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物传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1&rec=839&run=13

(以卒年先后为序)

赵均用(?一1378) 原名赵君用。祖籍淮北萧县(今属安徽),后隐居本县孙家夼,其五世孙建村赵疃。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红巾军领袖刘福通在颍上举义,各地纷起响应。同年八月,赵均用、彭
大等从芝麻李于淮北起义,一举夺取徐州,迅速发展到万余人,成为元末农民起义军一支主力。翌年,
元将脱脱攻占徐州,芝麻李被俘殉难,赵、彭率余部投奔濠州孙德崖、郭子兴。孙德崖等久闻赵、彭
之名,“乃共推奉之,使居己上”。孙探知郭子兴“厚彭薄赵”,便密告赵均用。赵性情刚烈,闻知
大怒,将郭子兴幽禁于孙德崖府中。郭的部将朱元璋得悉后,将其救出。
至正十三年(1353年),脱脱派部将贾鲁率重兵围困濠州。赵均用、孙德崖等将领指挥全城军民,同心
固守,时达五个月。贾鲁身死,濠州解围。
彭大故后,其子彭早住统帅属部。彭早住、赵均用、郭子兴、孙德崖等率领起义军,相继攻克盱眙、
泗州、淮安等地。至正十七年(1357年),赵均用自立为永义王。赵作战勇敢,屡建军功,元军闻名生
畏。
至正十九年(1359年),因军事失利,淮安沦陷,赵均用赴益都依附红巾军东路北伐军毛贵。后内讧。
四月,赵均用在济南杀死毛贵。七月,毛贵的部将续继祖自辽阳渡海,攻占益都,击溃赵部。赵均用
乘混乱之机,只身逃至今赵疃乡孙家夼匿名隐居,娶妻隋氏,务农终生。
高出(1574-1653) 字孩之,海阳县徽村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考中进士。历任曲周、卢氏两县
知县及户部主事、郎中、江南布政使司参议、山西按察使、按察副使、辽东监军道等职。一生不畏权
贵,廉洁奉公。卢氏县大饥,高出捐俸救灾,并上书请求赈济,救活饥民数万。任按察使期间,获悉
恶豪王一民恃势横行,为害地方。他查明罪状,依法惩治。其子私收富商马华堂10幅唐寅画卷,高出
得知后,当众送子入狱悔罪;自己免薪三个月,以示教子不严之过。
高出常微服出访,体察民情。目睹贫富悬殊,溉然赋诗:“公余信步察民情,朱门筚户景不同,公孙
陶陶居楼阁; 农子茕茕栖窑洞” 。曾试行改革租佃制,以减轻富户对佃民的盘剥,民受其益,敬献
“德泽蓬门”颂匾。豪门贵族惧高出执法森严,唆使致仕名宦晋京告状;权阉以“收买民心,图谋不
轨”之诬词,陷害高出。天启帝降旨,命高出率军镇守辽阳。因军事失利,下狱12载,死于监牢。在
狱中著《镜山庵全集》。
李赞元(1623-1678) 原名李立,清顺治帝赐名赞元,字公弼,号望石。原籍福建泉州府安溪县虎头
村。始祖李明,以军功占籍大嵩卫,家道殷富。至其父李学书时,门庭败落。李赞元少年丧父,无力
从师,由其母教读。一日,李母在旧橱中捡出一叠祖遗的放债券,计有千金。李见欠债人皆为贫户,
遂对母亲说:“借款人无力还债,不如焚券了事。”母从其言。
后,李赞元被致仕通判赵景星收为义徒,发愤读书,造诣颇深。顺治十二年(1655年)考中进士。翌年
四月,任山东道御史。奏言刚直不讳,皇帝称为“真御史”。顺治十四年(1657年)二月,李赞元奉旨
巡按湖南、湖北。当地恶豪奥多纳,恃势作恶,欺善侮良,地方官府不敢惩治。李带一县尉,微服访
察,黄昏时将奥多纳堵于家中,捕获法办。三楚(长沙、武陵、江陵一带)岁饥,李捐资籴谷,赈济饥
民;水灾冲毁农田,又倡捐筑堰,植树护堤。翌年抵襄阳,适逢兵燹之余,一片荒凉,当地居民终日
惶惶不安,惧怕盗寇再来骚扰。李协同巡抚、提督巡察险阻,布防守护;蠲免赋税,鼓励生产,百姓
得以安居乐业。湖北洪门寺凶僧啸聚作恶,地方官府畏其锋芒,姑息养奸。李乔装探寺,被主持僧识
破,遭囚禁。幸遇小沙弥陈化营救,两人秘密逃离。后,李率军扫平僧患。
顺治十六年(1659年),李奉命巡察淮南、淮北盐政,查出虚报盐课征额、官吏勒索盐商、盐商提高盐
价及盐场官吏纵役营私、串商自肥、虚填减数等劣迹,据实上疏,剔除弊端,改革盐政。皇上批谕:
“所奏与盐政有裨,下户部皆议行”。顺治十八年(1661年),李赞元还京,因盐税超收,晋升左副都
御史。都察院原有建言牌13道,百官除平日陈奏外,牌到须尽心建言。后,建言官惧奏疏致祸,遂废
此牌。李接任左副都御史,立复建言牌,启迪同僚建言,自己更忠心上表,兴利除弊。所上诸疏,多
施行有益,故进士陶元淳曰:“赞元公建白诸疏,主于厘奸剔弊,振纲饬纪,大者军国之机宜,次亦
吏治民生之得失。当今天下甫定,宏纲虽举,而节目疏阔,以此补裨”。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李
赞元升为兵部督捕右侍郎(清例满人为左侍郎,汉人为右侍郎)。
李赞元官居要职,门庭显赫,但家规甚严。曾题《四勿诗》:“手勿释诗书,身勿著华服,心勿思邪
事,行勿恃荫势”,为教子格言,故其13子,皆无纨绔之习。代代恪守家训,始有“三世八进士”的
美谈。
康熙十七年(1678年),李赞元在北京病逝,御赐“祭葬如例”。葬于发城村东北,观山之阳。名列国
史馆《名臣列传》。
赵作舟(1630-1706) 字乘如,号浮山,大嵩卫城里人。祖赵廷策、父赵景星,皆为宿儒名师,治教
严谨。赵作舟天资颖慧,记忆过人,读书一览数行,过目不忘;又因生于诗书门第,耳濡目染,少年
时代即崭露头角。十四岁时,中秋佳节,祖父邀友赏月,吟诗助兴。赵作舟应长者之试,当场吟“一
至七字双首连环诗”,众宾称绝。县试,名列榜首;乡试,得中解元。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任东
平府学正,上官重其才学,荐于朝廷。金殿策对,赐同进士出身。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任户部江
南司员外郎时,朝廷破格委赵作舟主考贵州。他杜绝私情,择优录取,使贵州勤学之风蔚兴。下科乡
试,录取人数增加一倍,众举人为赵献“春风泽黔”颂辞。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升任刑部广东司
郎中,理案清明,昭雪冤狱,民送“龙图再世”匾额,以颂其德。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继升任辰
沅分巡靖道、湖广按察使司佥事,听断如流,案无积文。严饬属吏,不轻用刑;而对首恶要犯,则严
惩不贷。武昌巨商王天爵与湖广总督有旧,恃势作恶,怨声载道,越衙告状者甚众。赵拒王千金重贿,
依法治罪。后遭谗陷,萧条归里,键户治学。曾赋诗言志:“‘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利禄蚀
高洁,教育铸国魂”。一生著述甚多,所撰《浮山诗文集》、《文喜堂诗文集》、《鲁湘春秋》,均
经翰林院批准,在山东、湖南付梓问世。《山左诗抄》选其诗词22首,《海阳县志》载其文章8篇,
诗歌32首。
赵虽生于士族之家,但同情民众疾苦。曾在京都赋诗:“凤城(京都旧称)千万户,车马若游龙,漫自
矜多足,谁人怜老农!”77岁忧愤辞世。著名诗人赵执信(益都人,进士)为其作墓志铭:“渊然其文,
蔼矣其形。既洽于黔,亦孚于荆。将谓遇兮晚华骤零,谓不遇兮要服知名。洁彼于此,何毁何成。呜
呼休哉!”
