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子上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13&run=13

概况
明嘉靖六年(1527年),于姓由文登大水泊村来此定居。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
)姜姓由峒岭迁入,后李姓、赵姓、孙姓、张姓、徐姓等相继迁入。因建村处比四周
高,故命村名台子上。
台子上村位于市政府驻地南部,地处东经121°09′,北纬36°42′。北隔
刘子顶、猪脚山与柳树庄相望,西与胡格庄、廒上村相邻。西南1公里处是明朝戚家
军营寨旧址。南邻鲁古埠村,西距大阎家镇政府驻地3.5公里,北距市政府驻地7.5公
里。原属大阎家镇,2002年1月划归经济开发区管辖。
建国前,全村有990人。1978年,全村人口增至1699人。2002年,全村560户
,1500人,另有非农业人口33人。全村有于、姜、李、赵、徐、孙、田、隋、杨等9
姓,均为汉族,其中姜、于两姓人口较多。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为5.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203.33公顷,适宜种植
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蔬菜、苹果等。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
84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占69.8%、第二产业占0.2%、第三产业占28.5%,人均纯收入
3228元。

大事记

1935年本村于农历三月十七日设集。自此,每逢二、七赶集。
1939年5月日军飞机轰炸羊角泮,炸伤本村村民2人。
1942年9月23日(农历八月十四日夜)海阳独立营进驻,本村解放。
1943年日本飞机向村中心地带扔下1枚燃烧弹,烧毁房屋3间和其他物品一大宗;
并发射机关炮弹多发,打死耕牛1头,打伤1名中年妇女。
1945年秋末以佛教会头子周思敬为首,组织会徒100余人,占据龙山,举行暴动
,被本村村民发现,报告了龙山区武装部。区武装部教导员张经水带领广大民兵,一
举将参加暴动的会徒一网打尽,粉碎了佛教会夺取人民政权的梦想。首要分子受到人
民政府的严惩,周思敬被判处死刑,同年在纪疃河枪决。
1947年进行土改复查,贫下中农分到了土地,群众革命热情高涨。广大青年在党
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反蒋保田”大参军运动,适龄青年47人结队参加了中国人民解
放军。
1954年由生产互助组成立了4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参加农户85户,354人。
1956年在村北建长103米,宽53米,水深1.5-2.5米的水库,库容11000立方米。
1965年冬开始修建北山沟水库,长75米,宽50米,水深2米,库容7000立方米。
1967年4月中共中央委员、省贫协主席、全国劳动模范张富贵来村,向村民进行
保护森林,爱护树木教育。
同年7月烟台地区革委会主任魏伯亭来村视察指导工作。
1972年修建村前大口井,直径25米,深4米,可蓄水1600立方米。
1976年在中共海阳县委工作队和公社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全社劳动力在胡同沟修
建成塘坝1座,长148米,宽55米,深3-4米,库容26000立方米。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00年在干河子挖蓄水池1个,长67米,宽11.5米,深1.5米左右,可蓄水1100立
方米。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40公斤,总产42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340公斤
,总产102万公斤。1983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粮食亩产400公斤。2
000年,粮食亩产450公斤,总产135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536公斤,总产64.4万
公斤。
1991年,村党支部、村委会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大棚和植桑养蚕,
以增加农民收入。2000年,村兴建蔬菜大棚77个,占地9.33公顷,每个大棚年收入9
000-13000元。2002年,第一产业收入593万元,其中农业收入435万元,畜牧业收入
150万元,渔业收入8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本村工业仅是小手工业,只有油坊、织布作坊等,从业人员不
足百人,收入仅能自给。1978年建立提篮厂,从业人员55人,带动群众80余户,收入
5.6万元。1998年开始,在村党支部引导下,部分村民自筹资金,建立羊毛衫加工厂
2处,从业人员35人,常年收入14万元。
第三产业建国后,村办起了供销社代销店、铁匠铺、面粉厂、油坊、粉坊等,但
规模较小,收入微薄。改革开放后,村党支部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发展
起商店、理发店和电气焊、修理等行业。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80人,收入24
2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15万元,服务业收入50万元,商饮业收入177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9年前,村内小学利用祠堂和民房做教室,学生入学率仅为50%。19
83年,先后建起教室3排,27间,设8个班,并建有宽广的操场,教学设施比较齐备。
之后,村又办起幼儿园,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早期教育。至2002年,学龄儿童入学率达
100%,考入大中专院校者60人。同时,村内也注重科技文化建设,采取多种形式,提
高广大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30公斤左右,全村讨饭者14户17人,为地
主扛活12人,下关东的3户11人,人民生活十分艰苦。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
高。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240公斤。2000年,人均粮食400公斤,人均存款1000元。
1988年,全村有电话4部。2002年,全村有汽车2辆,小轿车2辆,摩托车251辆,三轮
车28辆,手扶拖拉机45辆,大型50马力拖拉机2台,中型25拖拉机1台,彩电300多台
,电冰箱20多台,电话95部。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齐,住房以草房为主,且破烂不堪。1978年后,
全村统一规划了街道和住房。1980年,修建了环村路3公里,街道平整、畅通无阻。
2002年,每户住宅占地100平方米,全村红砖瓦房,人均居住面积接近30平方米。
集体福利1984年,村购买电影机1台,自放电影。2000年,村委、村民共出资14
万元,进行了电网改造;对村内残疾人按照残疾级别相应减免义务工及集资、统筹经
费;对村内“五保”老人做了妥善安排,使之老有所养、老有所靠。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3年,于维经在本村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最早的党员
之一。相继入党的有姜春润、徐景旺、于翠凤、于素花。1943年成立党小组,于维经
任小组长。同年10月成立党支部,于维经任党支部书记。党支部先后组织群众进行抗
日工作,开展反霸斗争。1944年,姜春润任党支部书记。继之先后有姜世成、李延斌
、李延奎、姜日法、李延国、李延成、姜元学、姜瑞敏任党支部书记。2001年5月起
,于维山任党支部书记。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6个,党员74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废除保甲制,和迟家庄成立一个行政村,设村公所。
1943年,改村公所为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文革”期间,改为革
命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先后有
于维理、于维经、于维洛、姜修身、姜淑本、于新义、于春阳、李延恺、李延斌、李
延年、于新水、于维亭、姜元建、于新忠、姜元学、于维山担任村主要行政负责人。
1999年,于维山当选首任直选村委会主任。
人物

人物简介于在元(1926-1947)侦察模范。1945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6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侦察班长、排长等职。曾多次化装进入敌占区,捕敌8名,出
色完成任务。1947年1月,华东野战军九纵二十七师授予侦察模范称号。1947年11月
,在昌邑大岭战斗中牺牲。
于在训1926年9月生,中共党员。1946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班长、排
长、副连长、指导员、副教导员、教导员、副政委、政委等职。曾立二等功1次,三
等功4次。
烈士名录孙振东孙振云于在元
于新章于在彦孙振亭于春广于保义
姜明奎

撰稿:于维经姜元利姜元周

审稿:于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