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迟格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106&run=13

概况
明洪武初年,安徽风土术士姚姓偕同牟、杨、高等三姓,寻金掘宝至此,发现此
地地下藏金,即在此安营扎寨,掘土淘金。传说曾在其东沟挖到金鸽一对。现部分村
民还保存着旧时淘金所用器具。明洪武十年(1377年),“小云南”刘姓迁居此地建村
,并在村西河中淘金,故命村名为出金庄。后因村处出金沟之东,遂改村名为东出金
庄,几经演变为东迟格庄。
东迟格庄位于东凤路最北部,地处东经121°15′,北纬36°45′。四周有帽子
山、嵩山、垛山、东大岭环抱,地处东村、留格庄、凤城三镇交汇处,村北是乳即一
级公路,东邻新安村,西靠西迟格庄,北连步鹤村,南接邵兴庄,隶属凤城街道办事
处,距市政府驻地14公里,距街道办事处驻地5.8公里。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5.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3公顷,山岚53.3公顷。适宜种植
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芋头、蔬菜、梨、桃、苹果、桑、银杏、
板栗等。
2002年,全村有457户,1239人,人口连续三年出现负增长。有刘、赵、王、孙
、张、董、高、李、于、栾、姜、鞠、杨、傅、徐、谢、林、隋、沙等19姓,皆为汉
族,其中刘姓人口较多。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约6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5万元。2000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030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
0%、50%、20%,人均纯收入2900元。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759.08万元,第一、
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48%、47%、5%,人均收入3245元。

大事记

1939年4月王鉴溪、王亚在本村和西迟格庄建立中共联合党支部,此为全镇第一
个党支部。
1941年国民党投降派秦毓堂部,驻城里期间,多次骚扰本村。
1942年10月日军炸死村民4人,炸伤2人。
本年本村解放。
1947年11-12月国民党第五十四师盘踞凤城期间,群众疏散转移,党员和民兵英
勇抗敌支前,群众房屋、庄稼受损惨重。
1953年春本村始建农业互助组。
1954年春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
1982年村集体投资16万元,建起蓄水4000立方米的大口井;投资13万元,建起砖
瓦场。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同年于东大岭建起革命烈士纪念碑。
2000年春村民自发开展募捐活动,捐助因车祸住院的刘国财的妻子,体现了社会
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30公斤,总产39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188公斤
,总产60万公斤。1983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260公斤。2000
年,粮食亩产267公斤,总产81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556公斤,总产69.3万公斤

1987年以来,党支部、村委会发动群众,先后投资20余万元,栽植苹果、梨、桃
、大枣、板栗等经济林果8公顷,建起桑园2.67公顷,发展桑棚6个,蔬菜大棚14个。
全村经济园区面积13.3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13%;常年收入达62万元,占农业收入
的48%。群众自发建起养猪场4个,养鸡场2个,家畜家禽常年收入达12万元。2002年
,第一产业收入1315.04万元,其中农业收入793.25万元,林业收入10.5万元,畜牧
业收入503.99万元,渔业收入3.5万元,其它收入3.8万元。
第二产业改革开放之前,本村没有工业项目。改革开放后,发展起个体机修2家
,车辆维修3家,毛衫针织加工25家,油坊2家,面粉加工厂1个,工业从业人员160人
,常年产值达125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60万元,利润96万元。村有建筑队1个,建筑
工人35人。有木匠铺2个,固定资产8万元。2000年,建筑、木工从业人员共63人,收
入57.8万元,利税38万元。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01人,收入1310.04万元,其
中工业收入1284.74万元,建筑业收入25.3万元。
第三产业改革开放以后,村民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建起小百货店4个,理发
店1个,电气焊修理店5个,豆腐坊15个。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23人,收入13
3.4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50万元,服务业收入35万元,商饮业收入48.4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清末民初时,本村设嵩阳书馆,刘尚宾执教。1942年9月解放后,设初
级小学,教师2人,学生100人左右。1958年,小学扩建成完全小学,教师7人,在校
学生达180余人。1968年,建起村办初中,教师14人,在校学生340人。1970-1976年
,村先后投资2万余元,新建校舍38间,配套课桌凳120套,增加教学设备、体育设施
,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党支部、村委重视人才培养,制订了一系列鼓励政策。自建国
至2002年,本村先后有50余人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博士研究生1人。村重视科技兴
农,先后派出3人到莱农、烟农进行农果专业知识培训,多次聘请农业专家到村现场
指导,现场教学,推广农、果技术。2002年,本村有3人获助理农艺师职称,1人获技
术员职称。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40公斤左右。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
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170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达230公斤,全村收入18万
元。2000年,人均粮食500公斤,全村经济总收入2030万元,人均存款3000元以上。
2002年,全村有三轮车、汽车及各种农用、运输拖拉机150余辆,摩托车200余辆,电
话280部,电冰箱80台,洗衣机60台,彩电300余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村民住房大多是草房,人均居住面积不足5平
方米。1974年以来,村投资14万元,经过三次大修整,将村中纵贯南北的沟底路填高
2米多,修建地下涵洞长达250米,使村中十字路达到二级沙路标准。所有山路每年均
进行维修,各种车辆通行自如。新规划的东西两处房区街道平整。村中十字路,建成
了集贸市场。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6-1982年,村先后投资30余万元,建起柳树沟水库和蓄水4000立方
米的大口井,解决80公顷粮田的灌溉问题。1979年,村投资12万余元,全村用上电网
供电。1981年,购买电影放映机1部。1989年,投资13.3万元,建起自来水供水系统
,解决了村民吃水难问题。1990年,投资1.5万元,建起村幼儿园,幼儿免费入园。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38年,刘宪在济南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
1939年4月,成立东、西迟格庄联合党支部,刘宪任党支部书记。同年10月,本村成
立第一个党支部,刘赤生任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的领导下,革命势力如雨后
春笋,蓬勃发展,相继成立了儿童团、妇救会、青抗先、农救会、自卫团等抗日组织
,在支前、抗战、反霸斗争中做出重大贡献。1949年10月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
32名。到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6个,党员44人。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刘赤生、刘
兆清、刘秉君、刘作生、刘作申、刘兆东、刘兆奎、栾作中、高忠友、于海、赵恩才
、刘兆禄、王文清、栾华刚、张兆仁、赵孟生。自栾华刚任党支部书记以来,村党支
部多次被评为海阳市(县)、镇先进基层党支部。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秋成立村公所,后称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委会
。1968年8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
责人的有刘庆、刘作义、赵恩才、王文清、于德、杨清仙、张兆仁、栾华刚、赵孟生

