陂子头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112&run=13

概况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李姓由步鹤村迁到高家庄,后又来此定居建村。因
村处陂水小溪旁,故名陂水头村。后演变为陂子头村。解放前只有李姓,后王、刘、
唐、董、姜、杨、赵、黄姓等陆续来此定居。
陂子头村位于海阳市南部,地处东经121°17′,北纬36°43′。东与寨后村为
邻,西依凸轮山,南靠黄海,北与新安村山泊相接,隶属凤城街道办事处。西距街道
办事处驻地6公里,距市政府驻地16公里。
全村辖区总面积5.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4.8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
麦、玉米、花生、蔬菜、桑等。
2002年,全村有347户,937人。有李、王、刘、唐、董、姜、杨、赵、黄等9姓
,均为汉族。其中人口较多的是李姓。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0.8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6.9万元。2002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5938.6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
7%、41%、2%,人均纯收入2881元。

大事记

1942年8月9日盘踞留格庄的秦毓堂部被消灭,本村解放。
1947年11-12月国民党第五十四师侵犯凤城期间,本村被其侵占。大部分村民转
移到盘石店一带,时达一个多月,财物损失严重。
同年12月本村一位老年妇女同儿媳劝说一名国民党士兵归降人民解放军,并深夜
冒险亲自带其转移至徽村接待站,受到军政领导的赞扬。
1949年7月30日本村遭受百年不遇的台风暴雨袭击及海啸灾害,村南33.3公顷丰
收在望的庄稼被海水淹没,村民生活发生困难。在党组织领导下,开展生产自救,度
过灾荒。
1954年本村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
1982年遇到几十年少见的大旱,秋作物减产大半,不少地块绝产。1983年,国家
返销小麦1.5万公斤。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30公斤,总产量22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357公
斤,总产量51.6万公斤。1983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530公斤
,比1978年增长了173公斤。2000年,粮食亩产570公斤,总产量73.2万公斤。2002年
,粮食亩产596.9公斤,总产76.6万公斤。
1987年以来,村党支部派人外出参观学习,先后发展了蔬菜种植及养蚕、养鱼虾
、养兔等。2000年,有蔬菜大棚、中棚40多个,蔬菜种植面积10公顷,收入70万元;
桑田面积4公顷,收入18万元;鱼虾池14个,收入19.2万元。2002年,第一产业收入
3390.4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760万元,畜牧业收入620万元,林业收入10.4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本村仅有小手工业,生产麻布、结网等,从业人员20多人,收
入仅够自给。后又办起了豆腐坊、粉坊、油坊,规模都不大,收入微薄。1985年,村
集体建面粉加工厂,职工4人。此后,相继建起砖瓦厂、冷冻厂、棉花加工厂、冷藏
厂、挂面厂及五金加工、糕点加工、刺绣加工及草编制品等。1995年以来,有50户农
民购置织机,办起了针织厂,其中10台织机以上的有20户。2000年,全村工业从业人
员340人(其中外来务工者140人),工业总产值1884万元,利税86万元,年末固定资产
原值1160万元。2002年,全村工业从业人员205人,收入2437.7万元。
第三产业1951年,本村办起了供销合作社代销店。改革开放后,村党支部带领群
众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发展起理发店、电气焊加工部、维修部、商店等。2000年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58人,收入400万元,税金11万元。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
30人,收入110.5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38.5万元,商饮业收入72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2年解放后,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本村设初级小学。1948年,成立陂子
头完小。1969年,陂子头完小改为陂子头联中,有学生240余人。1976年,陂子头联
中由联办村共同出资12万元,修建新校舍。1978年,改为三年制,有教职工23人,学
生380余人。之后,学校教学设施配套,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曾被评为海阳县“教书
育人先进单位”。1984年,陂子头联中改为陂子头学区小学。自建国至2002年,由原
籍考入大中专院校者35人。陂子头秧歌是“海阳大秧歌”的主要流派之一,全市闻名
。村委重视科技教育,多次聘请专家讲课或派人外出学习,村民中有5人获技术员职
称,2人获农艺师职称。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00公斤左右,生活只能是半年糠菜半年粮
。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5年,全村收入85万元。2000年,全村收入3
665万元,人均存款2600元。2002年,全村有各种运输机动车110辆,摩托车146辆,
电话180部,彩电246台,电冰箱60台,洗衣机10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坑洼不平,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居
住面积不足6平方米。1989年,村委统一规划街道和房屋建设。到2000年,新建房子
100余幢,并建筑了2层楼的冷藏厂。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1年,村合作医疗站建立,为本村及邻村群众治病,对老人及重病人
上门送药。1981年,购买16mm电影机1台,自放电影。1982年,投资9万元,全村用上
电网供电。1987年,投资10万元,修自来水蓄水池,村民开始用上自来水。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3年,李书存经区农救会王承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
本村第一名党员。同年成立党支部,李书存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领导下,村里成
立了两个互助组,并先后开展了反奸、反特、反霸斗争。在抗日、解放战争中,有6
8人参军,其中为国捐躯者20人、负伤8人;组织支前130余人次,先后参加万第、莒
南县、鲁西南等地战斗。1949年10月,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14名。2002年,全
村有党小组4个,党员52名。1949年后,相继由李书礼、李德林、李丰民、李振安、
李瑞洲、李仓安、李耿林、李书和任村党支部书记。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6月,村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
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
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
、妇女等组织。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李忠林、李贞安、徐淑卿、李官林、李永
安、李学安、李雪林、李瑞洲、李丰民、李瑞三、李书和、李洪国。1999年5月,党
支部书记李书和当选为首任直选村委会主任。

人物

人物简介李文林曾用名李纹麟。1926年8月生,大专毕业,中共党员。1946年参
加工作,先后任印刷工人、股长,国务院办公厅印刷厂副厂长、秘书处副处长兼印刷
厂厂长(副局级)。曾立二等功1次。
李俊安1928年6月生,中共党员。1947年6月参加人民解放军,曾任排长、侦察参
谋、军侦察处长、厦门警备区参谋长、守备第四师副师职巡视员、师党委常委、司令
部党委书记等职。
李侃林1929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46年参加人民解放军,先后任支部书记、干
事、军代表、政委等职。享受副师职待遇。曾立二等功1次,获朝鲜军功章1枚。
李贞兰女,1937年8月生,中共党员,主管护师。1961年毕业于北京朝阳卫生学
校,分配于北京矿务局职工医院任护士、护士长、护师、主管护师等职。多次被评为
院先进工作者。发表了《福尔马林熏箱的应用》等论文。
烈士名录李才林李丰国李兴林
李培法李洪升李华林李炳林李玉淑
李书政李普安李坤林李书信李焕林
李维林李修安李常安李文兴李柏林
李洪全李廷安

撰稿:李葭麟审稿:李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