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格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289&run=13

概况

明天启五年(1625年),佘桂从山西省蒲县迁此建村,以姓命村名佘格庄。继之,
辛姓四世祖辛迁玺,自崖底村迁居此地,董姓十六世祖董世昌等兄弟三人自莱阳城迁
来,孙姓七世祖孙宣,自南埠村迁入。后有郭、蓝、张姓来此定居。
佘格庄位于海阳市西部,地处东经120°55′,北纬36°50′。东与南洪沟
村、小杨格庄、大杨格庄为邻,西与南孟格庄、大孟格庄山泊相连,南与黄崖村隔公
路相望,北与牛根树村接壤。距市政府驻地30公里。隶属小纪镇。
全村辖区总面积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2.5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
要有小麦、玉米、花生、苹果、桃、芋头等。
2002年,全村480户,1480人,有辛、董、孙、郭、蓝、张等6姓,均为汉族
。其中辛姓人口较多。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6.5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0万元。20
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461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49%、25%、26%,人均纯收入3050元。

大事记

1941年本村解放。
1954年本村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
1970年本村整治洪沟河,整河滩地6公顷。
1978年挖大口井1个,灌溉面积40公顷。
1983年由烟台地区投资建起佘格庄拦河闸,蓄水量15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2
00公顷。
同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20公斤,总产21.6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360公
斤,总产64.8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499公斤,总产98万公斤。
1991年以来,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发展畜牧养殖,并从事起芋头加工。2002年
,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838万元,其中农业收入398万元,畜牧业收入440万元。
第二、三产业建国初期,本村只有纺纱、织布及少数家庭作坊,收入微薄。改革
开放后,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发展第二、三产业,相继发展了针织、绣花、毛衫加工、
车辆运输及商饮服务业等。2002年,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600人,收入600万元,其
中工业收入220万元,建筑业收入150万元,运输业收入100万元,商饮、服务业收入
130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52年佘格庄小学成立。1963年成立佘格庄农中。1970年,农中改称佘
格庄联中。1983年,村建新校舍27间。自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者7
8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80公斤左右,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粮度日。建
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人均粮食150公斤。1975年,全村收入40万
元。1986年,全村吃上自来水。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500元,有各种运输车辆70多
辆,摩托车60多辆,电话123部,彩电、电冰箱500多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居住面积不足5平
方米。1978年以来,村统一规划房区,修整了大街,环境一新。2002年,人均住房面
积达到20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38年5月起,曾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辛吉桂、孙衍道、辛
序太、辛铠、辛殿同、辛洪达、董洪春、辛月智、辛洪欣、辛江彬、辛元海、辛洪欣
。2002年,有党小组5个,党员91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委
会。1968年,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
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曾担任
村主要行政负责人的有辛永福、辛序贤、辛序太、辛银、辛洪达、孙厚禄、董庆祥、
辛洪涛、辛洪法、辛广斋。1999年5月,辛广斋当选为首任直选村委会主任。2002年
4月,辛洪欣当选村委主任。

人物

人物简介辛维芝(1912.12-1998)1945年,被胶东军区授予民兵模范光荣称号。
辛宝善1929年5月生,中共党员。1945年参加革命,1949年转鞍山电业局,先后
任所长、党总支书记、秘书、主任、副局长、局长,市革委工交组长、经委主任,市
革委副主任,市委常委,重点工程指挥部总指挥等职。
辛梅芳女,1955年6月生,中共党员。曾任海阳市规划处副主任。1997年被国家
建设部评为先进工作者。
烈士名录孙衍凤辛永祯辛洪升
辛自丰董洪业辛富辛学功孙仲科
辛钟孙衍道辛化南孙衍福辛自明
辛洪礼辛殿元孙衍照董洪书辛自云
辛甲辛同和辛自强辛洪举辛洪运
辛学良辛殿祥

撰稿:辛洪欣审稿:辛洪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