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底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242&run=13

概况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另一说为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刘姓自西
寨头村迁此建村,因地处山崖下,故命村名崖底。后有李、尹、毕、宋姓迁来定居。
崖底村位于海阳市政府驻地西12公里处,地处东经121°02′,北纬36°45
′。西与东野口村为邻,东、北两面与孙格庄山泊相连,南与邵伯村接壤,隶属二十
里店镇。东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5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
要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蔬菜、苹果、板栗等。
2002年,全村有128户,336人,有刘、李、尹、毕、宋等5姓,均为汉族。
其中刘姓占全村人口95%。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1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5万元。2002
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07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88%、7
%、5%,人均纯收入3295元。

大事记

1942年本村解放。
1947年开展土改复查运动。
1953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9年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海阳市支公司捐资与周围6个村集资,建起占
地2公顷的希望小学。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75公斤,总产6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200公斤,总
产16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316公斤,比1978年增长
116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650公斤,总产25万公斤。
1996年,村党支部发动群众,建冬暖式蔬菜大棚5个,收入5万多元。1997年
以来,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建韭菜大棚105个,常年收入20万元。
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447万元,其中农业收入304万元,林、牧业收
入143万元。
第二、三产业建国初期,本村有零星小手工业,主要生产网扣、花边。1985年以
来,发展数家鞋底加工厂,高峰年从业人员达60人,收入6万多元;从事建筑业20多
人,收入10多万元,并发展了运输业等。2002年,全村第二、三产业有从业人员40人
,收入60万元。其中工业、建筑业收入35万元,运输业收入20万元,其它收入5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50年成立崖底小学。1970年由村出资重建校舍。1999年,由联办村和
中国人寿保险烟台分公司海阳支公司共同出资40万元建希望小学,现有教职工26人,
学生400多人,学校各种设施齐全。自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
8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人民生活贫苦,致使数户举家迁移东北。建国后,人民生活水
平逐步提高。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500元,有各种运输车42辆,摩托车30辆,彩电
60台,电冰箱21台,电话75部。
村庄建设建国初期,村内街道不整,房屋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
居住面积不足5平方米。1983年以来,村统一规划街道、房屋建设,新建住房4000多
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平方米。为了改变原有的交通状况,投资6万元建村东
河桥1座,把穿村道改到村前,建成了6米多宽的连村路。
集体福利1978年,村投资2万多元,用上电网供电。1999年,安装上有线电视。
2000年,一次安装电话75部。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3年,刘维春由董明堂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
名党员。1949年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12人。2002年,全村有党员22人。自建立
党支部以来,曾有刘维春、刘明歧、刘维堂、刘典义、刘宗吉、刘维松、刘维书、刘
维彬、刘克林、刘宗虎、刘克焕担任党支部书记。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6年,成立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
,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大队革委会。1980年,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
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曾担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
有刘维堂、刘维兴、刘明彩、刘宗吉、刘殿义、刘维松、刘庆军、刘宗虎、刘庆荣、
刘克焕。

人物

烈士名录刘宗善刘宗书刘宗月
王吉彬刘德发

撰稿:刘庆波审稿:刘克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