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257&run=13

概况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另一说为明天启末年,刘姓来此定居建村,以姓命
名刘家村。清康熙初年,孙世义自西上庄迁来定居,后有张姓从埠峰村迁入。
刘家村位于海阳市政府驻地西北8公里处。地处东经121°05′,北纬36°4
6′。东与梨园后村隔河相邻,西与修家夼村隔山相望,南与埠峰村山泊相连,北与
西马格庄接壤,隶属二十里店镇,南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8.6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
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果树、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246户,648人。有刘、孙、张等3姓,均为汉族。其中刘、
孙姓人口居多。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4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3.5万元。20
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25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58%、
22%、20%,人均纯收入3293元。

大事记

1942年本村解放。
同年11月日军扫荡进村,掳去村民6人,打死1人。
1953年村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
1958年投入劳力2000个,修建村西猫儿洞水库,库容14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0公
顷。
1980年村集体投资4万元,修建占地0.3公顷的大口井--影山池,蓄水量8万立方
米,灌溉面积7公顷。
1982年村集体投资4万元,在村南修建占地0.3公顷的大口井。蓄水量6万立方米
,灌溉面积7公顷。当年被烟台地区水利局评为优秀水利工程。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10公斤,总产11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364公斤
,总产30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粮食亩产606公斤,比1978
年亩增长242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540公斤,总产32万公斤。
1990年以来,村党支部发动群众建蔬菜大棚。1996年被中共海阳市委、市政
府授予“蔬菜规模经济村”称号。到2000年,全村已发展大棚130个,占地4.3公顷,
年产各类蔬菜50万公斤。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421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80万
元,畜牧业收入138万元,林业收入3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后,村建起磨坊、粉坊、油坊,规模不大,收入微薄。改革开放以
来,村发展了编提篮、扎花、绣花、勾花等手工业,木、瓦匠从事建筑业。2002年,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90人,收入162万元,其中工业收入77万元,建筑业收入85万元。
第三产业改革开放后,加快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村相继发展了商店及机械修理、
车辆运输、服务业等。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80人,收入142万元,其中运输业
收入19万元,商饮、服务业收入108万元,其它收入15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52年,成立刘家村小学。1980年,集体投资兴建校舍12间,并且购置
篮球架,建成花园式小学。1982年成立幼儿园,购置了滑梯、手风琴等娱乐设施。自
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学生33人。
村重视科技教育,多次聘请科教部门进村播放科教片,派人到外地参观学习
。1991年,本村被中共海阳县委、县政府授予“科普村”称号。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00公斤左右,只能过半年粮食半年糠菜的
生活。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1956年,全村人均粮食200公斤。1978年,
全村收入13.5万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1000元;有各种运输车辆50多辆,摩托车
100多辆;电话60多部,彩电140台,电冰箱20台,洗衣机2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的全是草房,人均居住面积
不足5平方米。1965年,村统一规划街道。1980年,规划了新房区。到2002年,全村
建新房85栋,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2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8年以来,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
981年投资4万元,全村用上电网供电。1982年,购买20英寸彩色电视机1台,供村民
观看。1984年,投资4万余元兴建自来水蓄水池,村民开始用上了自来水。从1989年
开始,对考入大专院校的学生奖100元,中专生奖50元。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1年,刘庆格在埠峰村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
员。1942年成立党支部,刘庆格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领导下,村里成立了3个互
助组,并先后开展了反奸、反特、反恶霸斗争。组织支前队80余人,随军参加万第讨
伐赵保原战斗。1949年10月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18名。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
4个,党员26名。曾任党支部书记的有刘庆格、孙立义、刘庆合、刘振虎、刘庆忠、
孙正玺、孙少武、孙吉南、刘振斌、刘庆梓、孙正金、孙吉敏、刘振平、孙绍彩、孙
继勇。村党支部多次被中共海阳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单位等
称号。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
委员会。1968年6月,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
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
。曾担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刘庆厚、刘庆玺、刘庆忠、孙立义、刘元成、刘振虎
、孙吉太、孙吉敏、刘庆殿、孙绍生、刘元江等。1999年4月,孙绍生当选首任村民
直选村委会主任。2002年5月,刘元江当选村委主任。

人物

人物简介孙继祥原名孙吉祥,1928年3月生。1942年7月参加革命,为胶东公学学
员。1945年3月参加八路军。曾任东北民主联军四纵队后勤部军需员、会计、书记;
东北军政大学辽东分校学员、区队长、保卫干事、副指导员等职。1949年8月在中南
军政大学湖南分校任党支部书记。1955年在留苏预备班学习俄语。1962年后,曾任解
放军长沙政治学校政工教研室副主任,桂林步兵学校政治教研室主任、政治部副主任
,广州军区战士报社副社长,广西独立一师副政委,南京高级步校政工教研室副主任
等职。正师级。
烈士名录刘振山孙贞钧高元金
刘庆秋刘俊刘庆仁孙利全

撰稿:刘庆生审稿:孙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