胡文伯(1696-1778) 字偶韩,号友仁,海阳城里人。由副贡授济南府学训导,在任六载,士林翕服。
清雍正四年(1726年),特旨引见,授河南禹州知州。嗣后,五任同知,两任知府,一任江南苏松粮道,
三任司使。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擢升安徽省巡抚,清正廉明,民称“胡青天”。死后名列国史
馆《名臣列传》。
高启旺(1848-1910) 海阳县徽村人。出身贫寒。20岁时,出继堂叔高孟起。继父住宅四周,皆为“东
大门”乡绅所有。乡绅百般刁难,企图挤走高启旺父子,独占一方。高启旺不服,联络20余名青壮年,
怒至“东大门”讲理,斗争获胜。高启旺极富孝心,先后服侍四位尊长过世,并精心照顾孤寡四婶欢
度晚年。四婶病危时,给高启旺良田15亩;高寸土不收,慨然让给五个缺地的叔伯弟兄。
高不畏权势,处事公正,深孚众望,被村民推为会首。时村中请客送礼者甚多,高一概拒绝。邻里发
生纠纷,能直述是非,秉公排解,双方心服,故村中流传“事大事小,五爷启旺一到就了”的美谈。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四月初,徽村请来出色的京戏班,被官府知晓,派衙役到徽村“捉官戏”(无
偿为县衙演唱)。高理直气壮,严词拒绝:“徽村有我高启旺当会首,官府休想捉官戏。”衙役素知
五爷的脾气,只得回衙复命,官府也无可奈何。翌年四月二十八日,徽村北庙演戏,公众议定:“家
家看戏,户户出钱,贫者减免”。众皆乐从,惟有勤业堂仗势拒不出钱。高带领全班演员,手执枪刀
剑戟,直奔勤业堂问罪。户主赵广代胆怯,当众认错,立即付钱。清宣统二年(1910年),劣绅赵世德
强将富户捐平摊在穷人身上。高启旺率众反对,赵摄于群威,只得取消平摊之法。
同年,棉花山宋煊文因反抗苛捐杂税,被知县方奎逮捕下狱;其子宋埙吉为父鸣冤,亦遭禁锢。高启
旺挺身而出,联络王令等人,决定武装攻城,营救宋氏父子,抗交捐税。三月底,高启旺、王令等在
徽村计议攻城,并焚香盟誓。四月中旬,以高、王为首,暗约张明举等数十人,在神山庵集会,商定
攻城日期、步骤。会后,接到乳山乡桃花社南泓村会首宋维屏密札,约高启旺联络嵩山、行村、林寺
三乡群众,与乳山乡的农民、渔民统一行动,共破县城。高启旺发出转牌(联络工具),集结万人,于
四月二十九日围攻县城。高启旺年逾花甲,精神矍铄,挥刀率众攻破县城,吓跑知县方奎,捣毁县署
大堂,救出宋氏父子,并约绅士王尔铸等寻获方奎,当面提出九项要求。方奎被迫应允。
五月初二日,高启旺等又率众万余,展开为时半月的闹乡社耆斗争,将城里、东村等20余村土豪劣绅
的不义之财,分给当地贫民。
轰轰烈烈的农民斗争,使方奎被参革职。新任知县许廷瑞上任后,肆行血腥镇压。当此恐怖时刻,高
启旺曾去棉花山与宋煊文议事,宋劝其外出暂避。高启旺谢绝返里,于六月十二日与王令等撞钟聚众,
继续反抗官府。后被勤业堂眼线探知其密宿之处,不幸被捕,受尽酷刑,威武不屈。九月初六日,在
城里北门外断魂碑前,慷慨就义,遗体葬于徽村碧桃岭下。
王以成(1877-1912) 字箫九,海阳县盘石店人。21岁以优异成绩考入登州文会馆。曾书藏头联抒志:
“以卧薪尝胆乐乐壮志,成驱虏兴华伟伟宏业。”;“箫声夜半惊残云,九州梦中醒睡人”。后入青
岛工部局学习绘图。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东渡日本,就读于工手学校,专习土木工程。其间,
结识了日照人丁维汾(丁鼎丞),因均志于反清、救国,遂成莫逆之交。时,孙中山于日本东京成立中
国同盟会,广集革命人才。王经丁维汾介绍,加入同盟会。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王以成毕业于工手学校,成绩优良,尤精桥梁学。归国后,任津浦铁路工程
师。 次年, 因法国人吞没公款,清政府明知不究,王愤然辞职。回归故里后,著《论铁路工程》、
《论铁路测量》二卷。清宣统二年(1910年),王赴北京,任《国风日报》编辑,抨击时政,鼓吹捣君
权、驱列强、复兴中华的政治主张,遭清廷忌恨,将报馆查封。王深感非武力不足以推翻清王朝,遂
决心投笔从戎。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党人发动了武昌起义,各省相继响应。王以成奔走于天津、济
南、青岛、安丘、乐陵、寿光、广饶、临淄等地,联络王长庆(王永福)、邓天乙(邓振德)等数十人,
组建民军,欲先光复胶东诸县;并密用各种铁罐制作炸弹200余枚,为攻城武器。后因即墨、高密等
地起义受阻,遂决定进攻诸城。
民国元年(1912年)2月1日(辛亥年腊月十四日),民军司令王长庆、王以成、邓天乙等率军数百人,由安
丘挺进诸城。他们臂裹白布,使用土枪古炮,英勇奋战,一举攻占城北五里堡,威逼县城。清兵撤退,
知县吴勋逃匿天主教堂,民军入城,开仓济贫。
王以成与法国教士谷司德交往甚密。讵料谷司德阴蓄祸心,暗地与吴勋策划,密令城外清兵将枪弹藏
于高梁秸中,以卖柴为名,运至城内;同时,吴勋电请沂州巡防营出兵,反攻诸城。2月10日,清兵
入境,里外夹击。王以成等用炸弹应敌,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2月14日,吴勋获悉王以成等人藏于
传义教堂,派兵围剿。王以成临难不畏,凛然疾呼:“速倒尔戈,共图富强。不然,余固不惜死也,
天下党人,滔滔皆是,均能继续革命,独不能杀汝辈乎!”语未毕,即被清兵抓住,壮烈殉难。
宋煊文(1853-1915) 字华章,祖籍海阳县乳山乡桃花社杜家岛棉花山(今归乳山县)。9岁入学,18岁因
父母相继去世,中途辍学。劳碌之余,犹发愤读书,后考中监生。
宋煊文通晓法典,能言善辩,常替人写状鸣冤,排难解忧,颇受乡里敬重。兴办新学初期,凡入学堂
