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105&run=13

概况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赵姓建村。因村位于嵩山之阳高处,故命名嵩山村
。后有王、温、于、姜、邓等姓自外地迁来定居。
嵩山村位于海阳市南部,地处东经121°14′,北纬36°44′。东与西迟格庄为
邻,西与磷肥厂相连,南与荣家庄交界,北依嵩山,隶属凤城街道办事处。距街道办
事处驻地7公里,距市政府驻地10公里。
2000年,全村有耕地23.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花
生、桑、苹果等。
2002年,全村有49户,133人,均为汉族,有王、姜、温、赵、李、邓、于、宋
、孙、刘等姓。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0.9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万元。2002年,农
村经济总收入125.7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2%、6
%、32%,人均纯收入2038元。
大事记

1942年本村解放,与西迟格庄划为一个行政村。
1960年与西迟格庄分设,成为独立行政村。
1989年底村集体投资4万元,村民吃上自来水。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10公斤,总产3.3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210公
斤,总产6.3万公斤。1983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310公斤,比
1978年增长了10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583.6公斤,总产7.57万公斤。
1990年,村党支部发动群众植桑2公顷。1993年,栽植红富士苹果1.3公顷。200
2年,第一产业收入77.77万元,其中农业收入46.51万元,林业收入3.61万元,畜牧
业收入27.65万元。
第二、三产业1958年,村集体建立油坊,赵炳君主管。1975年,村建面粉厂,温
军主管。1974年,村设立供销社代销店,隋连清主管。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
0人,收入7.71万元,其中工业收入4.18万元,建筑业收入3.53万元。第三产业从业
人员9人,收入40.22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11.31万元,服务业收入21.37万元,商饮
业收入7.54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59年,村成立小学,4个年级,1个复式班,有教师1人、学生31名。
自建国至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专院校学生2人。本村的秧歌是海阳大秧歌的主要流
派之一,全市闻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不足100公斤,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粮。
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全村有拖拉机11辆,摩托车30辆,电话2
0部,彩电40台,电冰箱10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居住面
积不足6平方米。2002年,村民住房全是瓦房,人均居住面积20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8年,始用电网供电。1988年,安装自来水设施,村民喝上自来水。
2002年2月,安装有线电视。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6年,成立村党支部,于明俊任党支部书记。后有姜奎泽、
王作兴、邓从信、于在水、王进寿、王作平、邓从金、邓介平等任村党支部支书。2
000年8月,于在水复任党支部书记。2002年1月,徐喜涛挂职任党支部书记。2002年
9月起,王进寿任党支部书记。本年,全村有党员15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60年,与西迟格庄分设,成为独立行政村,称大队管理委员
会。1968年6月,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
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邓从金任主任。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邓从
信、于在水、邓从金、于新兴、赵国正、王进寿。2002年,王进寿当选为直选村委会
主任。

人物

烈士名录赵炳全

撰稿:臧树显姜进法

审稿:王进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