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后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115&run=13

概况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戚继光部属曾在此设过营寨。明万历年间(1573-16
19年),李姓在此圈地为村,因村位于营寨之北,故命名寨后村。以后有任、姜、唐
、赵、单、张姓等自外地迁来定居,大部分人为地主耕种土地,属佃户村。
寨后村位于海阳市南部,地处东经121°18′,北纬36°43′。东与西远牛村接
壤,西与陂子头村隔河相望,南与寨前村相连,距黄海1.5公里,北与唐家洼村为邻
,隶属凤城街道办事处,距街道办事处驻地6公里,距市政府驻地20公里。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0.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0.7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
小麦、玉米、地瓜、大豆、花生、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85户,237人。有李、任、姜、唐、赵、单、张、刘、程等9姓,
均为汉族。其中人口较多的是任姓。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0.6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万元。2002年,农
村经济总收入481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3%、11%
、6%,人均纯收入2370元。

大事记

1942年9月八路军进驻,本村解放。
同年11月日军扫荡进村,抓去村民6人,打死1人。
1947年冬国民党第五十四师属部进村,大肆抢劫村民财物。
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7年1月与陂子头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至1961年9月分设。
1961年鞠家庵驻军电影队田队长,在到寨前村连部放电影途中,冒着生命危险,
在湍急的河流中救起本村4名落水学生。
1978年中共海阳县委书记王曰銮到本村检查工作,了解到本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遂指示县财政出资,扶持本村开挖了大口井,并修建了机房及扬水管道,配备了电
机水泵。
1979年本村用上电网供电。
1980年共产党员姜克俭冒着生命危险带领养殖场的船员,营救凤城一船只。
1982年本村在全镇第一个试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按劳力承包到人。
1983年进一步完善承包责任制,将土地按人口承包到户,期限15年。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80公斤,总产2.6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200公斤
,总产6.5万公斤。1983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300公斤,比1
978年增长了100公斤。2000年,在连续三年特大干旱的情况下,粮食亩产仍达到400
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584.9公斤,总产10万公斤。
1983年起,村党支部及时调整村集体经济经营方式,把土地承包到户,承包期限
15年;发动村民推广地膜复盖花生种植技术。到20世纪90年代,花生种植面积占耕地
面积的1/4,成为本村农业的支柱。渔业生产,把集体的渔船作价卖给渔民,转变成
私人股份制经营,带动了一大批农户,纷纷造船从事海洋捕捞。1990年前后,个体捕
捞生产达到了鼎盛时期,40马力以下渔船数量最多时达到14只,从业人员50余人,常
年产值40万元。畜牧养殖有长毛兔、猪、貂等,但规模都较小。家庭饲养主要为小群
蛋鸡。
2002年,第一产业收入398万元,其中农业收入42万元,渔业收入316万元,畜牧
业收入30万元,其它收入10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初期,本村无工业项目。20世纪70年代初期,建起面粉厂,后转为
个体经营,因收入微薄,面粉厂曾几起几落,80年代末停业。中青年妇女主要从事勾
花。80年代,主要勾制外贸服装。90年代中期后,青年妇女主要从事机织外贸服装,
部分农户从事渔网加工、翻新。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42人,收入51万元。
第三产业1970年前后,本村建起了商店。改革开放后,个体经营发展迅速,主要
有个体客运、集市交易商贩、商店等。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0人,收入32万元
,其中运输业收入7万元,服务业收入12万元,商饮业收入13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62年,成立寨后小学,1-3年级同堂(复式班)教学。1975年,镇文教
办公室出资,与村共同建起9间新校舍,学制改为5年,1-3年级一个教室,4-5年级一
个教室。后因学生数量逐渐减少,1988年秋天并入寨前小学。自建国至2002年,本村
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10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大部分是佃户,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解放后,村民生活
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加大了
对土地的投入,90%的农户有了余粮。2002年,全村有交通运输、农用、工程等车辆
8辆,摩托车42辆,彩电60台,电冰箱38台,电话、手机60部。
村庄建设解放前,村内街道不整,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居住面积不足6平
方米。1983年开始,村内统一规划新建住房,街道整修平整,村民都住上了瓦房。2
002年,人均住房面积17平方米。
集体福利1992年,集体与农户共同投资,建起自来水工程,村民用上了自来水。
1998年开始,村集体对参加养老保险的村民实行部分补贴。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38年,任崇恩、姜思在本村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解放后
,任崇恩任村党支部书记,姜思任村农会会长,唐在山任工会会长。1949年党员身份
公开时,全村有党员5人。2002年,全村有党员10名。1961年,任国恩任党支部书记
。1965年起,单有才、李培茂、姜克振、张炳伟、任常安、姜宪斌先后任党支部书记
。2000年6月起,姜宪斌任党支部书记。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设立村公所。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
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
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任国恩、姜克振、李培茂、赵均新、张炳伟
、任常安、李新国、李玉洪、任龙畔。1999年5月,任龙畔当选为首任直选村委会主
任。

人物

人物简介赵俊彦(1926-1949)1945年参加八路军,曾任班长、排长、连指导员。
1949年4月在渡江战役中牺牲。
张平1922年生,1943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县政府政工科长、县
支前大队政委。1947年由地方转入军队,曾任二野五兵团十八军民运科副科长、科长
,开封市和平医院政委,十八军妇女学校政委,西藏军区驻川办事处主任、副政委、
政委。
任龙云1926年生,1945年参加人民解放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班长、
排长、连长、营长,海军航空兵第二训练团政委,37797部队政委,师长等职。曾立
三等功10次,获朝鲜三级勋章、解放奖章、功勋荣誉章各1枚。
烈士名录李培成赵俊彦

撰稿:张勇审稿:姜宪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