读书者,皆被遗老讥为“洋秀才”、“忤逆孔孟”。宋煊文不避社会舆论,毅然供给长子宋坤吉、次
子宋埙吉,分别毕业于黄县师范、山东省师范学校;三子宋增吉、四子宋升吉,均在府立师范肄业;
三个女儿亦就读女子学堂。63岁时,曾徒步百里,送长孙宋钦元到海阳城里高等小学堂读书,深受校
长和教员敬重。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支持次子宋埙吉筹集资金,购置设备,创办“乳左公司”,为海阳最早的
私营工厂,始开本县实业救国之风。
宋煊文倡行新学、新政,“人皆以为狂”,数年后,形势发展正应所言。数十里内,办一新学,行一
新政,莫不请其出谋划策。时有定论:“海阳风气稍开,得力于此人者不少。”
清政府丧权辱国,宋煊文愤慨不已,曾题辞抒怀:“炎黄子孙力拔嵩岳,岂容异邦舞爪猖獗!中华同
胞心连肉结,怎忍父兄呻吟水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呼同胞,速醒觉,振铁臂,
驱洋魔,展鸿图,重整旧山河!”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春,宋煊文目睹官府私加浮捐,鱼肉百姓,愤赴县署与知县吴延祚说理斗争。
吴理屈辞穷,被迫革除“户房”(县财政机关)违法征收的制钱、钱串、户口、布袋、轿杠等杂费,并
批准缴纳钱粮时,制钱、铜元任便完纳。民受其益。
方奎接任知县后,实施所谓“新政”,百姓叫苦不迭。宋煊文到县衙对方奎陈述弊端。方置若罔闻,
激怒宋煊文,胪列改革“新政”意见数条:筹款宜榜示以释众疑;巡警宜扩展以靖地方;学堂宜推广
以开风气;征粮宜表明以安民心。其余曰禁烟赌、曰行实业……。遣次子宋埙吉带陈条晋省呈禀巡抚,
即被批准,饬令知县“如禀照办”。方奎既未遵行,且更加横征浮捐。宣统元年(1909年)秋季,强令
乡民将铜元制钱按三七搭配完纳钱粮;无制钱者,每两丁银加征京钱600文。翌年春季,犹按六折计
算,不纳制钱,再加征360文,引起百姓反对。宋煊文激于义愤,鼓动乡民联名上书10次,请求裁免
浮捐。 方奎不理。 反而变本加厉,众怒鼎沸。宋煊文再去县衙,慷慨陈词,为民请愿。方奎怒道:
“不要顶戴,也要收捐!”宋煊文针锋相对:“不要性命,也要抗捐!”说罢拂袖下堂。
农历三月二十四日,方奎派巡官丁占科到丰元居旅店,缴销宋煊文监生证凭,旋即捕宋入狱,判刑10
年;宋埙吉为父鸣冤,亦遭禁锢。四月二十九日,高启旺等率众攻破县城,救出宋氏父子。五月初一
日,宋煊文、高启旺等迫使方奎接受九项要求,抗捐斗争暂获胜利。
宋煊文偕子归里,其妻悲凄。他风趣地劝解:“埙子从小体弱多病,你怕他不好养,这会戴上皇帝御
喝的‘项锁’、‘手镯’(指锁铐),可以长命百岁了。”老妻破涕为笑。
后,方奎被革职,许延瑞继任,对抗捐群众进行血腥镇压。宋煊文率子出走东北避祸。翌年返乡,仍
四处奔波,致力于公益事业。民国4年(1915年)病故。
赵丹犀(1881-1916) 字秋芳,笔名爽兮。海阳县城里人,家道殷富,世代书香。其父赵海峰任职吏
部,与翁同和交情甚笃,共鸣“御外侮,修内政,匡扶社稷”的宏愿。因遭谗陷,罢官还乡,闭门执
教。赵丹犀幼年从父读书,稍长,拜师习武。因除暴扶弱,获“青春豪侠”之誉。
赵丹犀看到大好山河被列强瓜分,国家民族岌岌可危,而贪官污吏只图升官发财,对祖国的兴亡无动
于衷,甚至卖国求荣,愤然题诗县署照壁:“国破家碎江河泪,朱紫币帛化烬灰。内政修明外患绥,
布衣淡炊亦安慰”。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赵丹犀怀着忧国忧民的心情,东渡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此间,受到
进步思潮的影响,决心投身革命,挽救祖国危亡。经福建省侯官县人林文(广尘、时塽,黄花岗七十
二烈士之一)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归国后,在上海主编《华魂晚报》,“借报传呼声,挥文壮国
魂,重整华夏,富民强国。”目睹列强侵华日凶,国势垂危,赵慷慨疾呼:“当学班定远,岂能于墨
汁中求生存!”遂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投笔从戎,参加武昌起义,从孙中山致力于国民革命。赵丹犀
身材魁梧,武功超众,侠心义胆,待人至诚,大家称他“山东好汉”;孙中山嘉其抱负、作为,题词
赞谓:“风华正茂,有胆有识”。民国2年(1913年),赵丹犀匆匆返里,祭祖之时,在《赵氏族谱》上
写道:“武昌凯歌奏,辛亥风雷吼。兴师灭清妖,中华振五洲”。时,赵丧妻多年,好友王茹劝其续
弦,他毅然辞谢:“匈奴不灭家何在。当此祖国多难之秋,堂堂华夏摇摇欲坠,芸芸哀鸿熬熬待哺。
弟乃炎黄子孙,指挥后裔,应效祖逖中流击楫,收复失地,解民倒悬,岂能追求个人享乐!”同时,
将自己所分家产:金樽一对,玉佩两枚,白银2000两,卖田80亩(共分120亩)的款项,悉数资助革命。
孙中山欣书横幅:“毁家纾难,忠义可风”,予以褒扬。
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职位,赵丹犀义愤填膺,曾蓄刺袁之心,惜无隙可乘。民
同4年(1915年),袁世凯宣布次年为洪宪元年,准备称帝复古。赵丹犀等肩负孙中山的使命,奔赴云南,
投效护国军蔡锷麾下,合力讨袁。赵丹犀允文允武,建功卓著,蔡欲晋其职,赵拱手回答:“我愿马
革裹尸,不求衣锦还乡”。
民国5年(1916年),蔡师同袁军交锋于四川泸州。赵丹犀冒着枪林弹雨,浴血奋战,垂胜关头,壮烈牺
牲。战后,蔡锷题联哀悼:
悲夫!悲夫!帷幄失智囊,军中陨将星!
壮哉!壮哉!碧血贯长虹,丹心照汗青!
