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122&run=13

概况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于姓来此建村定居。取“辛勤安村”之意,命村名
为辛安。后有李、赵等姓相继自外地迁来定居。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与辛安公社的
辛安村重名,改名为新安村。
新安村位于凤城街道办事处东北部,地处东经121°16′,北纬36°44′。南与
陂子头村相交,东与北洼、西洼村为邻,西与邵兴庄接壤,西北与东迟格庄交界,北
与刘家泊村相连,东北与两甲村相望。西南有垛山,村西、村南、村东有新安河环村
流过,故有镇山、镇海、月牙河之美传,隶属凤城街道办事处。距街道办事处驻地7
.5公里,距市政府驻地约15公里。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耕地151.3公顷,其中粮田面积126公顷,果园、
菜园面积25.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韭菜、苹果
、板栗等。
2002年,全村有400户,985人。有于、徐、赵、李、王、任、隋、刘、姜、鞠、
纪、袁、吴等姓,均为汉族,其中人口较多的是于、赵两姓。
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150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
分别为76%、19.1%、2.9%,人均纯收入3180元。

大事记

1940年2月10日(农历正月初三日)日军占领海阳城,向东扫荡返回时住本村1夜,
打死村民1人,杀猪、鸡、羊无数。
1941年1月国民党投降派秦毓堂部占据城里,征粮敛财,抓民夫修工事,本村损
失严重。
1942年8月9日八路军攻克留格庄。9月16日,秦毓堂部逃离海阳城,本村解放。
1944年1月本村民兵于兆云等,被日军抓去强迫运粮。于兆云等经过周密计划,
在海中杀死押船日军,将船驶入寨子港,把粮食及其它物品上缴抗日民主政府,受到
胶东行署的嘉奖。
1945年5月驻行村的一股日军夜间窜至凤城,凌晨包围本村,枪杀村青救会长于
锡仁、区干部周敏;抓去小学教员高祥轩、区青救会长于学福,在凤城用刺刀杀死。
1947年11-12月国民党第五十四师占据村西垛山制高点,本村村公所及群众房屋
被毁坏严重。
1956年本村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25公斤,总产26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300公斤
,总产68万公斤。1983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450公斤。2000
年,粮食亩产550公斤,总产110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566.6公斤,总产46.1万
公斤。
1982年以来,村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栽植苹果、板栗,发展蔬菜。2000年,农业
总产值300万元。2002年,第一产业收入1678.9万元,其中农业收入456万元,林业收
入72万元,畜牧业收入487.5万元,渔业收入663.4万元。
第二产业1935年,于祥云开设湘云袜厂,常年产袜300打,1942年停业。1987年
以来,村集体兴建面粉厂2个,职工6人。后相继建起针织厂、油坊、豆腐坊、面粉厂
等个体企业10多家。2000年,全村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00多人,总产值80万元,年末
固定资产总值20万元,利税10万元。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50人,收入409.8万
元,其中工业收入352万元,建筑业收入57.8万元。
第三产业1987年以来,先后办起了商店及电气焊加工部、修理店等。2000年,第
三产业从业人员约80多人,收入50万元,税金8万元。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0
人,收入61.3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48万元,服务业收入4.5万元,商饮业收入8.8万
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2年海阳城里解放后,本村即设立完全小学兼中心小学。1947年迁到
北洼村,本村只有初小。1948年冬,复设辛安完小。1958年,完小迁至北洼村。196
6年,成立了农中。1968年,农中并入北洼联中。自建国至2002年,本村考入大中专
院校者40人。村党支部重视科技教育,多次聘请专家来村讲课,或派人外出学习。村
民中获技术员职称者3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仅100公斤,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粮。建
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83年,人均粮食300公斤,全村收入21万元。2002
年,全村有各种运输车辆100多辆,摩托车120多辆,电话140部,彩电250多台,电冰
箱100多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居住面积不足
6平方米。一到夏季,河水经常泛滥,冲进各家各户。1964年,村党支部带领广大村
民对旧河进行改造。1987年,村集体投资在河的上游建起了水泥桥1座。1990年,又
在下游建起了1座漫水桥。1989年后,村统一规划了街道、房屋建设,多数村民都住
上了宽畅明亮的新房。2002年,人均居住面积20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0年,村合作医疗站建立,村民小病不用上医院。1978年以来,随着
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82年投资7万元,全村用上了电
网供电。1995年,投资8万元,安装闭路电视。1990年,投资10万元,修建自来水蓄
水池,村民开始用上了自来水。到2000年,全村安装电话140部,成为电话普及村。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1年,于志远在本村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村中第一名党员
。1942年成立党支部,于志远任党支部书记。党支部带领村民先后开展了反奸、反特
、反恶霸斗争,组织支前队,随军征战。1949年党员身份公开,本村有党员20名。2
002年,全村有党小组5个,党员47名。1979年赵振来任党支部书记,党支部连续5年
被评为海阳县先进党支部。1997年后,赵振奎任党支部书记。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
于志远、赵洪吉、于子安、赵洪礼、于兆清、于兆庆、于炳福、徐文友、于松年、赵
振来、于书光、赵振奎。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村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
管理委员会。1968年,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复称大队管理
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曾
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于香池、于从生、于书芳、于慧静、徐文友、于炳福、于全
义、赵振奎、于林平。1999年,党支部书记赵振奎当选为首任直选村委会主任。

人物

人物简介于述芳1925年4月生,初中毕业,中共党员。1944年任行政村村长兼区
联社理事。1947年参加人民解放军,曾任战士、文书、宣传员、队员、指导员、干事
等职。1953年转中科院,先后任人事科科长、组织处副处长、科技处处长、微电子中
心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等职。曾立二等功1次,三、四等功多次。
烈士名录王德于书森于书富
于孟云于锡仁于金山赵洪斌于增开
于兴堂于金成于世平于兆亭于钦孟
于介才赵洪全

撰稿:赵倩审稿:赵振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