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格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143&run=13

概况

明万历元年(1573年),孙姓先祖由后疃迁徙此地,来时远眺,望见有两户人家,
炊烟缭绕,就投奔而来建村。因远眺而见之,故命村名望格庄。另一说为,清顺治年
间(1644-1660年),建村于玉皇山西南麓低凹处,走近才能望见,遂命村名望格庄。
后有王、任、于、张姓等迁来居住。
望格庄位于海阳市东南部,地处东经121°20′,北纬36°48′。村北是海
阳最高峰玉皇山,东北与乳山市相邻,东与江家村接壤,西与姜格庄相交,南与大沟
店村相望。隶属留格庄镇,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97.7公顷,山岚240公顷。适宜种
植的农作物有花生、玉米、小麦、地瓜、苹果等。
本村花岗岩资源质优量大,据初步探测,矿藏量约1亿立方米。
2002年,全村有520户,1282人。有王、孙、于、任、张、刘、高、徐等8姓
,均为汉族,人口较多的是王姓。
195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0.3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4万元。200
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541万元,人均纯收入2962元,第一、二、三产业占总收入的
比重分别为47%、43%、10%。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751万元,人均纯收入3140元
,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17.5%、79.6%、2.9%。

大事记

1940年春国民党地方部队连长宋祥臣等4人,夜间闯到本村抢劫。村民义愤填膺
,高举镢头抗击,当场打死其3人。
1942年8月8日胶东军区某部解放了留格庄,本村随之解放。
1976年秋大队投资3万元,动用土石方5000多立方米,建起朝阳坡扬水站,灌溉
面积33.3公顷。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4年秋烟台市市长张华福,来本村考察花岗岩矿藏及开采情况。
同年实现了花岗岩开采、加工、销售一条龙。
同年台商王进国来村,一次购买花岗岩800余立方米,价值40多万元。
1998年秋冬村投资40万元,完成了滴灌工程,灌溉面积80公顷。
1999年春国家外经贸部主任张玉岗来村,视察花岗岩开采、加工、销售等情况。
同年为改造旧村,集体投资170万元,开挖了1300米的新河道。
2000年投资54万元,建成总长160米、宽30米的27眼地下连环井,灌溉面积26.7
公顷。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建国初期,由于土地瘠薄,常年粮食亩产只有80多公斤,总产量20.4万
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290公斤,总产77万公斤。1983年,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粮食亩产320公斤,总产84万公斤。2000年,粮食亩产440公斤,总产116.6万
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436公斤,总产115.5万公斤。
本村土壤含磷丰富,适宜花生生长,所产花生粒大、皮薄、仁红,香甜可口
。建国初期亩产只有60公斤,1988年推广地膜覆盖栽培和优良品种后,亩产提高到3
50公斤,总产达50万公斤,成为远近闻名的花生村。2002年,第一产业总收入482万
元,其中农业收入300万元,牧业收入180万元,其它收入2万元。
第二产业解放初,本村只有铁匠、石匠及编织等小手工业者数人,收入微薄,仅
够自给。集体化后,建起了粉坊、豆腐坊、油坊等,但规模不大,收入很低。
1968年后,大队组织人员开采花岗岩石矿。初期规模较小,只有几个人,常
年收入2-3万元。1994年起,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实行花岗岩开采、加工、销售一
条龙。到2000年,全村有矿点23个,有大锯、磨切机20台套,从业人员280名。产品
畅销全国各地,并销往日本、德国、韩国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常年总产值980万元
,利税60万元。
20世纪90年代以来,毛衫加工业蓬勃发展。2002年,有加工点10个,从业人
员105名,产值105万元,利税6万元。本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360人,收入2190万元
,其中工业收入2165万元,建筑业收入25万元。
第三产业建国初期,村里建起了供销合作社。改革开放后,党支部特别重视第三
产业的发展,先后发展起饭店、理发、商店及电气焊加工和修理业。2002年,第三产
业从业人员60名,收入79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55万元,服务业收入4万元,商饮业
收入20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解放前,村里曾设过私塾,但因贫困,儿童入学率很低。1943年,本村
小学正式成立,有学生60余人,入学率达40%。1969年,大队出资2万元,建起新校舍
18间,有教师7人,学生150名,入学率达95%以上。改革开放后,入学率达100%,普
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到2002年,本村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82名,其中有2人获得了
硕士学位,有3人被评为教授,4人被评为副教授。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不足100公斤,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
。建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人均粮食150公斤。1978年,人均粮食
220公斤,全村收入达34万元。2000年,人均纯收入2968元,全村人均存款3400元。
2002年,全村有轿车2辆,挖掘机1台,各种运输车辆209辆,摩托车199辆,彩电325
台,电冰箱158台,电话331部,手机43部,洗衣机7台,VCD音响84台套。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民住的全是草房,村内街道破烂不堪,人均居住面积不足5
平方米。1992年,村统一规划,进行旧村改造。1999年,旧村改造结束,先后投资1
70万元,开挖村东河道1300米;投资22万元,搬迁12户村民的住房。2002年,人均住
房面积15平方米。
集体福利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村民的集体福利逐步得到提高。1981年,大
队投资8万元,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1984年,购买了电影放映机1台,村民免费看上
电影。1986年,村投资12万元,建起了自来水井,村民免费用上了自来水。1989-20
01年,镇里90多万元的提留款,全由村集体负担。1991年,村投资1.2万元,安上了
闭路电视。2000年投资2万元,为村民安装了300多部程控电话,成为电话村。至200
2年,集体为村民福利事业,投资达114.5万元。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3年,王增林、王秀玉在本村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村里第
一批党员。同年7月,村党支部成立,王增林任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后有于文昌、于
文禄、孙占福、任绍仁、孙纪、孙元浩、孙臣、孙占秋、孙洪斌、王本君等先后担任
村党支部书记。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5个,党员62名。自王本君任职以来,村党支
部多次被市、镇两级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于文昌是村里第一任
村长。后依次由任绍仙、王增祯、任绍仁接任。1958年9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
1968年8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王元祯、孙臣、孙占国先后任主任。1980年12月
,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孙臣任主任。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
、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孙元浩、王本作、王克玉、王希君相继任主任。1999年
,党支部书记王本君当选为首任直选村委会主任。1999-2002年,本村被海阳市政府
评为科技富民先进村、模范村民委员会。

人物

人物简介王文禄1947年5月生,中共党员。曾任市教委副主任、电大校长等职。
1989年9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王可富1949年11月生,1976年山东医科大学毕业,齐鲁医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
师,省级科技拔尖人才,中国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危重病医学
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病理生理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心血管内科心脏介入性
治疗及危重病的抢救工作。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主编的《急诊医学》、《急救护理学
》,被选为全国五年制本科医学专业统编教材。2001年,出席了全国总工会召开的劳
动模范表彰大会。
王本君1957年生,199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任村党支部书记。自任职以来
,村集体多次被中共海阳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模范村、科技富民先进
村等。2000年,其本人被中共烟台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烈士名录孙守明孙龙云孙永保
孙元祥王本志王照传孙元利孙水
王照明孙元恒王洪暖孙永福王洪聚
王天德王天禄

撰稿:王泽峰审稿:王本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