张瑞亭(1890-1928) 名九祥,海阳县南庄人。其兄开设鸿泰商号,所获利润多供张瑞亭读书、交游
之用;并常以“振家声,兴中华”的勉语激其上进。“戊戍变法”后,维新风气渐及农村。张一心向
往新学,便赴北京,就读于朝阳大学。毕业后,参加同盟会,竭诚拥护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行“联
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返回海阳后,目睹豪绅薛丕沾网罗城里土豪劣绅诋毁三民主义,极
为愤慨。于是联络东乡的开明知识分子起而反对,并提出“有土皆豪,无绅不劣”的口号。民国14年
(1925年),张瑞亭任烟台官产处处长。翌年8月,去东村与结拜弟兄李景尚叙旧,当场奋笔书一条幅:
“睡狮猛醒,雄立东方,振兴中华,横扫列强”;对联一副:“青天白日光宇宙,彤云绚霞耀环球”。
民国16年(1927年),任山东省参议会议员,到军队、机关、学校、工厂、农村发表演说,宣传国共合
作,反对蒋介石叛变革命。同年秋,赴上海与王乐平、范予遂等国民党进步人士,致力于国民革命。
民国17年(1928年),军阀刘珍年驻兵烟台,称霸胶东,妄图实现其“争与国,抓军权,夺政权”的野
心。张瑞亭不顾个人安危,肩负山东省稽查员的重任,赴烟台视察市政,敦促刘珍年改革政治。所提
建议,刘“伪诺之而搁置不行”。张瑞亭便将其劣迹公布于世,遭刘忌恨。10月9日,张在寓所将吃
午饭,刘珍年的交际处处长边章武和一副官率武夫多人,冲入寓所,立逼张去师司令部。他临危不惧,
从容登车。当夜,刘珍年用麻绳将张勒死,尸体掩埋西沙旺,时年39岁。
张贤和(1911-1935) 曾用名徐前进,海阳县庙河前村人。有良田45亩,父母勤俭治家,生活较为宽裕。
民国18年(1929年),张在香山高级小学读书时,发愤苦学,每次考试均为优等。民国20年(1931年),考
入莱阳乡师, 如饥似渴地阅读高尔基、 鲁迅的著作和陶行知的《读书生活》,邹韬奋的《永生》、
《大众生活》等书刊,增加了新知识。常在校刊上发表进步文章,其《翻阅历史,探索革命》论文,
教务主任王衷一(王哲)读后赞谓:“才识并茂”。
“九·一八”事变后,张贤和积极参加募捐、宣传和抵制日货活动;常在时政讨论会上,慷慨陈辞,
激扬国事。曾题《还我河山》(《满庭芳》),痛斥日军侵华罪行及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长白山口,
巍巍连绵,林海伴雪原。黑水滚滚,似巨龙蜿蜒,镇疆威力森严。恨日寇,侵犯边关;'石将军',奴
颜卑膝,拱手迎'契丹'。塞外,云凄凄,惨雾漫漫,民陷倒悬。四亿同胞怒,怒发冲冠。速结成戚家
军,驱倭虏还我河山。抖精神!富民强国,华夏谁敢犯!”
民国21年(1932年)农历八月,张贤和经王之凤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欣然题联:“锤镶开辟新世界,
马列创建红乾坤”。
时值战乱,莱阳乡师被迫停课。张贤和辍学回家,担任村支部书记。不久,担任会文乡总支书记。此
间,张贤和先后发展张永尊、张西禄等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常秘密集会,研究对敌斗争策略,进行地
下活动, 给封建势力以沉重打击。乡长李作才与恶霸张庆山、张希田等人,勾结第六区区长车子奇
(海阳“六路诸侯”之一),带领民团屡剿庙河前村,张永尊、张西禄、张西恩、张福田等10人被捕,
张贤和亦被严令通缉。为避锋芒,张出走东北,相机进行抗日救国活动。返里后,党组织派王志甫与
张贤和取得联系,将他安排在牟平活雁夼,以扛活为名,秘密开展党的工作。民国23年(1934年)春,
由崖子山下村中共党员宋吉臣介绍转于地口村,化名徐前进,以放牛为掩护,继续从事地下活动。张
不畏风险,秘密到烟台第八中学,发展桦楠(地口村人)等爱国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10月,张贤和任中共牟平县委书记。为发展革命武装,张贤和义无反顾,毁家纾难,动员父亲两
次卖掉良田30亩,所得款项悉数用于购买枪支、弹药。
张生活朴素,自奉甚俭,严葆廉洁作风。1935年2月,按供给标准,多用四两花生油,立即请会计在
津贴费中作价扣除。
民国24年(1935年) “一一·四”暴动,张贤和任西路牟平暴动队伍负责人。农历十一月初三(阳历11月
28日),带领暴动群众经湘沟、上下万口、土心头、泽上、牛庄等村,进军午极镇柳树村,成立起牟
平大队。首先捣毁驻于房家村的乡公所,生擒乡长房永田,其它乡公所人员闻风而逃。初四,在午极
村分了隆裕油坊的浮财;继而火烧通海区公所,反动区长和民团中队队长不战而逃。初五,到达白石
村,将怡昌号的不义之财分给贫民,并夺取地主武装的大枪16支,土枪、大刀、长矛一宗,充实了革
命武装。初六,在黄阳山后的松椒村与海阳大队会师,树起绣着镰刀、斧头的暴动大旗。是日,张贤
和带领一部分人到崖夼、曲里、费格庄进行宣传,扩大暴动影响。返回松椒,席未暇暖,国民党八十
一师旅长运其昌率部包围了松椒村。张贤和等临危不惧,一面英勇还击,一面组织突围。激战中,张
英姿勃勃,振臂高呼:“怕死是孬种,拚搏是好汉,杀出重围就是胜利”。子弹打光了,挥动大刀继
续战斗;左臂挂彩,仍奋战不休。后中数弹,英勇牺牲。
王之凤(1911-1936) 海阳县石马疃头人,出生于中农家庭。7岁上学,读书勤奋。放学后,常边放牛
边看书,乡绅夸其“挂角勤学”。13岁赴济南,在高级小学读书,看过《三民主义》、《建国方略》、
《建国大纲》等书籍,开阔了眼界,言论初涉时政,抒发救国志向。
民国17年(1928年)秋,在海阳县城三民主义训练班学习三个月。回乡后,组织农民夜校,宣传三民主
义,提倡剪发、放足,反对封建迷信。以此为基础,发展农民协会会员,同土豪劣绅进行斗争。翌年,
经于洲、于寿堂介绍,在岠嵎院(今归乳山县)加入中国国民党。后见蒋介石叛变革命,毅然脱离国民
党。
民国20年(1931年),王之凤考入莱阳乡师。适值教师张冠吾在校大肆宣扬巴枯宁、蒲鲁东的无政府主
义,诋毁马克思列宁主义,攻击俄国十月革命。王之凤积极参加教务主任王衷一(王哲)发动的反对无
政府主义斗争,驱张出校。当时,国民党严格规定:“凡闻蒋委员长之名,即刻肃然立正”。王之凤
