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角洼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100&run=13

概况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城里荣姓中的一支迁此建村。因建村处为偏僻涝洼
的荒滩,原为放马场,故命村名斜角洼。另一说为,因建村于一条土岭与海岸形成斜
角的低洼处,遂命名斜角洼村。居民长期在20户左右。1942年解放后,合并到统一村
。1961年单设为行政村。
斜角洼村位于海阳市南部,地处东经121°15′,北纬36°42′。南靠大海,北
接南河沟村,西连统一村,东邻高家庄,隶属凤城街道办事处。距市政府驻地11公里
,距街道办事处驻地1公里。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5.3公顷,多为盐碱地,主要种植地
瓜、玉米、小麦、花生等。因靠近大海,以捕捞为主。
2002年,全村有63户,167人。有荣、黄、于、唐、徐、王等姓,均为汉族,其
中人口较多的是荣姓。
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344.6万元(海洋捕捞为主),人均纯收入3000元。第一
、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92%、6%、2%。

大事记

1942年9月16日驻城里的国民党投降派秦毓堂残部逃窜,本村解放,与统一村为
一个行政村。
1947年11-12月国民党五十四师占据凤城期间,不断骚扰本村,强迫村民修工事
。村民奋起反抗,惨遭毒打。
1961年与统一村分设行政村。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7年本村提供劳力,旭宝高尔夫俱乐部出动挖掘机、推土机、翻斗车,总投资
40万元,挖大口井1眼,占地1.2公顷,成为镇政府重点水利工程之一。全村土地成为
水浇地。
1999年村统一规划发展养殖业,发展养殖户15户,主要养狐狸、水貂等。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90公斤,总产2.25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350公
斤,总产8.5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达到500公斤,比
1978年增长150公斤。2000年,粮食亩产550公斤,总产12.6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
产573.9公斤,总产7.8万公斤。
1990年以来,村党支部发动群众栽植苹果。1993年,将原果树改枝换头,嫁接新
品种,主要品种为红富士。2000年,第一产业总收入152万元,其中经济作物收入16
万元,畜牧养殖业收入30万元,捕捞收入80万元。2002年,第一产业总收入318.6万
元,其中农业收入149.2万元,畜牧业收入34万元,渔业收入134.3万元,其它收入1
.1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本村只有小手工业,以针织为主,收入微薄。改革开放后,发
展了针织加工,从业人员60人。2002年,工业总收入20万元。
第三产业改革开放后,党支部带领群众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发展了商业和运输业
。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6人,收入6万元,税金1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60年,建村小学1所,教师1人,学生8人。2000年,全村适龄儿童入
园入学率达到100%。自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各类大中专院校者4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80公斤左右,只能过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
。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0年,全村人均存款1万元。2002年,全村有
汽车1辆,农用车6辆,摩托车40辆,电话50部,电视机60台,电冰箱50台,电风扇2
0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破烂不堪,凹凸不平,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住房面
积不足8平方米。改革开放以来,村民住房均为瓦房,宽敞明亮,街道平整。2002年
,人均住房面积26平方米。
集体福利1980年,村投资4万元,村民用上电网供电。1992年,村投资5万元,村
民吃上自来水。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39年,荣景嵩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斜角洼村第一名党员。
1958年,荣景嵩任村党支部书记。之后,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荣京清、荣京春、荣
坤峰、荣坤强。2002年,全村有党员12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61年成立行政村,时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改称大队
革命委员会。1980年,复称大队管委会。1984年,改为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
、治安、妇女等组织。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荣吉顺、荣吉忠、荣吉田、荣京嵩
、荣京堂、荣吉安、荣坤强。1999年5月,党支部书记荣坤强当选为首任直选村委会
主任。2002年5月,黄得同任村委主任。

撰稿:荣坤峰审稿:荣坤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