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埠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226&run=13

概况

明崇祯年间(1628-1643年),吴姓来此建村,以姓命村名吴家埠。村东的自然村
马家庄,是由马姓建村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后由清兵部侍郎李赞元的后人
买下定居。与吴家埠村为一个行政村。
吴家埠村位于二十里店镇南部,地处东经121°03′,北纬36°42′。北与
南野口村相望,南与朱坞村交界,东与纪疃相邻,隶属二十里店镇。距镇政府驻地5
公里。
全村辖区总面积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4公顷,适宜种植农作物小麦、
玉米、地瓜、花生、蔬菜、果树等。
2002年,全村有311户,888人。有吴、李、石、陈、王、马、修、郑、姜、祁、
于、纪、牟、张、宋等15姓,均为汉族。
1956年,全村人均收入60元左右。1978年,全村人均收入120元左右。2002
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120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61%、
30%、9%,人均纯收入3297元。
大事记
1942年本村解放。
同年6月日伪军扫荡,本村民兵李士春在村西埋设地雷,炸死日本骑兵1名。
1943年4月党组织领导村民进行减租减息、雇工增资运动。
1945年10月本村出动30余名民兵,参加平息佛教会龙山叛乱的战斗。
1947年开展土改复查运动。
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63年10月组织80余名民兵,参加搜捕登陆的国民党武装特务,受到县武装部和
烟台军分区表彰。
1964年秋18名工作队员进村,开展“四清”运动。
1972年村西建起二级扬水站,灌溉面积达46.7公顷。
1974年冬-1978年春全村大干4年,整出标准大寨田23.3公顷,将所有零星地块规
划成大片,并规划出机耕路。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5年春栽山楂27公顷,受到县、市领导表扬。
1985-2000年用义务工修建盘山路、机耕路4600余米。
1991年建成北山扬水站,同时用义务工修盘山渠道1200米。
1998年投资6万余元,建成大型扬水站,使本村土地灌溉面积达到80%。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90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达375公斤。1983年,实
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粮食亩产达43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660公斤,总产4
8万公斤。
1999年以来,党支部发动群众发展果园20.7公顷,桑园4.7公顷,开发荒山
种植干杂果40公顷;发展日光温室大棚54个,建立禽畜养殖场8个。2002年,全村第
一产业总收入685万元,其中农业收入560万元,畜牧收入125万元。
第二产业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村集体建起磨坊、油坊、条编、成衣加工等项目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建起了白铁加工厂、家具厂、毛衫厂及勾针加
工、建筑队等。
2002年,全村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70人,收入333万元。其中工业收入11万元
,建筑业收入322万元。
第三产业建国前,仅有小商贩6人,经济收入微薄。1951年,办起了供销合作社
代销店。1983年,发展起个体商店4个,并发展了车辆运输及赶集商贩等。2002年,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30人,收入102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32万元,商饮、服务业收入
33万元,其它收入37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9年成立吴家埠小学,学生50余人。之后教学设施逐步完善,教学质
量逐步提高。2002年达到市级花园式学校标准,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自建国至
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20人。
1980年,集体购买了全村第一台彩色电视机。1984年,建立起“青年民兵之
家”,配备了体育用具和场所。2000年,建起了农村图书阅览室,图书达6000余册,
其中科技书籍占30%。同年1月,建立起“老年之家”,使老年人有了活动场所。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不足100公斤,多半靠糠菜和乞讨度日。建
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到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1000元,有配套农机具152
台(套),95%的家庭有电视机,其中彩电占45%,安装程控电话128部,有摩托车165辆
,运输车13辆。
村庄建设解放前,村民居住多是破旧矮小的茅草房,人均居住面积不足5平方米
。街道不整,破烂不堪。
1982年以来。本村规划了新房区,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新住宅110栋,街道整
洁,交通便利。2002年,人均居住面积达25平方米。
集体福利1969年,实行合作医疗制度,小病不出村,免费治疗,大病住院费报销
70%。
1983年,投资6.5万元,全村用上了自来水,免收水费。1991年,全村推行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投保的村民,村负担40%保费,1999年后负担50%。
2000年起,对7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补助生活费120元,同时免收乡
镇统筹费。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陈贞德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后有
李明勋、李瑞福、李振基先后入党。1943年4月,成立党支部,陈贞德任党支部书记
。之后有李明勋、马恕信、石丕禧、李瑞发、陈厚伦任党支部书记。1984年起,陈厚
坤任党支部书记。
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5个,党员59人。自陈厚坤任党支部书记以来,村党
支部曾多次被中共烟台市委、海阳市委、二十里店镇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模范
党支部等。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5月,设立村政府,李明勋任第一任村长。之后有石永
欣、李绍进、李诗正、李瑞发、石永谦、李振泽先后担任村主要行政负责人。
1999年,陈厚德当选为首届直选村民委员会主任。自1990年以来,本村曾多
次被评为地市级文明村。2002年4月,陈厚坤当选村委主任。

人物

人物简介李振涛1930年生,1947年参加人民解放军。曾任支部书记,教导员。建
国后去青岛海军学院深造,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调入大连海军学院任主任。“文革”
时期任大连市革委会主任。
烈士名录李振升马更信马志信
石永寿李瑞有

撰稿:石永才石文梅

审稿:陈厚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