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望海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153&run=13

概况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刘姓和王姓来此建村。因村西面临黄海,向南眺望
亦可见大海,故命名望海村。因与后望海村相距不过300米,本村坐落在南,改称前
望海村。清代,胡、隋、傅、李、姜、高、张等姓,相继自外地迁来定居。20世纪,
又有郭姓迁入。
本村位于海阳市东南部,地处东经121°21′,北纬36°46′,东邻菩萨顶
山西麓,西与蒲莱河村相交,南与东邵家村相连,北与后望海村接壤。乳即一级公路
在村西北1.5公里处通过,隶属留格庄镇。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距海阳市政府驻地2
0公里。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6.7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
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蔬菜、草莓、苹果、桃、核桃等。
2002年,全村有430户,1203人。有王、胡、刘、隋、付、李、姜、高、吕
、张、郭等11姓,均为汉族,其中王姓人口较多。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1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4.7万元。2
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945.6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
别为47%、33%、20%,人均纯收入2849元。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206万元,第一
、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83%、5.3%、11.7%,人均纯收入3140元。

大事记

1940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初四日)首次侵入海阳的日军扫荡进村,杀死村民1人。
1942年春日军进村,杀死村民1人。
同年10月19日日军从海上窜犯本村。驻在村里的胶东抗日军政大学六七名学员,
与敌展开了英勇搏斗,终因寡不抵众,牺牲4人,村民被杀死1人。
同年8月本村解放。
同年前、后望海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1946年又分为两个行政村。
1947年9月本村成立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
1954年本村成立两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前、后望海两村又合并为一个行政村,并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61年前、后望海又分为两个行政村,时称前望海、后望海生产大队。
1963年10月6日全县军民在本村东山菩萨顶,全歼在海上登陆的16名台湾国民党
武装特务,当场击毙1名。
1966年始修望海水库,1975年建成。总库容471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00公顷。
1982年用上电网供电。
1983年集体投资6万元,在村南修建大口井1座,灌溉面积33.3公顷。
同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9年投资10万元,铺设地下管道1486米(即东水西调工程),使本村40公顷一、
二类土地全部得到灌溉。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37公斤,总产28.57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492
公斤,总产81.1万公斤。1982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703公斤
,比1978年增产211公斤。2000年,粮食亩产405公斤,总产59.2万公斤。2002年,粮
食亩产538公斤,总产67.8万公斤。
1986年以来,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发动群众栽植苹果。到1998年,发展了
红富士、红金星、北斗、乔纳金、金帅等10多个新品种,果园面积达到16.3公顷,产
量1.6万公斤,收入9万元。1992年以来,建起了蔬菜大棚,到2000年,有大棚117个
,占地面积约13.3公顷。主要种植草莓、西红柿、葡萄等,常年收入60多万元。
2002年,第一产业总收入1831.5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096万元,畜牧养殖业
收入568万元,渔业收入5万元,其它收入162.5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本村只有1户手工织袜者。建国后,建起了油坊、粉坊,小本
经营,规模不大,收入微薄。1958年以来,主要有编篓筐、面粉厂、鞋铺、缝纫等。
改革开放后,发展了白铁加工、农具修配、食品加工、面粉加工、织线衣、缝纫、豆
腐坊,妇女除了参加农业劳动,还从事勾花、织线衣等。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
102人,收入116.6万元,其中工业收入71.6万元,建筑业收入45万元。
第三产业1955年,本村仅有几个个体经商户,以“推脚”搞运输为主。1949年前
后,建起了供销合作社代销店。改革开放后,村党支部带领群众,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先后建起了理发店、电气焊部、修理铺、商店等。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
160多人,收入258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21万元,服务业收入82万元,商饮业收入1
55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26年前,本村有一所私塾,此年又建起小学。1946年,在本村成立了
望海完小。1958年,望海完小迁至后望海村。1964年,望海完小又迁回本村。1969年
,望海完小改为望海联中。1972年,由联办村出资,在村西建新校舍32间,有教职工
20多人,学生300余人。1995年,联中合并到留格庄中心初中后,原学校又改办成望
海学区小学。教学环境不断改善,教学设施逐步配套,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先后达到
烟台市花园式学校、烟台市规范化小学标准。1997年,被评为海阳市十佳学校。建国
以来至2002年,本村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61人。
1980年,本村果农王占彬创造了“以花定果”果树管理技术,获山东省科技
二等奖。1988年,其果园被山东省农业厅评为省级样板园。1989年,王占彬被评为农
民果树技术能手、农艺师。1995开始,海阳县(市)科委每年资助其科研费500元。到
2000年,全村获助师以上职称的2人,取得大中专文凭的40余人。前望海的大秧歌闻
名全市,在1999-2000年两届市大秧歌比赛中均居首位,并代表海阳市参加烟台市大
秧歌比赛,取得优异成绩,获奖金2万元。
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粮食100公斤左右,村民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粮。
解放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人均粮食288公斤,全村总收入34.7万元
。2000年,人均粮食460公斤,全村收入365万元,人均存款2000元。2002年,全村有
洗衣机2台、电冰箱80余台、彩电380台、电话150部、摩托车106辆、各种机动运输车
108辆。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房屋规格不一,破破烂烂,人均居住面
积不足6平方米。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5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1年,建立村合作医疗站,村民治病药费报销40%。1978年,建立起
幼儿园,幼儿免费入园。1982年,用上电网供电。1983年,投资17万元,用上自来水
。1999年,投资8万元,全村安装上有线电视。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3年,王振全由中共二区区委书记张吉君介绍,加入中国共
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共产党员。1945年,成立党支部,王朋生任党支部书记。在党
支部的领导下,村里建起5个互助组。1947年,开展土改复查运动,斗地主、打恶霸
,组织支前抬担架队伍30余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本村参军73人。1949年党
员公开,全村有党员23名。2002年,全村有党员58人。曾任党支部书记的有王朋生、
王玉兰、王凤春、王凤松、王义之、高才义、王义生、王凤保、王永财、王喜财、王
福财。1993年起,王占斌任党支部书记。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村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
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秋,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
。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曾任村行
政主要负责人的有王仁庆、胡吉昌、王新民、王玉兰、王凤柱、王义生、王永福、王
全胜、胡永泽、王玉喜、隋秀福、王本财、王全民、王永明、王占斌、王福才。199
9年,王永明当选为首任直选村民委员会主任。2002年5月,王福才当选为村委主任。

人物

人物简介王振梓(1912-1949)1942年参加八路军,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
连长,1949年在解放厦门战斗中牺牲。
辛文生(1942-1998)曾任南京军区航空部队批货处党委书记,大校军衔,正师级

王玉全1925年生,1942年参加八路军。曾任沈阳军区某部师政委。
王殿云女,1926年生,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参加工作,曾任云南省妇
联主任。
王金友1940年生,曾任广州军区后勤部自动化站站长,大校军衔,正师级。
王玉宽1955年4月生,中共党员。1974年12月参加人民解放军,先后任技师、工
程技术员、助理员、股长,后勤处副处长、处长、副团长等职。曾被评为军区空军营
房绿化先进个人、空军后勤部先进个人,立三等功1次。
王泉桢女,1963年11月生。1980年1月参加工作,曾任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海阳
支公司经理。2003年10月,被评为烟台市劳动模范。
烈士名录王连庆王丰树王振生
王元云胡占昌王丰茂王振梓王根生
王哲生王仁生王占福王新桂胡可昌
王振华傅喜堂王明芝

撰稿:王孟生审稿:王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