建起
了蔬菜大棚。1987年,村支部发动群众出义务工,在东山、南山的荒土坡上挖树坑,
栽上了干果树、苹果树。2000年,全村桑园面积达2公顷,果园面积达13.3公顷,农
业总产值达100万元,其中经济作物总收入46万元。2002年,第一产业收入310万元,
其中农业收入45万元,林业收入2万元,畜牧业收入80万元,渔业收入6万元,其它收
入177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初,本村没有工业。1970年后,村办起提篮厂、网布厂、面粉厂,
有职工23人。1999年,个体办起了羊毛衫厂,有工人15人。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
员130人,收入226万元,其中工业收入156万元,建筑业收入70万元。
第三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村支部带领群众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全村有1/5的农户
开办起豆腐坊兼养猪,常年户均收入万元之多。同时又发展了商饮业、修理业、运输
业等。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00人,收入132.3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60万元,
服务业收入32.3万元,商饮业收入40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解放前,全村儿童入学率几乎为零。1953年,村成立了小学,多数儿童
半日上学。1973年,村出资建起了新学校,设1-5个年级,5个班,教师5人,有学生
150人,儿童入学率达98%以上。1975年,村办起了幼儿园,适龄儿童免费入园,幼儿
入园率达90%以上。1984年,村投资新建烟台市规范化小学,教育质量逐步提高。19
85年,购买了幼儿标准新桌椅。1995年春,投资6000元,为幼儿园买了大型玩具。同
年冬,幼儿园被烟台市评为市级一类园。1999年,投资5万元与邻村联合建起了南城
阳新型小学,全村小学生搬入联合新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自建国至2002年,
本村有12人考入大中专院校。
人民生活解放前,本村有83户,其中78户是佃户,有33人扛活、当长工,许多人
靠糠菜填肚,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57年,人均
粮食180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450公斤。1983年,人均粮食500公斤。2002年,人
均粮食620公斤,人均存款200元,生活以蛋、肉、鱼、米、白面为主;全村有各种运
输车130辆,摩托车50辆,电话113部,彩电196台,电冰箱20台,洗衣机10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泥草房为主,人均居住面积不
足5平方米。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村统一规划街道、房屋建设,扩大居住
面积。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40平方米。
集体福利建国前,农民有病无钱到医院治,又无乡村医生,只好硬撑着,或者死
去。解放后,村支部特别重视村民的保健。1969年办起了合作医疗站,有中西医2人
,农民一般疾病不用出村,医疗费用也很低。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高自修、张华贞、高吉义等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
村第一批党员。高自修任第一任党支部书记,高吉义、张华贞任委员。同年底,高自
修参加海阳县救国会工作,高吉义接任党支部书记。之后曾任党支部书记的有于京海
、高吉义、柳福、张善仁、于新胜、高占先、孙宝元、于春、崔芹清、于建伟、于新
军。2002年,有党小组3个,党员27人。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3年,成立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
,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设
立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于万寿、于京发、刘志刚、梁才明、高吉
义、张华贞、于新胜、高占先、孙宝元、于荣胜。1999年5月,王竹被选为首任直选
村委主任。2003年起,于新军任村委主任。

人物

人物简介高自修1919年生,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本村党支部书记,同年
底参加海阳县各救会工作。1948年南下江苏省昆山县做党的组织工作。1955年调江苏
省委组织部任职。享受厅局级待遇。
宋春礼1924年5月生,初中文化,中共党员。曾任区组织委员,昆山县、苏州市
等地区长、区委书记,矿党委书记、矿长等职。曾被授予胶东二等模范称号。
于洪生1944年9月生,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1968年同济大学本科毕业后,分
配到国家建委一局一公司。曾任甘肃毛纺织厂科长、党委委员等职。1996年起,为山
东建材学院建工系教授。
烈士名录于新亭隋溪王贵
王学仁

撰稿:于文英审稿:于新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