暗中鼓动同学拒行此礼。一次,童子军教员高喊:“蒋公中正!”同学们置之不理,教员恼火,申斥
学生不敬“领袖”,王之凤则厉声谴责蒋介石丧权辱国的罪行。国文教师何其芳借古讽今的诗文,深
为王之凤所爱慕。曾以后晋石敬瑭迎契丹的丑史为题,吟诗一首,抨击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草寇
'将军'乃姓石, 三省顿化燕云地, 拱手笑迎契丹父,奴才甘作儿皇帝”。何其芳看罢,高兴地说:
“芳染桃李”。
王之凤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抗日救国活动,在集市、乡间发表演讲,张贴标语和募捐,支援东北抗日
义勇军;在校外教唱《大路歌》、《流亡三部曲》等爱国歌曲,激发青少年的抗日救国热忱。他趁康
乐活动、节假日,与农村男女青年排练《放下你的鞭子》、《还我河山》等话剧,演出效果颇佳。
民国21年(1932年),王之凤在莱阳乡师经张静源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暑假,王之凤联络于寿
康等人,以反动校长王醒三贪污学款为理由,将王赶出,遗缺由倾向革命的王谦三继任。接着,张静
源被聘到香山小学任国文教员。自此,香山小学成为海阳的革命摇篮。
其时,军阀韩复榘与刘珍年兵戎相接,战火燃及莱阳乡师,该校被迫停课。王之凤辍学回乡,在夏泽
村育英小学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其间,与孙铭瑞、孙世堂等共产党员,发动夏泽村雇农罢工示威,最
后获胜。民国22年(1933年)夏,王之凤受中共莱阳中心县委派遣,到招远县开辟党的工作,介绍少年
同志社的成员李厚生、臧商彝、王德庵、董瑞生加入中国共产党。随之在道头第五小学,成立了招远
县第一个党支部,为招莱边区的革命工作开辟了新的局面。是年10月,中共胶东特委书记张静源被叛
徒暗害后,莱阳中心县委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文登、荣成、海阳、莱阳、招远、栖霞、牟平等七
县党组织的代表,在文登乡师召开紧急联席会议,王之凤作为海莱代表出席了会议。会后,王之凤遵
照会议精神,不遗余力地恢复发展党的组织。民国24年(1935年),王之凤担任中共胶东特委委员。同
年10月,胶东特委在烟台姜振芳果园秘密召开会议,研究武装暴动问题。王之凤侃侃陈词:“目前敌
我力量相差悬殊,政治、军事条件都不成熟,不宜搞大型武装暴动;应该发动党员,依靠群众,进行
小规模的武装斗争,集小胜为大胜;若搞大暴动就是大暴露,敌人要大屠杀,我党要遭大破坏。……
不知己知彼,冒险进军,是兵家之忌,也是失败之母”。正确的见解没被采纳。他服从组织,保留意
见。“一一·四”暴动失败后,王之凤不畏艰险,在白色恐怖下,奔波于海阳西乡,会同李桂岩等共
产党员,为恢复党的组织,发展地下武装,继续进行斗争。山东民团第五路指挥张襄武勒令悬赏通缉:
“活抓匪首王之凤者,赏大洋50元,知情不报者,以通匪论罪。”海阳县政府多次派警察到石马疃头
搜查。后因保长马士杰告密,王之凤在荷叶山后村被捕。六区区长车子奇(海阳县“六路诸侯”之一)
如获至宝,亲自解往海阳城里“清乡司令部”,邀功请赏。途中,车子奇在马上趾高气扬地说:“王
之凤!昨日匪中王,今朝马下囚”。王之凤毫不示弱,针锋相对:“车子奇!今天马上王,他日狱中囚”!
行至臧家河,车子奇故意侮辱王之凤,命其背渡,王横眉怒对:“我背人可以,不能背狗!”车强令
背渡,负之河心,狠狠将车摔于水中。
在法庭上,王之凤慷慨陈词,宣传共产党革命救国有功,痛斥国民党镇压革命的罪行。县长骆茗庵用
尽酷刑,逼问革命秘密,王始终守口如瓶。
狱吏王繁英之祖父,是辛亥革命烈士,父亲因抗苛捐遇难。他对王之凤极为钦佩,其明志文稿写道:
“余虽为狱吏而良心未泯,凡忠孝节义之囚,必难中解难;遇奸盗邪淫之犯,定严上加严……”。两
人互明心迹后,王之凤通过王繁英的关系,开展狱中斗争,对清乡中被捕人士进行不泄密、不自首的
气节教育。张襄武逼王之凤写“悔过自首书”,他撰就《告同胞书》,号召人民奋起抗日。后得知即
将就刑,饮了王繁英的诀别酒,咬破手指写下血诗:“笑对虎狼刑,囹圄播火种,刀头一滴血,乾坤
能染红”。
在刑场上,王之凤大义凛然,立而不跪。刽子手按倒数次,均毅然挺起。监斩官怕延迟时间,发生意
外,只得破除斩规,昂立行刑。
鞠国香(1866-1937) 字春池,海阳城里入。出身于小康之家。他颖慧好学,中秀才、补廪生,选人
县学深造。“戊戍变法”失败后,鞠国香等生员组织起琼林读书会,继续传播维新思想。清光绪二十
九年(1903年),鞠国香考中举人,在“鹿鸣宴”上,纵论御外侮修内政,远见卓识,众人折服。
鞠国香见清政府腐败,矢志不仕,致力于教育事业。曾办润圃义塾,亲自执教,免费吸收贫民子弟入
学。时人戏称:举人甘当“小孩王”。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废科举兴学堂,鞠国香与进士高汝珣
协助知县陈礼森, 在城里创建本县第一所高等小学堂, 鞠任校长。正在兴办新学之际,袁世凯颁发
《天坛宪法》,反对新学,提倡复古,致使高等小学堂夭折。鞠国香义愤填膺,联络城乡知识分子、
青年学生、开明士绅起而抗议,使高等小学堂得以复兴。之后,夏村、郭城、香山等高等小学堂相继
建立。
“五·四”运动后,鞠国香在城里高等小学堂定期举办新文化讲座,吸收城乡知识分子、高年级学生
听讲;并自费购买高尔基、鲁迅等人著作和《新青年》等刊物,供青年阅读。他还严格规定写读书笔
记,亲自审阅,择其优者石印传发,激励青年学习新文化的热忱。民国12年(1923年),曹锟贿选总统,
其亲信崔钟瑛任海阳县知事,知鞠国香素孚众望,特设盛宴请鞠为其张罗选票。鞠国香掷杯回家,挥
笔写成打油诗:“天天挑大粪,手纸攒一捆,曹府派人买,一张五千金,买它干什么?投票选曹锟”,
教儿童沿街歌唱。民国21年(1932年),鞠国香的同学王澄溪任伪“满洲国”某县县长,聘其任秘书。
鞠怒,与之绝交。
民国23年(1934年),鞠国香任海阳县志馆总纂,与刘勃等续修《海阳县志》,历时三年,广征博采,
严格考证,字斟句酌,纂修成志。时因战乱,未及付梓。后,毁于土改复查运动。
