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唐家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11&run=13

概况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余姓兄弟二人迁此定居。因本村系次支所建,故名
小余格庄。后,余姓兄弟断传,于、王姓迁入,二姓协商,以村处后唐家之南,命名
为前唐家村。另一说为,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唐姓建村,因村后另有一唐家
村,遂名前唐家村。
前唐家村位于海阳市城区南出口,地处东经121°09′,北纬36°43′。东
与西大滩村、中房村接壤,西与前辛治村隔山相望,南与柳树庄为邻。北与后唐家村
相连。北距海阳市政府驻地4.5公里。隶属经济开发区。
前唐家村地处丘陵地带,西高东低,全村辖区总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耕
地53.3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蔬菜等。
2002年,全村213户,591人,有修、刘、于、赵、邢、陈、徐、胡、唐、丁
、马、李、张、姜、黄等15姓,其中人口较多的是修姓。均为汉族。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1万元。2000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601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7.75%、4
.65%、87.60%,全村人均纯收入2579元。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38万元,第一、
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26%、35%、39%,人均纯收入3030元。

大事记

1942年本村解放。
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
1957年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
1976年驻军靶场在本村落成。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80公斤,总产4.8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250公斤
,总产15万公斤。1983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粮
食亩产370公斤,总产22.2万公斤,比1978年亩产增长了120公斤。2000年,粮食亩产
550公斤,总产33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576公斤,总产64万公斤。
1987年以来,村党支部发动群众大力增加农业投入,粮食连年丰收。1988年
,村投资8万元,建扬水站1座,扩大灌溉面积13.33公顷,基本上达到了旱涝保收。
2000年,农业经济作物总收入80多万元,畜牧业收入96万元。2002年,第一产业收入
164万元,其中农业收入84万元,林业收入1万元,畜牧业收入78万元,其它收入1万
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本村无工业。1964年,村投资3000元建土砖窑1座,从业人员
8人。1985年11月,村投资19万元,接管了村民修官的砖厂,安排剩余劳力70多人,
总产值20万元,利税2万元。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20人,收入328万元,其中
工业收入186万元,建筑业收入142万元。
第三产业改革开放后,村党支部带领群众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全村群众自办项目
有电气焊加工、车辆维修、毛衫加工和小百货商店及其它服务业等。2002年,第三产
业从业人员80人,收入146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13万元,服务业收入86万元,商饮
业收入47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建国前,本村没有学校,学生只能到外村就读。1951年,本村成立了小
学,入学人数30人,入学率只有30%。1982年,村投资2万元,新建校舍12间。之后
,学校教学设施逐步配套,学生告别了土台子课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到2002年,
全村考入大中专院校者18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50公斤左右,多靠糠菜充饥,部分村民讨荒
要饭。建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100公斤。1975年,
全村人均粮食180公斤,全村总收入20万元。2002年,全村有各种运输车辆17辆、摩
托车110辆、电话120部、彩电150台、电冰箱50余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民住房多数为草房,又低、又矮,人均居住面积6平方米。
1989年,村统一规划街道房屋建设,乱建现象得到制止。2002年,村民住上了宽敞明
亮的瓦房。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均居住面积达到了21平方米,比建国前增加
了15平方米。
集体福利1969年,村成立合作医疗站,村民平常用药药费报销50%;同时配备1
名女赤脚医生,免费为育龄妇女查体接生;对老人及重病人免费送医送药上门。197
6年,村民用上了照明电,从此结束了点煤油灯的历史。1991年,村投资10万元修蓄
水池,安装了自来水。自1986年开始,村对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每人奖励200元。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于振江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194
9年10月,党组织公开,全村有党员16人。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3个,党员23名。曾
任党支部书记的有于振江、唐才、丁奋义、修文、修同善、修河、于兆善。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于振江、修奎成先后任
村长。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陈玉平、修清、刘义、陈玉平先后任大队长。
1968年,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修同善、修言、修河先后任革委会主任。1980年,复
称大队管理委员会,修河、修文太先后任管委会主任。1984年10月,始称村民委员会
,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修文太、修成国、于兆善先后任村委
会主任。1999年4月,党支部书记于兆善当选为首任直选村委会主任。

人物

人物简介胡义福1930年12月生,高中毕业,中共党员。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
军,曾任通信员、学员、排长、连长、指导员、教导员、政治处主任、团政委、政治
部副主任等职。1981年转佛山地区劳动局,先后任副局长、局长、党组书记等职。先
后立功12次,获嘉奖9次,获解放奖章、朝鲜军功章各1枚。
烈士名录于兆祥陈玉祥修文清
赵阁彦丁奋岐刘凤和丁奋有

撰稿:刘喜江审稿:于兆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