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杨台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127&run=13

概况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马姓来此定居。建村时,因村中有一较高的泥土台
,上面长有茂密的杨树,故命名为杨台村。1945年分为前、后杨台两个行政村,本村
在北,遂称后杨台村。后陆续有于姓、孙姓、王姓、姜姓、陈姓、辛姓、李姓、高姓
等自外地迁入定居。
后杨台村位于海阳市东南部,地处东经121°18′,北纬36°46′,留格庄
河东岸。隶属留格庄镇。东隔蒲莱河与前望海村相接,南与前杨台村为邻,西与草家
泊村隔河相望。北隔乳即一级公路,距镇政府驻地1公里,西距海阳市政府驻地15公
里。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8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
要有小麦、玉米、蔬菜、花生等。
2002年,全村有346户,990人。有孙、王、马、于、李、姜、辛、高、刘、
梁等10姓,均为汉族,其中人口较多的是孙姓。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6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8万元。2002
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695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
8.7%、32.3%、39.9%,人均纯收入3550元。

大事记

1942年8月5日胶东军区某部一团、二团消灭了驻留格庄的国民党顽固派秦毓堂部
队,本村随之解放。
1942年11月22日(农历十月十五日)日军在胶东拉网扫荡时进村,抓走村民11人(
其中妇女6人),杀死2人。后逃回9人。
1945年第一个合作社(村社)成立。
1957年由本村集体投资5万元,建起窑厂。
1967年由大队投资18万元,修建留格河大桥。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8年日本义济堂株式会社独资在村西租土地6.7公顷,种植绿色蔬菜。
2000年8月16日村投资200万元,建大棚110个,占地18公顷。
同年10月乳即一级公路在村北100米处开通。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70公斤,总产20.46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360
公斤,总产61.27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610公斤,比
1978年增长了250公斤。2000年,粮食亩产770公斤,总产49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
产528公斤,总产24.2万公斤。
1988年以来,村党支部发动群众从事蔬菜生产,建蔬菜大棚16个,当年收入
达11万元。1995-2000年,在市政府、镇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支持下,村统一投资200万
元,建大棚142个,其中农户个人建32个。为了解决农户建棚困难,集体将统一建成
的大棚,以低价租给农户管理种植。2000年,各种种植养殖大棚收入达110万元,大
棚种植养殖业已成为本村支柱产业。2002年,第一产业总收入750万元,其中农业收
入450万元,牧业收入250万元,其它收入50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本村仅有小手工业,从业人员少,收入微薄。改革开放以后,
私营企业发展迅速,村民先后建起了酿酒厂、羊毛衫加工厂等企业。20世纪80年代后
,建起面粉加工厂。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63人,收入870万元,其中运输业收
入800万元,建筑业收入70万元。
第三产业改革开放前,本村第三产业规模很小,收入微薄。20世纪80年代后,村
党支部带领群众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建商店1家、饭店2家、贩运苹果大户1家,
村民中从事小商小贩的有30余户。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0人,收入1075万元,
其中运输业收入1000万元,服务业收入25万元,商饮业收入50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20世纪30年代初,杨台村便有私塾。30年代末成立杨台小学,校址设在
现前杨台村。1964年,杨台小学分为前、后杨台两所小学。后杨台小学初以民房代替
,1967年兴建新校舍26间,有教师12人,学生240多名。学校的教学设施逐步配套,
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自建国至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36人。村民的文化
生活特别活跃,村秧歌队每年春节均进行演出,久负盛名。在1998年春节全县组织的
大秧歌汇演中,本村的秧歌队获得优秀奖。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的生活贫苦,常年人均粮食120公斤左右,生活只能半年
糠菜半年粮。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全村收入26万元。2000年,
全村人均收入3200元。2002年,全村有各种运输车108辆、摩托车62辆、电话223部、
彩电325台、电冰箱132台、洗衣机17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齐,凹凸不平。1999年10月,村委统一规划,整
修街道620米,方便了交通运输。住房由建国前的破乱不堪的草房,全部改为瓦房。
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2年,投资8万元,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1年3月10日,于延亭在院里村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后杨
台村第一名党员。1943年,成立杨台村党支部,于延亭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的领
导下,村内成立了民兵、妇女、支前、拥军拥属等组织。1944年,村里成立了互助组
,并先后开展了反奸、反特、反恶霸斗争。1949年,本村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
12名。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6个,党员50名。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于延亭、孙长
学、李洪彬、马德斌、孙常方、马松、马连国、孙淑敏、孙明学。1997年起,孙明学
任党支部书记。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解放后,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改
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
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曾任村主要
行政负责人的有孙秀和、孙长俊、李洪彬、马德祥、孙洪治、于延亭、孙连祥、孙长
方、辛立泽、孙长都、孙明乐、孙文智、马连波、孙明学、马连庆。1999年4月,马
连庆被选为首任直选村委会主任。

人物

人物简介马竹1949年7月生,中共党员。1969年参加工作,曾任教师、教研员,
教导主任、中学视导员、组织部干事、烟台市乡镇企业局办公室主任、烟台市人民政
府驻青岛办事处主任等职。曾多次被评为市、省系统先进工作者。参加编写的《企业
现代管理方法》一书,获省乡镇企业局“优秀成果”奖。
孙长良1952年10月生,1971年参加工作,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村党支部
副书记,团县委副书记,林业局副局长、局长,乡党委书记,农机局局长,文化局党
组书记,文联主席等职。1990年,被评为全国国防教育先进个人。
马连强1962年11月生,中共党员。1984年北京邮电学院毕业后,分配到烟台邮电
局,一直从事程控电话和数字传输的引进、安装调测和维护工作。1986年10月去德国
西门子公司学习三个月,1992年去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学习一个月。1991年,被共青团
山东省委授予山东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烈士名录陈洪镇于保海马德柱
于洲贵孙文秀(女)孙淑义于德洋
于保江

撰稿:马德顺审稿:孙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