翌年,国民党八十一师师长展书堂率部来海阳“清乡”,荼毒生灵。鞠国香吟诗抨击:“虫蜮巧布盘
丝阵,独坐天罗妄称神。多少生灵死尔手,犹夸满腹尽经纶。”
同年,以鞠国香为首,倡捐举办翰墨展览会(本县首次文艺展览会),展出诗文、国画、油画、水彩画
等,分五等发奖。越一年又举行一次,对促进本县的文艺创作颇有裨益。
鞠国香一生致力于文教事业,被誉为“文苑之铎”。72岁病故,遗著有《润圃诗集》、《晚香文稿》、
《起居随笔》、《教育集锦》等,历经世变,损毁无存。
姜仞九(1904-1938) 原名姜厚举,海阳县姜家秋口人。他10岁上学,迫于生计,16岁辍学就商。后因
其理财有方,被发城谦和祥钱庄聘为经理。时值军阀张宗昌溃军成匪,四出劫掠,海阳亦遭涂炭。姜
仞九遂弃商从戎,与第五区商会会长王华亭募款购枪,组建便衣队,维持地方治安。
“七七事变”后,姜仞九会同五区区长王仪亭、爱国绅士王六阶等发动民众,购枪扩军,守土抗战。
民国27年(1938年),海阳县保安大队与警察局组成海阳军警前敌指挥部,公推姜仞九为总指挥。
同年11月22日,姜仞九率部到达威海第四区,驻扎小黄、道头,与日本侵略军交锋于豹虎山,毙伤敌
人20余名。28日,青岛、烟台来援之敌齐集于威海。姜仞九获悉后,立即率兵迎敌。他亲率三大队占
领七夼南山,迎击来犯之敌。后得悉日军之主力改攻向阳山黑石硼制高点,姜仞九当机立断,迂回至
向阳山,夹击敌人。是夜,日军腹背受敌,死伤甚重。次日,敌军在飞机、大炮配合下发起猛攻,战
斗异常激烈。姜仞九身先士卒,振臂高呼:“冲啊!杀呀!坚决不当孬种!要给海阳争光!”血战至上午
11时,在率领特务排夺敌机枪中,头部中弹,为国捐躯。
次年, 第七督察专员公署呈请上宪批准, 追赠姜仞九为少将;县政府在发城西廓建烈士祠,悬额:
“壮烈可风”。并将向阳山抗日烈士牌位供奉于城里忠孝祠,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挽词为“碧血丹心”。
1985年3月7日,山东省民政厅批准姜仞九为革命烈士。
孙铭瑞(1890-1938) 海阳县夏泽村人。民国8年(1919年),孙铭瑞以优异成绩考入高等小学,正课分数
名列前茅,博览群书,手不释卷。他对墨子、韩非子、孙子、孟德斯鸠、林肯、康有为、孙中山、高
尔基、鲁迅等古今中外名人的著作,兴趣浓厚,心会意领。民国10年(1921年)冬夜,孙铭瑞在灯下边
抄边学《孙子兵法》,拒寒忘倦,埋头苦学,竟不知东方既白。他面迎晓风,舒怀高吟:“足踏冰地
体生温,口呵暖气砚解冰。今宵茅庐学孙子,他年沙疆出奇兵”。
孙铭瑞为雪“东亚病夫”之辱,民国12年(1923年)托舅父介绍,到马石店枕山轩纩丝坊当工人,趁机
拜八卦泰斗宫保田(青山村人)为师,苦学武功。
民国17年(1928年)4月,经于典君(于贯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受党组织派遣,以第六区(行
村)抚宁乡乡长的身份为掩护,秘密进行革命活动。民国21年(1932年)冬,孙铭瑞施展飞腾武功,夜入
青山村土豪宫伯鸾家中,夺得手枪两支,子弹200发,交给中共海莱特支。
民国22年(1933年)冬,国民党鲁东行署指令海阳县政府将孙铭瑞逮捕入狱。孙被酷刑折磨得血肉模糊,
遍体鳞伤,但未泄一字之密。县长高蓝田派孙铭瑞的好友王梅以教育局长的职务,诱其悔过告密,孙
铭瑞横眉冷对:“莲出於泥而不染,堂堂丈夫,岂能与败类同流合污!”说罢,投铁索击破王梅之首。
高蓝田、威逼孙铭瑞写“自首书”,他咬破手指,在狱壁上写下矢志血诗:“肤绽肉飞胸无愁,国弱
民贫心常忧。缧绁难锁凌云志,血洒山河展锦绣”。次年秋,解往济南第一监狱,后入济南反省院。
院方软硬兼施,逼其自首。孙铭瑞忠贞不渝,并以反省院米里掺沙、克扣囚粮为据,揭露国民党政府
的罪行,深得难友同情,激起对国民党政府的仇恨。孙铭瑞发动难友进行绝食斗争,终获胜利。
民国26年(1937年)8月初,新入狱的进步青年赵毅,在监中宣扬佟麟阁、赵登禹在南苑英勇杀敌、为国
捐躯的悲壮事迹,孙铭瑞肃然起敬,挥泪赋诗:“将军壮志贯长虹,戎马纵横驰征程,军旗猎猎风雷
吼,战马萧萧倭魂惊。碧血滔滔染南苑,英名浩浩垂汗青。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济水一奠公”。
是年孙铭瑞获释,返乡后继续恢复发展党的组织。中共海阳特支重建,孙铭瑞任军事委员,为组建人
民武装做出了贡献。民国27年(1938年)3月16日,孙铭瑞等带领40余人,去东村联庄会夺枪。返回途中,
遭小纪联庄会截击。孙铭瑞临危不惊,舍死忘生,掩护同志们突围。子弹打光,他施展八卦掌真功、
绝招,与敌搏斗。腿中数弹,被敌俘虏,铮铮不屈,慷慨就义。
孙纯林(1906-1941) 原名孙纯令,字仕政,海阳县西小滩村人。民国17年(1928年),孙在烟台刘珍年
办的军官学校学习时,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受党组织派遣,到海阳县司马区民团做地下工作。此间,
结识郑天久、于洲,合力组织农民协会,筹建革命武装。后被国民党当局发觉,脱离民团。
民国20年(1931年),孙纯林联络40余名爱国青年,组成“满江红”宣传队,反对蒋介石对日本侵略军
采取不抵抗主义、拱手出卖东北三省;发动民众“驱倭寇,夺失地,振兴中华”。他撰写一首雅俗共
赏的诗歌。印成传单,散发至境内县城村镇,鼓舞了人民的抗日斗志。是年,孙纯林打入莱阳鲍村民
团,秘密进行革命工作,屡建殊功。
民国22年(1933年)秋,因叛徒告密,遭国民党县政府通缉,被迫出走。民国25年(1936年),考入阎锡山
的军事学校,秘密从事革命活动。次年春,辗转到延安学习。一年后,重返胶东,任南海独立团团长。
偶遇素怀抗日壮志的同学李潘麟 (陂子头村人) ,二人肝胆相照,倾吐胸怀,孙纯林即兴挥毫题诗:
“《满江红》一曲浩歌,飞回声响撼五岳。合众志威驱倭虏,还炎黄钟秀山河!”李珍重保存,后选
入国语讲义,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国29年(1940年),孙纯林调任八路军五支队团长,身先士
卒,率部奋战,先后攻克邱堡、北寺口等日伪据点。是年冬,调往北海军分区任总指挥,在主力部队
