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塘埠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22&run=13

概况

明建文元年(1399年),袁全福从热河省承德县迁此建村。因此处有温水潭、
土阜,“阜”与“埠”字近音,故命村名龙潭埠。清光绪年间(1875-1909年),改为
龙塘埠村。
龙塘埠村位于市政府驻地东约3公里,地处东经121°12′,北纬36°46′,
方圆集团南。西北与南修家村相连,西南与埠南村隔河相望,东南与嵩潜村接壤,东
与肋埠村相邻。原属方圆街道办事处,2002年,改隶碧城工业区。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0公顷,适宜种植小麦、玉米、
地瓜、花生、大豆、蔬菜、苹果。
2002年,全村702户,1825人,有袁、朱、赵、姜、胡、曲、薛、黄、孙、
张、李、辛、刘、程、包、纪等姓,袁姓较多,均为汉族。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8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5万元。2002
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076.8万元,人均纯收入3100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
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1%、32%、47%。

大事记

1942年8月本村解放。
同年11月21日(农历十月十四日)日军胶东大扫荡,掳去村民3人。
1945年成立了第一个村合作社(村社)。
1947年12月7日(农历十月二十五日)解放军十三纵部队攻打盘踞在玉皇顶的国民
党军队。战斗中,村民袁九朴荣立一等功。
1956年成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75年集体投资1.5万元,打梅花井1眼,灌溉面积47公顷,粮食每亩增产百余公
斤。
1977年烟台地区农村工作组进驻,指导农业生产。
同年购进自动电气化榨油机1台,日加工花生、大豆万余斤。
1984年投资80余万元,在村北建大口井1个,占地1.3公顷,铺设管道1800余米,
灌溉面积53公顷,使山地的粮食产量每亩增加百余公斤。
1995年投资5万元,整修街道500余米。
1997年投资30余万元,在村南建大口井1个,灌溉面积46.67公顷。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30公斤,总产约17.6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31
5公斤,总产37.8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达到425公斤
,比1978年增产11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486公斤,总产27.7万公斤。
1987年以来,村“两委”发动群众在老北挖果树坑2000余个,栽苹果、桃子
、板栗等水干果6.7公顷,常年收入15万元。2002年,第一产业收入231万元,其中农
业收入60万元,林业收入1万元,畜牧业收入76万元,渔业收入1万元,其它收入93万
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只有些小手工业,主要是做鞋、制革等,从业人员40多人,收
入微薄,仅供自给。1946年,村合作社成立了天兴纺织社,并兼营制鞋、制革、粉坊
等,从业人员100多人,收入分红。
1985年以来,村里有修建队4个,相继建起4个食品加工厂,18个羊毛衫厂,
从业人员900人。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16人,收入343.8万元,其中工业收入
278.8万元,建筑业收入65万元。
第三产业1945年,成立供销合作社代销店。改革开放后,先后办起了豆腐坊、粉
坊、油坊、理发店、电气焊部、酒店等,从业人员百余人,常年收入30万元。2002年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67人,收入502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59万元,服务业收入411
万元,商饮业收入32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解放前,村设私塾1所,聘用教师1人,有学生约3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
20%。
1942年解放后,公办初级小学,设1-4年级,在两个祠堂读书,入学率为65
%。1953年,成立了完小,教室为祠堂、民房。1963年,集资建新校舍。1969年,龙
塘埠完小改为龙塘埠联办中学,在校学生300多人。1989年,南城阳初中成立,原联
中撤并后改为龙塘埠学区小学,儿童入学率达100%。自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
专院校的学生有86人。
解放前,本村连个土医生也没有。由于缺医少药,每年都有十几个儿童死于
天花等流行性疾病。解放后,医疗条件逐年改善。1956年,村有了医疗站。1970年实
行合作医疗制度。
1958年,村成立了技术队,有技术员3人。1983年以来,村支部重视科学种
田,培养果业技术员5人。并多次请专家讲课或派人外出学习,培养蔬菜种植技术员
10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本村常年人均粮食150公斤左右。解放后,粮食亩产逐年提高
,以粗粮为主,常年人均收入150元左右,生活仍是困难。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水平
不断提高,大米、白面成了主食,饮食始讲营养。2002年,全村有各种运输车辆80余
辆,轿车3辆,摩托车456辆,彩电625台,电冰箱275台,洗衣机280台。
村庄建设解放前,全村只有两幢小瓦房,其他全是茅草房,人均居住面积约7平
方米。2002年,村民都住进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新房区街道
、房屋统一规划,建筑整齐划一。
集体福利1981年,村买16mm电影放映机1台,自放电影。1990年,投资40余万元
,安装自来水。1992年,购买录像机1台。1993年,安装闭路电视。1999年,安装有
线电视,并进行了农网改造。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38年,胡丕斋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194
2年后,孙桥、袁宗全、袁振武等党员,领导群众反奸、反特、反恶霸斗争,组织支
前,40余人参加了万第讨伐赵保原战斗,派出子弟兵团、民夫支援南下的解放军。当
时村里男性青壮年,全部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1949年,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13人。2002年,有党小组6个,党员74
人。1943年起,历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孙桥、袁宗全、张吉信、袁九达、袁振喜、曲
集堂、袁宗礼、袁振喜、袁宗顺、朱崔、胡殿风、胡春光、朱相龙。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4月,村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
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
,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
等组织。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袁九杰、张子成、孙荣、朱恒、袁宗瑞、曲集堂
、朱琢、朱崔、胡殿风、朱相龙。1999年,袁晓东当选为首任直选村委会主任。200
2年9月起,朱风岐任村委主任。

人物

人物简介袁景山(1924-2002)曾用名袁振威。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43年参加
八路军,曾任吉林解放军航空学校学员、海军航空兵一师机务处主任、海军航空兵三
师机务处主任、海军南海舰队航空兵工程部部长(正师级)、沈阳一一二厂军代表室总
代表。
祝志新原名朱升,中共党员。曾为国家领导人保健医师,深受周总理器重。后任
国家水电部水利医院院长。
朱和1929年5月生,大专毕业,中共党员。1945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护
士、军医,1958年转郑州铝业公司医院任主治医师、副院长,郑州铝厂医院院长,有
色金属总公司郑州铝厂处长兼院长。1992年为副主任医师。
朱相奎1946年11月生,大专毕业,中共党员。1968年参军,曾任报务主任、台长
、团报道组长。1980年毕业于总参通信学院,先后任连长、教导员。1986年转省第二
监狱工作,任职教办主任、教务处副主任、政工师等职。发表论文多篇,有2篇获通
信学院优秀论文奖,2篇获省劳改局优秀论文奖。1991年,获省劳改局“十年职工教
育”先进工作者称号。
袁培利1960年4月生,中共党员,海阳市民政局副局长。1999年9月,在市人武部
任职期间被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评为民兵预备役工作先进个人。
烈士名录曲祥袁宗寿袁宗凤
袁宗俭胡殿英胡廷训朱勤袁九学
袁九贵赵振令

撰稿:袁兆龙审稿:朱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