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垒子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191&run=13

概况

相传唐代尉迟敬德重修丛麻院,并在此屯兵筑垒,故命村名为垒子。后为区别于
上垒子村,而称下垒子村。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一说为清乾隆年间(1736-17
95年),宋姓来此定居,后绝后。王姓由荣成赤山迁入,后有黄、许、张、丁、安、
李姓等,陆续由外地迁来。
下垒子村位于海阳市东北部,地处东经121°20′,北纬36°53′。东与上
垒子村相邻,西与大榆村隔公路相望,南与朱兰夼村、姜家庄相连,北与海阳蚕种场
接界,隶属盘石店镇。西距镇政府驻地7公里,西南距市政府驻地23公里。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3.33公顷,山岚80公顷。适宜
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198户,530人。有王、黄、李、许、丁、张、安、于、刘等
9姓,均为汉族,其中人口较多是的王姓。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6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3.4万元。20
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02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0
%、6%、24%。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11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村经济总收入
的比重为76%、9%、15%,人均纯收入2792元。

大事记

1942年本村解放。
1953年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30公斤,总产量9.1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334
公斤,总产量23.06万公斤。1983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581公
斤,比1978年增长了247公斤。2000年,粮食亩产606公斤,总产量30.47万公斤。20
02年,粮食亩产678公斤,总产33.6万公斤。2002年,第一产业总收入428万元,其中
农业收入216万元,牧业收入212万元。
第二、三产业2000年,有勾花、面粉加工、商业零售、外出劳务等行业,总收入
150万元。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56人,收入55万元,其中工业收入38万元,建
筑业收入17万元。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5人,收入128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7万元,服
务业收入45万元,商饮业收入76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1年,成立下垒子村小学。1976年,学生达到100余人。1998年,村
小学并入大榆村小学。自建国至2002年,本村考入大中专院校者19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00公斤左右。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
提高。2002年,村民人均粮食300公斤,人均存款1800元;有各种运输车辆44辆、摩
托车65辆、电话106部、电冰箱38台、洗衣机2台、电视机180台(其中彩电105台)。
村庄建设改革开放后,本村修桥3座,修路1公里,总投资12万元。村民住房原来
多为草房,2002年,住房全是瓦房,人均住房面积22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黄子九、王永光、黄子文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
第一批党员。同年成立党支部,黄子九任党支部书记。1949年,全村有党员8名。20
02年,全村有党小组3个,党员31名。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黄子九、丁守臣、王荣
光、王德开、丁守臣、王兆信、黄振民、王吉方、王国祖、王德开、王本光、黄振海
、王本光。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建村公所,王荣光任村长。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
9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
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曾有王荣光、丁喜方、
王廷旭、黄振民、王兆福、王本光、黄振海、黄振令、黄可刚、王兆信、王义祖任村
行政主要负责人。1999年4月,王本光当选为首任直选村委会主任。

人物

人物简介黄振海1951年9月生,中共党员。1996年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被评
为烟台市劳动模范。
烈士名录王兆乾王甲奎王廷山

撰稿:黄振第审稿:王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