调赴东海区的情况下,他发动群众,扩建武装,为时一个月,组建起独立团;同时整顿了北海专区五
个县大队。
1941年回乡时,得悉其三舅吕士珍勾结镇海乡乡长吕国忠等人,残杀爱国志士,破坏革命工作。他大
义灭亲,毅然除掉吕士珍。同年夏,任南海军分区司令员,努力开辟新区工作,不断扩展革命根据地。
曾率部配合主力部队,攻克发城。秋,转战于大泽山区,由平度挺进莱西县,与敌激战于榛子沟,英
勇牺牲。
王彩春(1922-1945) 海阳县大庄村(后改名彩春泊)人,贫农出身。模范共产党员,胶东军区特等劳动
模范。民国29年(1940年),参加农民抗日救国会,秘密进行革命活动。次年春,被国民党保安第二十
六旅逮捕入狱,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后被保释回家。
1942年6月参加八路军。同年,在榆山开荒种地、生产自救中,吃苦耐劳,埋头苦干,上山一挑粪,
下山一担柴,并带动战友奋力刨地。累病后,连长逼其休息,仍偷偷地在偏僻处开荒种菜,改善同志
们的生活。常常利用休息时间,帮助炊事员担水、劈柴;战友生病时,便抽空上山拾柴给病号烧炕;
在严寒的冬夜,半宿起身劈柴生火,让战友们温暖入睡。由于成绩突出,被评为营的劳动模范。在大
练兵运动中,以身作则,苦练刺杀本领,连刺1300枪,面不改色,成为全营的模范班长。
1944年参加莱阳羊郡战斗。敌人据点的壕沟1丈深,2丈宽,沟内水深齐胸。王彩春毅然跳下壕沟,肩
扛木桥,让战友踏桥前进,胜利完成任务。招远祁格庄战斗,敌人炮火异常猛烈,他决然托起桥架,
铺上木板,及时完成架桥任务。在前后十几次战斗中,胜利完成13次架桥任务,荣获全营“架桥英雄”
称号。
史家疃战斗,全排被敌包围。王彩春临险不惊,沉着射击,将敌营长击毙,全排杀出重围。1945年2
月讨伐赵保原战役中,王彩春所在连队突入敌人阵地,后遭敌人疯狂反扑。他们坚守阵地,浴血奋战,
打退敌人数次进攻。激战中,王彩春不幸牺牲。胶东区行政主任公署决定,将他的故乡大庄改名彩春
泊;胶东军区司令部追认王彩春为特等劳动模范。
1946年,烈士遗骨迁葬于英灵山烈士陵园,与战斗英雄任常伦、爆破英雄王克山合冢为“三英墓”。
姜自君(1921-1945) 海阳县行村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学习积极,作战勇敢,屡获表扬。同年,在
左村战斗中,赵保原部一碉堡阻住部队前进。姜自君奋不顾身,抱着70斤的炸药贴到碉堡上,一声巨
响,与敌同归于尽,为胜利开辟了道路。
韩秀兰 (1930-1947) 海阳县统一村人。 幼年随母讨饭度日,12岁给地主当丫头,备受饥寒、凌辱。
1942年县城解放后,在反保长、斗汉奸、减租减息、土改复查斗争中,起了骨干作用。1945年,被选
为村青妇队副队长,领导队员努力练武,学埋地雷。1947年冬,国民党五十四师侵犯海阳前夕,韩秀
兰积极动员群众坚壁清野,带领爆炸组巧埋地雷。敌进村后,炸死敌连长1名,毙、伤敌兵3名。
五十四师占领凤城后,韩秀兰隐蔽在群众中,秘密从事工作。后因叛徒告密被捕,受尽酷刑,坚贞不
屈。在狱中高唱革命歌曲,蘸着鲜血写“共产党万岁!”、“穷人要翻身”等口号。恶霸之妻“白脸
狼”到监狱威胁、利诱她“悔过自首”,韩秀兰怒击一掌,厉声责骂。国民党县长李耀亭、审讯处处
长高一斋,用甜言蜜语、金钱衣物进行诱骗,韩秀兰总是横眉冷对,不为所动。
敌人把妇女主任聂桂兰和她一同押赴刑场,先将聂桂兰四肢钉在墙上,施电刑杀害。高一斋威胁韩秀
兰:“拒不招供,死在眼前”。她饮泪痛呼:“聂婶婶你死得有志气,我一定学你的硬骨头!”在刑
场上,韩秀兰昂首高喊:“共产党万岁!”刽子手以掌堵其口,韩秀兰咬破敌指,依然疾呼,慷慨就
义,年仅18岁。《大众日报》以《雏凤凌空韩秀兰》为题,歌颂其事迹。
祁学瑞(1916-1948) 海阳县野鸡夼村人。1942年参加八路军。次年因精兵简政复员回家后,被选为农
救会委员,积极领导群众,进行反奸反霸、减租减息、土改复查等斗争,成绩突出,屡受表扬。1948
年,祁学瑞争先参加海阳担运团,随军驰骋,支援前线。淮海战役时,他担任运输分队炊事班副班长。
在跋山涉水的长途行军中,经常肩担60斤重的东西,还主动帮助他人挑弹药,背行李。每到驻地,总
是不分昼夜,不顾疲劳,想尽办法,及时做好饭菜,保证同志们吃饱喝足。大家称他是“不知疲劳的
人”,荣获一等功臣称号。
在里楼战斗中,前线部队急需补充弹药。祁学瑞自报奋勇,冒着枪林弹雨,输送弹药。别人扛一箱,
他扛两箱,行至最前线的五尧村,遭敌机扫射,中弹牺牲。
战后,华东支前委员会追赠祁学瑞为特等人民功臣,授予支前英雄勋章一枚;祁学瑞所在排被评为模
范担运排,赠给锦旗一面。祁学瑞的事迹,陈于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
刁仁忠(1919-1951) 海阳县小纪村人。1942年参加八路军,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东海军分区独
立团侦察班长、排长,华野第九纵队二十六师侦察队长,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十七军八十师侦察科副科
长等职。
1944年,任东海军分区独立团侦察排长时,带领战士在海上智勇奋战,先后缴获日本侵略军运盐帆船
一只,运煤汽船一艘,运棉花帆船八只。
莱芜战役中,刁仁忠率领侦察小分队,潜入敌人阵地,智获汽车6辆,生擒敌副营长以下官兵13人;
虽遭敌截击,仍将汽车、俘虏押回部队,获悉重要军事情报,受到野战军司令部嘉奖,记一等功一次。
潍县战役中,刁仁忠带领三名侦察兵,出色地完成侦察任务,为胜利提供了可靠情报,获首长“智胆
可嘉”之赞。
刁仁忠因功绩卓著,荣膺战斗英雄、侦察英雄、华东一级人民英雄等称号。1950年被选为代表,晋京
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50年,刁仁忠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中,机智勇敢,屡建战功。1951年,在第五次战役中壮烈
牺牲。
