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崖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125&run=13

概况

明洪武十年(1377年),于姓先祖于凌云从福建省闽侯县迁此建村。因村处留格庄
河河岸,故命名河崖村。
河崖村位于海阳市东南部,地处东经120°18′,北纬36°46′。东与前杨
台村毗邻,西与王家泊村接壤,南与三甲、六甲村相望,隶属留格庄镇。北距镇政府
驻地1.7公里,乳即一级公路从中穿过。
全村辖区约2.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67公顷,其它120公顷。土地资源肥沃
,适宜种植北方各种农作物。
2002年,全村472户,1240人。有于、徐、隋、高、王、赵、任等7姓,均为
汉族,其中于姓人口较多。
建国初期,常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7万元左右。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2
万元。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080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
重为70.67%、9.95%、19.38%,人均纯收入3220元。

大事记

1940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初四日)日军侵入本村,杀害村民12人,抢、掠财物若
干。
1942年8月5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130多名村民参加解放留格庄战斗,从此本村
解放。
同年冬日军扫荡,残杀村民2人。
1945年2月12日(农历腊月三十日)出民工60余人,牲口十几头,随军参加了万第
讨伐赵保原战斗。
1962年春投资5.7万元,建起留格庄河大桥。桥长130米、宽3.6米。
1981年投资10万元,建成面积400平方米、水利设施配套齐全的大口蓄水井。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同年投资3.8万元,建面粉加工厂,职工4人。
1985年8月投资11万元,改建铸造厂,职工20人。
1989年投资6.5万元,安装低压管道1200米。
1994年7月一场洪水冲垮大河桥东半部及会计室、卫生所房屋4间,200余米的沿
河大街路面全被冲毁,沟深达3米。
1995年投资23万元,重建大桥东半部。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建国初,常年粮食亩产130公斤。1965年,亩产190公斤,农村经济总收
入13万元。1975年,亩产370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28.9万元。1985年,亩产542公斤
,农村经济总收入120.5万元。2000年,亩产465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513公斤,
总产61.6万公斤。同时,发挥传统种植蔬菜优势,发展大、中拱棚200余个,其中韭
菜一项年收入30万元。建养鸡场4个。本年,第一产业总收入1470万元,其中农业收
入1100万元,牧业收入250万元,渔业收入70万元,其它收入50万元。
第二、三产业至2000年,集体筹建铸造厂、中型面粉厂各1个,个体建铝合金制
品厂、皮鞋厂各1个,羊毛衫缝合厂2个。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80人,总收入2
07万元,其中工业收入137万元,建筑业收入70万元。第三产业有电气焊修理部2个、
摩托车维修部2个、自行车修理部2个、农机维修组1个、商店3处及客货运输户9户,
从业人员105人,收入403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30万元,服务业收入70万元,商饮业
收入303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清末、民初时,本村设敬业家塾,赵麓溪执教。解放后,成立了初级小
学。20世纪70年代学生多时,发展到11个班。自建国至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专院校
的学生70人。村民中获得农艺师职称2人,助理农艺师职称3人,技术员职称3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生活不得温饱。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建国初
期,常年人均粮食150公斤。1965年,人均粮食180公斤,人均收入100元。1975年,
人均收入190元。1985年,人均收入595元。2002年,全村有各种运输车辆164辆,摩
托车60辆,电话120部,彩电361台,电冰箱(柜)75台,洗衣机11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后,村民住房以草房土屋为主。1989年以来,住房全部为砖瓦水
泥钢筋结构建筑,每幢占地面积均超过150平方米。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40平方米

集体福利1969年,成立“六·二六”合作医疗站,有医务人员3人。1978年后,
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80年投资3.5万元,扩建医疗站。1989
年12月,投资16.3万元,建成高15米、容量100立方米的自来水塔,村民户户用上了
自来水。1995年、2000年,两次投资18.4万元,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3年,于良基、于天福、于在禄、于桂月等人,同时加入中
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批党员。当年,成立了党支部,于天福任党支部书记。党支
部组织进行了土改、复查等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党组织公开,全村有党员15名。194
9-1998年,先后有于龙刚、于桂茂、于瑞玲、于凤祥、于在禄、于树松、于良民、于
良亭、于志新、于焕贞、于良周、于心福、于建义、于建江任村党支部书记。1998年
8月起,于建义复任党支部书记。2002年,有党小组5个,党员56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3年,成立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
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
员会,下设民兵、妇女、青年、民政、调解、治安等组织。1999年4月,于建义当选
为首任直选村委会主任。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于龙刚、于元起、于良民、于在
禄、于延增、于义德、于新高、于凤进、于英德、于凤进、于建义。

人物

人物简介于培全中共党员。1945年9月参加人民解放军,曾任排长、连长、营长
、团长等职,离休前任保定装甲部队师长。
于刚1927年3月生,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1945年参加工作,曾任调统员、计
划员。1953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计划专修科毕业,先后任机械工业部计划司科员、副
科长、科长、处长等职。1973年调航空工业部建设司、计划司任处长(副局级)。
于在湘1930年生,高小文化,中共党员。1946年6月参加人民解放军,曾任通讯
员、文书、统计员、副主任、军械部副部长和部长(正师级)等职。曾立三等功9次。
于普光1937年生,曾在台湾任私立小学校长。1990年回乡探亲,捐资1000美元,
修筑进村桥;并向村中的“五保”老人每人捐款100元人民币。
于心珍女,1948年7月生,中共党员。1990年5月在海阳市妇联工作时,被中共山
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先进儿童少年工作者称号。
于良先1951年11月生,中共党员,研究生毕业。曾任司务长、管理员、处长等职
。正师级,大校军衔。1992年,被三总部评为决算审计先进工作者。
烈士名录于元利于绍义于延贤
于明芝于水洲于林胜于在肖于树榷
于文正于腾先于延绪

撰稿:于在恒审稿:于建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