人物

人物简介刘竹轩(1881-1953)原名刘凤吉,因一目失明,号半明。祖父刘彭魁、
父亲刘尚宾皆为名医。
刘竹轩自幼酷爱习医。中年游历东北三省,拜师访友,兼而行医。曾为吉林省长
包桂卿治愈难治之症,名噪一时。返里后,书庭联“家传唯有歧黄术,医国全凭和缓
方”,授徒、治病,素负盛名。
刘竹轩秉乘家传,博览医学群书,尤精攻《内经》、《伤寒》、《神农本草》。
师古但不墨守成规;临床诊治,胸有主见,对症下药,“每以方剂奇特之变而收殊效
”。因而名闻海、莱、栖、牟诸县,就诊者络绎不绝。
刘竹轩不仅精通医术,且同情革命。他曾为第二区区长高述唐、山东保安第二十
六旅旅长秦毓堂及其参谋长郑金生之妻王秋馥等人,治愈垂危之症。以此关系,保释
本村刘庆、黄家村骆本荣、西远牛庄王亚、城里高凤梧等共产党员。
刘竹轩73岁病逝,遗著有《医学新书》、《小道可观》、《脉案集成》、《歧黄
春秋》、《半明诗稿》、《萍踪塞外》、《幼儿集成》、《中医药碟》等,为后人留
下了宝贵财富。
刘惠(1887-1953)又名刘会。幼时家道贫寒,后因其外祖父于敬德(凉山后村北维
耕堂)经商致富,为刘家置良田百亩,家业始兴。1938年,经刘仲益、刘相卿介绍加
入中国共产党。因其身材魁梧,语音宏亮,又喜唱京戏,故以“大花脸”为代号。
1941年,国民党山东省保安第二十六旅(秦毓堂部)盘踞海阳城里,经常到东迟格
庄骚扰,时有特务跟踪党的地下工作者,村中保长也虎视眈眈,暗地监视。在恶劣环
境中,刘惠家成了共产党的秘密联络站。李铁生、王亚、刘仲益、刘梦溪、于寿康、
李桂岩、张维兹、王鉴溪等海阳地下党的负责人,都在这里接头、开会、投宿。对来
往的同志,刘惠夫妇总是安排食宿,负责安全,时赠路费。
秦部三次洗劫刘家。其妻生女40天,为避灾祸,携带三个女儿出走他乡。刘惠虽
受种种挫折,但革命斗志不减。1941年,送长子刘凤岗参加革命。1942年,中共海阳
县委、县政府决定发展武装力量,款项不足,刘惠慷慨向中共海阳县委书记刘梦溪、
县长张维兹表示:“我愿献款买枪!”说服父亲卖掉良田2.53公顷,卖地款全部交给
抗日民主政府。至1944年,刘惠家5公顷粮田,为资助革命卖掉4.2公顷,并把两头肥
壮的骡子献给政府运输物资。
1945年,刘惠任县办企业公和恒的负责人,与其他同志通力协作,克服困难,发
展经济,帮助解决战时供给。后调往东海专区,分管财贸工作。1947年,国民党第五
十四师侵犯海阳,刘惠等人经营的企业多遭破坏。刘惠闻讯,忧愤成疾,常年卧榻,
医治无效,于1953年病逝。1956年,文登专署批准为烈士。
刘宪(1896-1972)1938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联合党支部书记
、区党总支书记、县长等职,后任安徽省合肥市检察院检察长。
刘兆福(1920-1993)1939年参加八路军,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渡江
战役及各种大型战役20余次,受伤9处,被评为三等甲级残废军人。上海解放后,曾
任上海市公安局人事处处长,上海市卢湾区建设局、房地局局长,人防办主任等职。
享受厅局级待遇。
刘相卿(1908-1994)又名刘赤生,1937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
年参加八路军,先后任教导员、军需处副处长。建国后曾任青岛市劳动局局长。
刘铭三原名刘作中,1912年生。1938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随之参加工作。曾任
区长、中共区委书记,即墨县委敌工部长,无锡市监察委员会副书记等职。
刘作贞1916年生。1941年参加八路军,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平津战役
、辽沈战役。建国后,曾任东北林业航空管理局局长。
赵孟海1946年4月生,中共党员。1968年3月参加人民解放军,曾任班长,技师,
通信团工程处股长、副处长、处长等职。1987年12月转济南市市中区任民政局副局长
、纪委副书记。1984年在组织国防通信电缆施工中,因成绩突出,经济南军区司令部
批准,荣立三等功1次。
烈士名录傅作学刘作令杨锡仁
刘秉均高忠吉刘焕吉王京芳菊晏建
刘凤鸣刘作本刘凤国

撰稿:孙明山付建生

审稿:赵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