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家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158&run=13

概况
明朝末年,一说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杜姓由云南迁此建村,以姓命名
为杜家村。后于姓由宁海州(今乳山市)司马庄迁入。继之,有林、韩、姜、赵、隋、
王、李姓等由外地迁来定居。其东南的自然村林家,隶属杜家村。
杜家村位于海阳市东南部,地处东经121°22′,北纬36°47′。东与乳山
市的横山后村、杨家村接壤,南与小滩村、梁家村为邻,北与江家村、峙家村隔乳即
一级公路相望,西与后望海村相交。隶属留格庄镇。距镇政府驻地8公里,距市政府
驻地20公里。
全村辖区总面积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0公顷,山岚66.7公顷,适宜
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蔬菜、苹果、桃、大姜等。
杜家村的大姜种植已有20多年的历史。21世纪以来,由过去的零星小地种植,发
展成规模种植,种植面积13.3公顷,常年亩产3500公斤,总收入140万元,产品远销
广州、大连、黑龙江等地。
2002年,全村465户,135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人。有杜、于、林、韩、
丛、姜、隋、赵、李、王等10姓,除9人为佤族外,其余均为汉族,人口较多的是杜
姓。
195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5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78万元。20
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198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88%、8%、4%。人均纯收入2977元。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900万元,第一、二、
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61%、26%、13%,人均纯收入3200元。
大事记
1942年8月本村解放。
1953年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成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63年10月16日台湾国民党武装特务在小滩村沿海登陆,其中两名特务逃往本村
南山顶石前洞里。本村基干民兵于国年、杜马功配合部队将其抓获,2人被省评为优
秀民兵,并记二等功1次。
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二·三”、“二·五”两派在本村发生多次联村武
斗。7月27日,在东北岭武斗中,本村死亡1人。8月31日,在留格庄完小武斗中,本
村又死1人。
1975年在本村与后望海之间建起望海小(一)型水库,总库容471万立方米,灌溉
面积333.3公顷。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5年9月9号台风袭击了本村,果业、农业损失150余万元。
1988年9-10月中共烟台市委副书记巴忠鼎,两次来本村视察果业生产。
1998年10月乳即一级公路在本村北300米处开工建设,2000年10月正式通车。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10公斤,总产24.2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250公
斤,总产53.7万公斤。1983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400公斤,
总产86万公斤,比1978年亩增产15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375公斤,总产46.9万公
斤。
1956年成立高级社后,集体栽植苹果6.9公顷。1983年,总产量达35万公斤
,总收入45万元。本村苹果曾参加全省评选,新红星苹果被评为一等奖。同年,村党
支部又发动群众在承包田里栽植了多个品种的桃、梨和红富士、乔纳金苹果等20公顷
。2000年,果品收入达到120万元。当年,在乳即一级公路南200米处又栽植桃、板栗
、新红富士苹果10公顷。2002年,第一产业总收入124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620万元
,畜牧收入580万元,其它收入40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本村第二产业一片空白。1956年办起油坊,人员少,收入低。
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勾花,从业人员400多人,常年收入70余万元。1976年,村建
面粉加工厂及铁业、条货、木业等手工业,收入微薄。2000年,从事制衣加工者40余
人,收入30万元;有面粉加工厂3个,农机维修组2个,从业人员10人,收入10万元。
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300人,收入500万元,其中工业收入400万元,建筑业收
入100万元。
第三产业1983年后,村支部带领群众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发展起商店和电气焊、
汽车运输等,从业人员45人,常年收入85万元。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0人,收
入240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40万元,商饮业收入200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56年,村成立了小学,租用民房做教室。1964年,村投资建成36间新
校舍,供江家、峙家、杜家3个村1-6年级的学生就读,学校设施配套。自建国到200
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者50人。村重视科技教育,多次聘请专家讲课或派人外
出学习。到2000年,村民有1人获高级农艺师职称,3人获农艺师职称,20多人获技术
员职称。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口粮100公斤左右,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粮食,大
多数壮年靠长年扛活生活。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0年,人均收入297
7元。2002年,全村有各种运输车280辆,摩托车180辆,电话263部,电冰箱200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居住面
积6平方米。1958年,村组织群众修建了村内街道。1966年,修了村外道路,从此汽
车可以进村。1978年以来,村民住房逐步更新。至2002年,新建500多幢瓦房,人均
住房面积18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8年以来,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8
2年,村投资10万元,用上了电网供电。同年,购买了电影放映机,自放电影。1984
年,又投资30万元,在西水库北山建杨水站,并铺设地下水管通往北山水库,全长2
.5公里,灌溉面积66.7公顷。1986年,投资20万元建成蓄水池,全村用上了自来水。
1988年,村民每买1台电视机,集体补助100元钱,全村95%的户都买上了电视,成为
电视村。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39年,林生芳由梁家村刘经伦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
本村第一名党员。1942年,成立了村党支部,杜欣功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的领导
下,先后成立了互助组,开展了反奸、反特、反恶霸斗争,组织支前队100余人随军
征战。1949年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26名。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8个,党员54
名。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杜欣功、杜文功、林明芳、杜书东、杜举功、杜尧功、林
治竹。2000年9月起,于文年任党支部书记。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
管理委员会。1968年,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下设民
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曾任村主要行政负
责人的有于年善、于天智、姜常林、于天元、杜成才、于开振、于品年、杜书东、杜
举功、杜尧功、丛柱君、林治竹、林强。1999年,党支部书记杜举功兼任村委主任。
2001年起,林强任村委会主任。

人物

人物简介杜树君1923年2月生,中共党员。1944年参加八路军,曾任班长、排长
、连长、营长、副团长、团长等职。1971年转石家庄市公安局任副局长。曾荣立一等
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10次,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及公安
部二级荣誉勋章,并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二级英雄光荣称号。
杜进功1929年生,中共党员。1946年参加工作,曾任班长、人事科副科长、干部
科副科长,核工业部新疆铀矿地质队党委书记、队长,核工业部铀矿地质局干部处党
支书,西安西北铀矿地质勘探局教育处长(副地级)等职。曾获核工业部“长期从事核
工业建设做出贡献”荣誉证书和职工教育先进工作者荣誉证书。
隋云友1932年1月生,中共党员。曾为海阳县公安武警大队战士。1959年5月,在
全国公安、司法、检察先进工作者大会上,被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享受荣誉津贴。
杜永利1957年9月生,中共党员。1976年参加人民解放军,曾任副团长,并荣立
三等功1次。1992年转中国包装进出口山东公司任总经理。
杜春辉1972年2月生,大本文化,中共党员。曾任深圳中信银行副行长。
烈士名录邵仁河林治太赵培彦
杜书启杜书江杜书连杜书华杜成喜
于开福于天升杜书秋林团芳杜立功
林焕秀于吉年林德芳于年山林玉芳
林义芳

撰稿:杜学功

审稿:于文年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