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家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141&run=13

概况

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高胜自徽村迁此建村。因本村主要以烧窑为业,故
命名窑家庄。后有刘、胡、王、鞠姓等自外地来此定居。
窑家庄位于海阳市东南部,地处东经121°16′,北纬36°46′。东与彩春
泊村为邻,西与步鹤村相连,南与刘家泊村隔乳即一级公路相望,北与徽村相接,隶
属留格庄镇。东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西距市政府驻地11.5公里。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0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
小麦、玉米、花生、苹果等。
2002年,全村有132户,413人。有高、王、刘、胡、董、江、温、杨、鞠、
辛等姓,均为汉族,其中人口较多的是高姓。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8万元。2000
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76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0
%、15%、35%,人均纯收入2800元。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93万元,第一、二、三
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39%、1%、60%,人均纯收入3172万元。

大事记

1942年8月胶东军区某部进驻,本村解放。
1956年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
1972年村民用上电网供电。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村投资10万元,建大口井1座。
2000年进行第二轮土地承包,承包期为30年。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50公斤,总产9.5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312公
斤,总产27.09万公斤。1983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413公斤,
比1978年增长了101公斤。2000年,粮食亩产224公斤,总产21.7万公斤。2002年,粮
食亩产458公斤,总产19.7万公斤;第一产业总收入383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00万元
,牧业收入50万元,其它收入233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本村仅有小手工业,主要为烧泥碟、泥盆等,从业人员10多人
,收入仅够自给。后又建起了粉坊等,规模不大,收入微薄。1982年,村集体建印刷
厂,职工18人。此后,村又建成砖瓦厂,发展起羊毛衫加工户。至2002年,全村第二
产业从业人员20人,收入10万元。
第三产业1953年,建起供销合作社代销店。改革开放后,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发展
第三产业,成为煤炭销售服务专业村。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00余人,总收入
600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100万元,商饮业收入500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54年,成立窑家庄小学。1984年,村投资3万元,修建新校舍。自建
国到2002年,本村考入大中专院校者18人。
村重视科技教育,多次聘请专家讲课,现场指导,或派人外出学习参观。至
2002年,村民有6人获技术员职称。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00公斤左右,只能维持半年的生活。建国
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150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26
0公斤,全村收入10万元。2000年,全村收入576万元,人均存款1000元。2002年,全
村有各种车辆83辆、摩托车36辆、电话100部、彩电96台、电冰箱18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居住面
积不足6平方米。1988年,村统一规划街道、房屋建设。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24平
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3年,高振甲在部队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
。同年成立党支部,高竹田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村里成立了互助组,
并组织支前队随军参加了垛山战斗。1950年春,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5名。20
02年,全村有党小组2个,党员20名。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高竹田、高竹堂、高伦
、高进奎、胡秀忠、高礼、胡秀忠。1985年起,胡秀忠任党支部书记。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8月,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高香亭、高竹
田、高竹堂、高作龙先后任村长。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高渭五、高竹堂先
后为大队长。1968年,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高礼、高吉福先后任主任。1980年12月
,大队革委会改为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5月,始称村民委员会,高进忠任主任,
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1999年5月,党支部书记胡秀忠当选为
首任直选村委会主任。2002年5月,高建华任村委主任。

人物

烈士名录刘奇福高进财刘子海
刘奇禄

撰稿:高学振审稿:胡秀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