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泊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252&run=13

概况

明永乐二年(1404年),石姓由安徽省迁此建村。因村西有一苇塘(又称苇泊),故
命名石家泊村。延至清代,李、修、高、徐等姓自外地迁来定居。另一说为明崇祯年
间(1628-1644年)建村。
石家泊村位于海阳市政府驻地西6.7公里处。地处东经121°06′,北纬36°
43′。东邻二十里店镇政府驻地,西与新庄接壤,南接乳即一级公路,北望308国道
,隶属二十里店镇,距镇政府驻地1公里,距市政府驻地6.7公里。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3.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
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桃子、葡萄以及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136户,450人。有石、高、李、修、徐、宋、孙、于、毛、
赵、蔡等11姓,均为汉族,其中高姓人口较多。
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8万元。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98万元,第
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89%、4%、7%,人均纯收入3296元。

大事记

1942年八路军进驻,本村解放。
1943年建立村党支部,与岚前坡、祁家庄、新庄等三个村为一个行政村。
1945年岚前坡村划出。
1947年祁家庄划出。
1961年新庄划出。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9年在村“两委”领导下,自筹资金修建大口井2座,整修土地5.3公顷,使全
村水浇地面积达到90%以上。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50公斤,总产3.85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120公
斤,总产9.6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630公斤,总产33万公斤。
1988年以来,村党支部及村委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栽植果树1.6公顷,
植桑1公顷;先后发展红提、黑提、青提葡萄1.7公顷,建蔬菜大棚56个。2002年,全
村第一产业总收入71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640万元,畜牧业收入70万元。
第二、三产业1934年,石宝德设立宝德鞋铺,资本25元,从业人员2人,1949年
停业。改革开放以来,村党支部积极扶持、引导村民发展第二、三产业,先后建起私
营商店、玩具厂、家具厂、羊毛衫加工厂、箱包加工厂等,剩余劳力外出打工。200
2年,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60多人,收入88万元。其中工业、建筑业收入31万元,
运输业、商饮、服务业及其它收入57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8年,建立石家泊小学。因校舍简陋,村委先后出资32万元,修建了
校舍。后学校教学设施逐步完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自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
大中专院校者15人,有教师8人。村重视科技教育,多次聘请专家讲课和派人外出学
习。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不足100公斤,生活只能半糠半粮。建国后
,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78年,人均粮食230公斤,人均收入320元。2002年,人
均粮食720公斤;有各种运输车辆72辆,摩托车41辆;各种水利机械34台、套;电话
83部,彩电103台,电冰箱32台,洗衣机2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矮草房为主,人均居住面积不
足5平方米。1996年,全村开始统一规划,整修街道,绿化环境。2002年,人均住房
面积达到22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8年以来,随着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7
8年,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1982年吃上了自来水。20世纪末以来,幼儿园和小学生
免交书费、学费,五保户、特困户都得到了妥善安置。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7年,成立党支部,修志太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带领下
,村里成立了多个互助组,并先后开展了反奸、反特、反恶霸斗争。自成立党支部以
来,曾有修志太、宋良、高德吉、石增禄、高春吉、李洪泽、宋虎、李洪江担任党支
部书记。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3个,党员23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3年建立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
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
设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曾有宋祥、于连恕、石宝章、高庆吉、高瑞吉、
于连德、石增禄、毛承杰、高春吉、宋虎、于连臻、李洪泽、于在礼、李洪江担任行
政主要负责人。1999年,李洪江当选为首任直选村委会主任。

人物

人物简介李才1918年生,中共党员,19岁参加八路军。建国后,曾任上海市东海
区区长、第五区区长、中共上海市委委员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去世。
高峰1925年生,1943年参加八路军,中共党员。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飞行中
队长、大队长、师长、副军长等职。
烈士名录修成太修忠太高旭东
高立吉

撰稿:修安军高淑龙

审稿:李洪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