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索格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269&run=13

概况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徐姓自北廒子村迁来建村。另一说为姜姓建村
,为与西索格庄相对应,故命村名东索格庄。
东索格庄位于海阳市西部,小纪镇东南部,地处东经121°00′,北纬36°
46′。北接北索格庄,西邻西索格庄,隶属小纪镇,东距市政府驻地约18公里,西至
镇政府驻地约1.5公里。
村辖区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7.5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
要有小麦、玉米、花生、芋头和板栗等。
2002年,全村133户,335人,有徐、姜两姓,均为汉族,其中徐姓人口居多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57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63万元。2
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62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69%、12%、19%,人均纯收入2886元。

大事记

1945年5月6日日军侵占本村,控制村南垛山和东山制高点,在山上修筑碉堡,盘
踞105天,杀死村民4人,烧毁房屋200余间,全村人被迫流落他乡。
同年8月本村解放。
1954年成立15户参加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5年投资1.5万元,在村西南建设标准学校1处。
2000年投资6万元,修建大口井1座。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00公斤,总产5.6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180公
斤,总产10万公斤。1983年,亩产508公斤,总产24.14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5
40公斤,总产15.7万公斤。
1956年,在沙埠岗栽植苹果0.67公顷。1965年,在山顶栽植苹果1.3公顷。
1986年,在大东山栽板栗2公顷。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251万元,其中农业收
入200万元,林业收入1万元,畜牧业收入50万元。
第二、三产业20世纪70年代,始有妇女从事草制艺品加工。改革开放后,发展了
商饮业、服务业,剩余劳力外出打工。2002年,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70余人,收入
107万元,其中建筑业收入45万元,商饮业、服务业收入54万元,运输业收入8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解放前有学校1处,教师1人,学生30人。1963年,新建村小学,全村学
龄儿童全部入学,有学生50多人。因学校房屋陈旧,设施落后,1985年重建起标准小
学、幼儿园,购买新课桌52套及幼儿器械,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入学率达到
100%。自建国至2002年,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35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不足100公斤,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粮度日。
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人均粮食180公斤。1983年,人均粮食50
8公斤。2002年,人均粮食540公斤,全村有自行车150多辆,摩托车20余辆,农业机
械20多台,电视机家家普及,录像机、电冰箱进入部分农民家庭,新建改建房屋200
余间,装直拨电话30余部,全村90%的农户吃上自来水,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1年,先后有徐桂山、徐先雨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最
早的党员。1946年成立村党支部,先后有徐炳南、徐林清、徐春快、徐炳秋、徐维山
、徐希敏、姜爱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4个,党员20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成立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队
管委会。1968年6月,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
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先后担任村主要行政负责人的有徐春胜、徐
丙秋、徐林清、徐先法、徐丙财、徐先民、徐希敏、姜爱民、徐炳良。1999年,姜爱
民当选首任直选村委会主任。2002年5月,徐炳良当选村委会主任。

人物

烈士名录徐春连徐春治

撰稿:徐维星徐维山

徐春龙徐丙林

审稿:姜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