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家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251&run=13

概况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祁姓由野鸡夼村来此设庄定居,以姓命村名祁
家庄,后有于、姜、徐、董等4姓来此定居。
祁家庄位于海阳市政府驻地西6公里处。地处东经121°06′,北纬36°44′
。东邻岚前坡村,西与新庄、窦疃相连,南与石家泊村接壤,北与潘家村相望,隶属
二十里店镇,距镇政府驻地0.8公里,距市政府驻地6.6公里。
全村辖区总面积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2.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
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65户,197人。有于、姜、徐、董等4姓,均为汉族,其中于
姓人口较多。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47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4万元。20
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95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39%、
25%、36%,人均纯收入3297元。
大事记

1942年本村解放。
1947年从石家泊行政村划出,为独立行政村。
1965年始村先后修建大口井3眼,全村水浇地面积达到90%以上。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60公斤,总产2875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450公斤
,总产15万公斤。1983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625公斤,总产
21万公斤。1992年以来,村党支部发动群众先后建起蔬菜大棚、食用菌大棚30多个,
到2000年,全村大棚面积2公顷。
2002年,粮食亩产660公斤,总产13万公斤。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153万元,
其中农业收入132万元,畜牧业收入21万元。
第二、三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村发展了建筑及勾花、针织、毛衫加工、车辆运输
、商店等。2002年,第二、三产业有从业人员40人,收入240万元。其中工业、建筑
业收入100万元,运输业、商饮业及其它收入140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59年,成立祁家庄小学,有学生20余人。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校
舍重新改造,教育质量逐年提高。自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者10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不足100公斤,吃的只能是半糠半粮。建国
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人均粮食180公斤。1978年,人均粮食256公斤
,人均收入350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2000元,有各种车辆20辆、摩托车10辆、
手机5部、电话37部,彩电40台、电冰箱15台、洗衣机8台。
村庄建设解放前,村内街道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住房不到5平
方米。1980年在党支部领导下,全村规划整修街道。到2002年,全村新建住房33栋,
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平方米,砖瓦房达到97%。
集体福利1978年以来,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
981年,投资1.3万元,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1988年,投资8000元修建自来水,村民
吃上了自来水。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5年,徐洪信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成立党支部,由徐洪
信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领导下,村成立了互助组,先后开展了反奸、反特、反恶
霸斗争,组织了支前队。1949年,村党员身份公开。2002年,全村有党员14名。曾有
徐洪信、徐洪升、姜云龙、姜永明、徐洪春、于德龙任党支部书记。于德龙任职以来
,村党支部先后被中共海阳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党支部、文明单位称号。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7年设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大
队管理委员会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
民委员会,下设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到2002年,曾有于德同、姜云龙、
姜永明、徐洪春、于忠敏、徐文有、于德龙任主要行政负责人。

人物

人物简介于德珍1928年2月生,中共党员。1945年参加八路军,曾任卫生员、班
长、助理军医、军医,医院内科主任、医务处主任、副院长等职。曾立三等功3次、
四等功5次。在国家、省、市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篇。
烈士名录徐洪云于天章于天文
于天德于德琛

撰稿:于忠敏姜竹堂

审稿:于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