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杨台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126&run=13

概况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胡姓建村于生长杨树之土台附近,故命名杨台村。
一说为元末明初,孙姓从“小云南”来此定居。因建村处有一泥台,上长有茂密的杨
树,故命名为杨台村。明朝末年,于姓从“小云南”搬来此定居。清朝末年,王姓自
外地迁来。1945年分为前杨台、后杨台两个行政村,本村为前杨台村。
前杨台村位于海阳市东南部,地处东经121°19′,北纬36°46′。东与郭
格庄为邻,西与河崖村相交,北与后杨台村相连,南与三甲、六甲村相接,隶属留格
庄镇。北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西距海阳市政府驻地15公里。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6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
要有小麦、玉米、地瓜、大豆、花生、蔬菜、苹果等。
2002年,全村有529户,1495人。有孙、于、王、赵、高、杨、梁等7姓,均
为汉族,其中人口较多的是孙姓。
195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8万元。2002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3739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8.
57%、35.60%、25.83%。人均纯收入3117元。

大事记

1940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初四日)首次入侵海阳的日军扫荡进村,杀死村民4人。
1942年8月胶东军区某部进驻,本村解放。
1947年在孟良崮战役中,本村有7人光荣牺牲。
1948年在济南、淮海、徐州战役中,本村有10人光荣牺牲。
1950年村成立6个农业互助组。
1954年村成立4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名为东社、西社、南社、北社。
1956年全村成立了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81年集体投入10万元,建起纸箱厂、塑料厂。
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集体投入15万元,建起23个农田灌溉机井、长3公里的地下管道,全村耕
地均得到灌溉。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50公斤,总产2.63万公斤。1958年,粮食亩产200公
斤,总产3.5万公斤。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550公斤,比195
8年亩增350公斤,总产9.13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531公斤,总产58.4万公斤。
1978年,村民始栽植苹果。主要品种有小国光、大国光、红富士、红星等。
1988年,本村群众建了8个蔬菜大棚,5.3公顷蔬菜小棚,全年蔬菜收入40万
元。
2002年,第一产业总收入1442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02万元,牧业收入1240
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本村仅有小手工业,主要为花边作坊、小型酿酒厂、小鞋厂,
从业人员50多人。后办起豆腐坊、粉坊、木匠铺及勾花、编地毯,都规模不大,收入
微薄。1968年,集体建起面粉厂,职工4人。1984年,村党支部发动群众,联办2个铸
铜厂,从业职工40多人,固定资产总值42万元,常年收入150万元,利税50万元。20
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04人,总收入1331万元,其中工业收入944万元,建筑业收
入387万元。
第三产业1966年,村建起了供销合作社代购代销点。改革开放后,村党支部发动
群众发展第三产业。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20人,总收入966万元,其中运输业
收入376万元,服务业收入298万元,商饮业收入292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1年,成立了前杨台小学。1972年,成立了前杨台中心小学,学生3
00多人。1978年,村投资5万元,修建了新校舍,教育设施逐步配套,教育质量稳步
提高。自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院校的学生60人。村重视科技教育,经常派
人外出参观学习。2000年,村民有50余人获农艺师、技术员职称。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20公斤左右,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粮。
解放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8年,人均粮食180公斤。1972年,人均粮食21
0公斤。1978年,人均粮食250公斤。2000年,全村有机动车辆230辆、摩托车82辆、
电话250部、彩电300台、电冰箱84台、洗衣机20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居住面
积不足7平方米。1981年起,村统一规划新房区,建房2400多平方米,草房全部改成
了瓦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22平方米。
集体福利建国后,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集体福利越来越多。1958年,村建起敬
老院。1971年,村建立了合作医疗站,有4名赤脚医生,村民平常用药报消药费50%,
重病住院者报销70%,对幼儿、老人、重病号上门治疗。1978年,村投资8万元,用上
了电网供电。1982年,购买电影机1台,自放电影。同年村投资2万元,建起幼儿园,
幼儿免费入园。1988年,村投资8万元建起了水塔,村民用上了自来水。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38年,孙义明在南庄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
。1942年,成立党支部,孙洪秀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先后开展了土地
改革及反奸、反特、反恶霸斗争,组织支前队伍30多人随军参战。1949年8月党员身
份公开,全村有党员20名。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6个,党员44名。先后有孙洪秀、
杨喜乐、李香亭、于林刚、孙尚礼、孙占法、王洪福、于振强、孙成元任党支部书记
。2000年起,孙成元任党支部书记。
1982年以来,村党支部多次被留格庄公社(乡)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1月,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改称
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
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先后担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孙宝贵、孙春文、
于林刚、杨喜乐、孙衍岐、孙宝芳、孙占村、王永年、孙占村。2002年7月起,孙占
村任村委会主任。

人物

人物简介孙宝元又名孙保元。1927年7月生,中共党员。1946年参加人民解放军
,曾任学员、副指导员、干事、副教导员、协理员、股长,青岛市交通公司书记、市
交通局宣传部副部长,工人日报社记者,青岛城建局办公室主任,园林处党委书记、
革委会主任,市园林局副局长等职。
王希先1928年8月生,中共党员。1946年2月在山东大学培训,同年转华东军政大
学。曾任文化干事、宣教干事、副指导员,作战处参谋、副处长、处长,师参谋长,
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等职。
孙宝太1928年9月生,中共党员。1946年参加人民解放军,曾任学员、护士、班
长、助理军医、所长、科长等职。参与创办“中华冀联医学院”。曾立二等功1次、
三等功9次、四等功2次,获优秀党员及嘉奖各1次,被授予解放奖章、独立勋章各1枚

孙占江1953年生,1970年以来,一直在解放军军乐团从事短号专业。多次参加国
庆大典等重大活动,接受过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副师
职待遇,大校军衔。
烈士名录孙元方孙修友孙宝安
孙义洲孙宝平孙克绍孙喜洲孙宗大
孙和卿于林亭孙均国孙书田于林溪
孙衍训孙修庚孙龙国于在松于林樵

撰稿:孙宗治审稿:孙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