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家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103&run=13

概况

明崇祯年间(1628-1643年),鞠姓由大嵩卫来此,买地20公顷建庄,以姓命村名
鞠家庄。另一说为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建村。后有赵、孙、李姓等自外地迁入

鞠家庄位于海阳市南部,地处东经121°14′,北纬36°43′。东与南河沟村为
邻,西与邓家村接壤,南与统一村相连,北与北河沟村交界,隶属凤城街道办事处。
距街道办事处驻地1公里,距市政府驻地11公里。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
、玉米、花生、蔬菜、苹果等。
2002年,全村有45户,130人。有鞠、赵、孙、李、王、高、邹、万、于等姓,
均为汉族,其中人口较多的是鞠姓。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8万元。2000年,农
村经济总收入187.3万元,人均纯收入2080元。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96.95万元
,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44%、50%、6%,人均纯收入2176元。

大事记

1940年2月日军占领城里,并设立伪县政府,本村深受其害。
1941年1月国民党投降派秦毓堂部暗地投降日军,率部占据城里,本村受其侵扰

1942年9月16日国民党投降派秦毓堂残部逃窜,本村解放。
1947年11-12月国民党第五十四师盘踞凤城35天,本村受到严重骚扰,物资损失
严重。
1957年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20公斤,总产4.13万公斤。1978年,亩产280公斤,
总产9.62万公斤。1983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420公斤,比19
78年增长140公斤。2000年,粮食亩产440公斤,总产15.3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
541.5公斤,总产6.9万公斤。
1985年以来,村党支部发动村民发展果业,引进红富士、北斗、红星等新品种,
建园2.7公顷,常年产量6万公斤,收入6万元。2000年,农业总产值13万元,全村经
济作物总收入8.5万元。2002年,第一产业收入86.65万元,其中农业收入76.65万元
,畜牧业收入4万元,渔业收入6万元。
第二产业1972年,村集体建面粉厂,后发展起羊毛衫加工。2002年,第二产业从
业人员28人,收入100万元。
第三产业改革开放后,党支部带领群众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建起商店、理发店及
个体运输等。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4人,收入11.3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7万元
,服务业收入2.3万元,商饮业收入2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34年,成立鞠家庄小学。自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者
9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10公斤左右,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粮。
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5年,全村收入12万元。2000年,全村收入187
.3万元,人均存款3500元。2002年,全村有摩托车20辆,电话35部,彩电42台,电冰
箱25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居住面积
不足6平方米。1985年,村统一规划街道、房屋建设,大多数村民住上了新房。2002
年,人均住房面积18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3年,村合作医疗站建立,村民平常用药报销50%,病重住院费报销
70%。1978年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79年,全村用上了
电网供电。1988年修建了机井,村民用上了自来水。2000年,安装了有线电视。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6年,鞠炳伦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后任
村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领导下,成立了互助组,开展了反奸、反特等斗争,组织1
4人支前,随军参加了徐州会战。1949年10月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4人。2002年
,全村有党员10名。自1947年起,先后有鞠炳伦、鞠君、鞠锡江、鞠锡进、鞠锡海、
鞠炳智任党支部书记。1999年起,鞠炳智任党支部书记。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7年,设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
年6月,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
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曾任村行政
主要负责人的有孙进福、鞠君、鞠锡江、鞠锡云、赵喜桂、鞠守福、赵谦、鞠炳礼、
鞠炳智。1999年4月,鞠炳礼当选为首任直选村委会主任。2002年4月起,鞠炳智兼任
村委主任。

人物

烈士名录韩富竹李殿顺

撰稿:鞠锡进审稿:鞠炳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