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店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244&run=13

概况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蔡姓兄弟二人在此开设两个店,后各发展成村,统称店
上集。本村居北,故称后店村。清康熙年间(1662-1772年),因本村东距东村20华里
,西距茂梓集20华里,遂改称二十里后店,后简称后店。一说明洪武年间(1368-139
9年),孙姓来此地定居,因地处七树山前,故命名七树山前村。随后又有于、孟、李
、黄、修、蔡、王、朱、刘、鞠、崔、丛、包、张等姓从外地陆续迁来定居。后因东
距东村20华里,西距茂梓集20华里,且村里店铺多,生意兴隆,易名为二十里店。解
放前夕,分为前店、后店两个行政村。建国后,又有杨、潘、安3姓自外地迁来定居
,1994年前,与前店村同为二十里店乡驻地。
后店村位于海阳市西南部,地处东经121°05′,北纬36°43′,坐落于著
名的龙山脚下。东与祁家庄为邻,西傍里店水库,南与前店村相连,北与窦疃接壤,
隶属二十里店镇。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9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
主要有小麦、玉米、土豆、地瓜、高粱、花生、蔬菜、苹果、桑树等。
2002年,全村有356户,1000人。有孙、于、孟、李、黄、修、蔡、王、朱
、刘、鞠、崔、丛、包、张、杨、潘、安等18姓,均为汉族,其中黄姓和修姓人口较
多。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5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0万元。2002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1366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7%
、9%、14%,人均纯收入3296元。
本村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历来为商家建厂开店的优势区位。

大事记

1932年霍乱病流行,短短几个月,瘟疫夺走了全村100多人的生命。
1942年本村解放。
同年冬日军扫荡进村,杀死村民7人。
1946年进行土地改革。
1956年本村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9年修建龙门水库(后改称里店水库),本村70公顷粮田被占用。
1972年修建自流灌溉渠道1700米,扬水站2座,灌溉面积40公顷。
1974年在东风岭整大寨田12公顷。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5年全村吃上了自来水。
1992年建日光温室大棚30个。
2000年3月18日村委办公室发生火灾,烧毁房屋2间及全部财务档案,总计损失2
0万元。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80公斤,总产12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260公斤
,总产26万公斤。1983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360公斤。2002
年,粮食亩产630公斤,总产56万公斤。
建国以来,全村累计植树5万株,使龙山后坡由荒变绿。1965年,发展果树1500
棵,发展桑园2.4公顷。1996年以来,由于技术、市场价格等原因,果业发展迟缓。
畜牧业、渔业开始兴起,但规模不大。自1992年以来,日光温室大棚迅速发展。200
0年,全村有大棚70个,成为村主要经济来源。
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1053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000万元,渔业收入
30万元,林、牧业收入23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本村仅有小手工业,主要是织麻布、袜子等,从业人员30余人
,收入仅够自给。建国后,先后建起面粉加工厂,从业人员4人;手工编织厂,从业
人员100余人;铸造厂,从业人员40多人。1982年村成立了建筑队,从业人员20多人
。2000年,外出搞建筑的人数达40多人,收入约20万元。改革开放以来,办起了塑料
厂、电气焊加工厂、羊毛衫厂等私营企业。常年从业人员40多人,收入30万元。
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60人,收入125万元。其中工业收入90万元,建
筑业收入35万元。
第三产业建国前,有几家私人商店、烧饼店、饭店等,收入微薄,仅够糊口。1
951年成立了由社员入股分红的供销合作社代销店、龙山饭店等。改革开放后,村党
支部带领群众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发展起个体理发店4个,机械修理店2个,商店4个
,饭店2个,另有摆摊赶集20户。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数80多人,收入188万元。
其中运输业收入20万元,商饮业收入130万元,服务业及其它收入38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解放前,前、后店两村的学生在本村村西家庙里读书。1974年,村建新
校舍27间,后划归二十里店联中。
1978年,又建小学校舍27间,有教职工6人,学生120名。后教学设施逐步配
套,教育质量逐年提高。自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者25人,其中博士
生1名。
本村的秧歌属“海阳大秧歌”高跷流派,全市闻名。村十分重视科技教育,
多次聘请专家来村讲课,派人到寿光等地参观学习。
人民生活建国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仅100公斤左右,生活极为贫苦。建国后,
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人均粮食500公斤,人均存款2000元;有彩电240台
、黑白电视100台,电冰箱50台,洗衣机20台,摩托车100辆,电话180部,手机20部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齐,建房无规划,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居
住面积不足6平方米。建国后,街道、住房开始统一规划。先后整修街道、连村路10
多条,村中心街道12米宽。2002年,村民住房全是瓦房,人均居住面积20平方米。
集体福利自1985年以来,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
1985年,集体投资5万元,全村安装了自来水。
2002年,本村的卫生所,仍为集体所有,服务于全体村民。轻病不用住院,
在家即可治疗。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8月,经王祝贵介绍,孙方甫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
村第一名党员。9月,又发展修占、李风禹等人入党,同年成立党支部,修占任党支
部书记。在党支部领导下,村里成立了青年抗日先锋队,组织民兵站岗放哨,对日军
进行反扫荡。并先后开展了反奸、反特、反恶霸斗争;组织支前队100余人随军参加
了万第讨伐赵保原的战斗。1949年12月,村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30名。2002年
,全村有党小组6个,党员38名。成立党支部以来,先后有修占、修贵芝、修继池、
孙孟德、黄金远、修钦、孙守平、修臣、修善国、修京国、李学朴、张京珍担任党支
部书记。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李风禹、孙方甫、李春
关先后任村长。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蔡云言、修占先后任大队长。1968年,
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孙孟德任主任。1980年,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蔡云言、孙守
平先后任大队长。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曾有孙守平、修京国、修善波、黄金路
任主任,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1999年5月,修善波当选为首
任直选村委会主任。2002年4月,黄金路当选村委主任。

人物

人物简介黄金祥1917年生,1941年秘密参加革命活动,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担任过村抗日先锋队队长,民兵指导员。1947年参加人民解放军。1950年转入地方,
曾任杭州市公安局局长。
孙孟才1922年生,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过八路军联络站站长、民兵指导
员、公安员。1947年参加人民解放军,先后任副排长、排长、通信连连长。1950年转
入地方。曾任福建省平河县五区区长,长泰县县长、政协主席等职,享受副厅级待遇

黄金鹏1941年8月生。解放军张家口外国语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军事科学院
工作,主要从事外国军事研究。曾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员。翻译或参与翻译
数部外国军事著作;撰写或参与撰写多部研究外国军事的著作,多次获军事科学院优
秀学术成果奖。正师级。
烈士名录张建业黄金生黄金文
黄有章孙寿林于河鞠河黄金奎
黄金喜鞠京训

撰稿:朱臣强审稿:李学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