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248&run=13

概况

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孙姓兄弟三人到此设庄看守土地,以姓命村名孙家
庄。之后,杨姓从五间屋村迁入。清朝末年,刘姓从崖底村迁入。1909年,又有杨姓
迁来定居。后有王、张、孙三姓迁入。建国后又有彭、祁姓迁入。
孙家庄位于海阳市西南部,地处东经121°05′,北纬36°43′。东与石前
庄接壤,西与河南庄为邻,北与前店、后店村相望。南靠乳即一级公路,隶属二十里
店镇,距镇政府驻地2公里,距市政府驻地6公里。
全村辖区面积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
、玉米、花生、苹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112户,298人。有孙、杨、刘、王、张、彭、祁等7姓。均
为汉族,其中孙姓人口较多。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0.8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7万元。200
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18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49%、
30%、21%,人均纯收入3297元。

大事记

1942年春八路军进驻,本村解放。
1964年秋“四清”工作组进驻本村。
1965年3月村党支部发动全村青年妇女,动用800多个工日,修建了库容1.42万立
方米、灌溉面积4公顷的水库,命名为“三八”水库。
1969年冬─1970年5月党支部带领群众,动用1400个工日,修建东沟水库,自流
灌溉面积10公顷。
1996年海阳市人民政府授予本村“蔬菜规模经济村”称号。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60公斤,总产5.6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320公
斤,总产10万公斤。1983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610公斤,比19
78年增长290公斤。2002年,亩产640公斤,总产16万公斤。
1992年,村委发动群众发展大棚蔬菜。1996年,全村大棚蔬菜种植形成规模
。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255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15万元,畜牧业收入35万元
,林业、渔业收入5万元。
第二、三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村建起了粉坊、磨坊、商店、建筑队和车辆运输,
妇女勾花、结毛衣等。2002年,第二、三产业有从业人员40人,收入263万元。其中
工业、建筑业收入150万元,运输业收入30万元,商饮、服务业及其它收入83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0年4月建孙家庄小学,有学生20余人。建国后,设1─4年级,学生
50余人。自建国至2002年,全村共考入大中专院校学生15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00公斤左右,只能过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苦
日子。1957年,人均粮食230公斤。1975年,经济收入2.3万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
款2800元,有各种运输车辆36辆,摩托车33辆,电话47部,彩电66台,电冰箱34台,
洗衣机2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齐,房子破烂不堪,村民居住以草房为主,人均
不足10平方米。1967年3月,村开始统一规划新房区、街道。1975年,盖起了新学校
、民兵俱乐部、磨坊、医疗站、大队办公室。1976年10月,整修连村路、山路4公里
。1992年,村委会重新规划新房区。2002年,98%的村民住上了新瓦房,人均住房面
积25平方米。
集体福利1982年,投资1.2万元,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1999年,集体出资7000
元,修建村北河桥。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4月10日,杨同全在花崖村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
第一名党员。1945年7月20日,孙广太入党。为了工作方便,县委组织部将大阎家镇
路疃妇救会长谭风义调来,安排她同孙广太结婚。翌年成立村党支部,当年发展党员
5名,领导群众斗汉奸、反特、反恶霸,组织支前队伍20余人,动员青年参军,发动
妇女做军鞋、磨面等。
1949年10月,村党员身份公开,有党员9人。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4个,党
员21名。曾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杨同全、孙广京、杨宗太、孙瑞周、孙金良、孙金
宝、刘庆顺、孙玉堂。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6年设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
,管理委员会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
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曾担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
有孙广太、杨同全、刘义忠、孙广寿、孙瑞洲、孙广京、孙广寿、杨宗太、王德全、
孙金宝、孙玉堂、王德全、孙智国。1999年,党支部书记孙玉堂当选为首任直选村委
会主任。1996年,被评为海阳市蔬菜规模经济村。

人物

烈士名录孙仁保孙瑞德

撰稿:孙金海审稿:孙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