栾喜成(1912-1952)海阳县栾家村人,贫农出身。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反投降的一次战斗中,栾
喜成奋不顾身,抱住赵保原部一个机枪射手,迫使30余名敌人缴枪投降,被选为胶东二等民兵模范。
翌年,被选为胶东一等民兵模范。在生产救灾中,省吃俭用,把节余的980斤粮食借给贫苦人家,帮
助群众度过灾荒。1944年起,带头组织起常年互助组,特别照顾无劳力弱劳力户,带动组员积极劳动,
增加生产。1945年,被选为县劳动模范。
1952年,栾喜成率先成立起全县第一个生产合作社,推动了县内农业合作化运动,荣膺山东省劳动模
范的称号。同年,参加中央组织的中国农民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学习,行至北京,突发牙病。中央领
导劝其留京治疗,栾喜成辞谢领导的关怀,坚持登程。到达莫斯科后,牙结核恶化,抢救无效,于4
月28日病逝。遗体在莫斯科火化,骨灰运回祖国,安葬于栾家村西。海阳县人民政府立碑墓前,以为
纪念。
刘竹轩(1881-1953) 名凤吉,因一目失明,号半明,海阳县东迟格庄人。祖父刘彭魁、父亲刘尚宾
皆为名医。
刘竹轩自幼酷爱习医。中年游历东北三省,拜师访友,兼而行医。曾为吉林省长包桂卿治愈难治之症,
名噪一时。返里后,书庭联:“家传唯有歧黄术,医国全凭和缓方”。授徒、治病,素负盛名。
刘竹轩秉承家传,博览医学群书,尤精攻《内经》、《伤寒》、《神农本草》。师古但不墨守成规;
临床诊治,胸有主见,对症下药,“每以方剂奇特之变而收殊效”,因而名闻海、莱、栖、牟诸县,
就诊者络绎不绝。
王兴仁患病10余年,百治不愈。刘竹轩诊为“休息痢”,服药数剂,沉疴如洗。今大辛家镇张家庄王
学政的姐姐患病半载,遍身浮肿,刘潇南、于希增等医生均断为肝硬化,棘手难治;刘竹轩确诊为怪
胎,投药三剂,产下海蜇状死胎,病即痊愈。
刘竹轩不仅精通医术,且同情革命。他曾为第二区区长高述唐、山东保安第二十六旅旅长秦毓堂及其
参谋长郑金生之妻王秋馥等人,治愈垂危之症。以此关系,保释东迟格庄刘庆、黄家村骆本荣、两远
牛庄王亚、城里高凤梧等共产党员。
刘73岁病逝,遗著有《医学新书》、《小道可观》、《脉案集成》、《歧黄春秋》、《半明诗稿》、
《萍踪塞外》等。
刘惠(1887-1955) 又名刘会,海阳县东迟格庄人。少时家道清贫,后因外祖于敬德(凉山后村北维耕
堂)经商致富,为刘家置良田百亩,家业始兴。民国27年(1938年),经刘仲益、刘相卿介绍,加入中国
共产党。因其身材魁梧,语音宏亮,又喜唱京戏,故以“大花脸”为代号。
1941年,国民党山东省保安第二十六旅(秦毓堂部)盘据海阳城里,经常到东迟格庄一带骚扰,时有特
务跟踪党的地下工作者;村中保长也虎视眈眈,暗地监视。在恶劣环境中,刘惠家成了共产党的秘密
联络站。李铁生、王亚、刘仲益、刘梦溪、于寿康、李桂岩、张维兹、王鉴溪等地下党的负责人,都
在这里接头、开会、投宿。对来往的同志,刘惠夫妇总是安排食宿,负责安全,时赠路费。
秦部三次洗劫刘家。其妻生女40天,为避灾祸,携带三个女儿出走他乡。刘惠虽受种种挫折,但革命
斗志不减。1941年,送长子刘凤岗参加革命。1942年,中共海阳县委、县政府决定发展武装力量,款
项不足,刘惠慷慨向政委(书记)刘梦溪、县长张维兹表示:“我愿献款买枪!”立即回家说服父亲、
妹妹,卖掉良田38亩,卖地款全部交给抗日民主政府。至1944年,刘惠家76亩地,为资助革命卖掉63
亩,并把两头肥壮的骡子献给政府运输物资。
1945年,刘惠任县办企业公和恒的负责人,与其他同志通力协作,克服困难,发展经济,帮助解决战
时供给。后调往东海专区,分管财贸工作。
1947年,国民党五十四师侵犯海阳,刘惠等人经营的企业多遭破坏。刘惠闻讯,忧愤成疾,常年卧榻,
医治无效,1953年病逝。1956年,文登专署批准为革命烈士。
褚文郁(1890-1957) 字宗周,海阳县西坊坞村人。自幼入私塾读书,后毕业于北平朝阳大学。时值
国家多难之秋,褚文郁赴烟台办《爱国报》,兼理律师业务。烟台律师公会曾在《芝罘日报》撰文赞
扬说:“褚文郁系我埠著名律师,精通法典,深受法界敬重”。民国18年(1929年),烟台商会会长澹
台玉田,恃势强购海阳县步鹤村李鞠氏在烟房产。鞠氏不服,请褚文郁代办讼事。褚慨然出庭,依法
辩护,使官司打赢。澹台玉田利用权势,不准全埠工商业者订阅《爱国报》。褚文郁则利用报纸揭露
商会丑闻。双方矛盾激化,经人调解,澹台玉田以红 字会长的名义,聘任褚文郁为烟台恤养院第二
副院长,负责筹建。褚文郁将《爱国报》并入红 字会,改名为《胶东 报》,仍兼社长,同时结束
了律师业务。
民国19年(1930年)2月,褚文郁、王盛开赴北平、天津等地考察学习。返烟后,在恤养院设孤儿、婴儿、
嫠妇、产妇四部,后增残废、老羸两部,分别恤养。民国21年(1932年),褚文郁在烟台集资1000元,协
助海阳红 字分会,在城里、发城、西坊坞办起三处红 字会小学,贫家子弟免收学费。
时因民族工商业日益凋敝,劳动人民贫病交迫,恤养院的人数陡增至650名,经费困难。褚文郁亲自
到上海、大连、济南等地募捐,不足一个月,募资1.1万银元。“七七事变”前,共募捐三次。
民国23年(1934年),褚文郁派人去北平香山慈幼院学习哺乳和护理方法,改善了收容条件,婴儿死亡
率由40%下降到15%。民国25年(1936年),嘉祥等县500余名灾民逃荒到海阳。褚文郁闻讯后,在烟台集
资1000元,劝募面粉100袋,赈济灾民。“七七事变”后,褚文郁卖地10亩,所得款项悉数献给二十九
军宋哲元部,慰问抗日伤残军人。民国27年(1938年),日本侵略军侵占烟台前夕,恤养院的会计主任
程宗禹、教员李炳令带领学生崔养收参加革命。临行前,程、李向褚文郁辞职。褚笑着说:“不要瞒
我,我劝你们到延安去,路费不足,可发双薪。”遂多给一个月薪水,送他们上路。
日军侵占烟台后,恤养院的经费来源枯竭,加之达出院年龄的孤儿谋生不易,褚文郁集资3万元,成
立孤儿工业出品部,解决孤儿就业和经费困难。所制工艺品,在全省评比中,获优异奖,引起北平慈
幼院院长熊希龄的重视,多次到烟台恤养院参观、指导。至1943年,孤儿院产品收入达到自给自足。
褚文郁总结八年来的办院经验,团结董事张宽五,实行了一系列有益措施:接兑一个银号,准备成立
孤儿储蓄银行;在东山建孤儿村,为结婚的孤儿建立家庭;在福山宫家岛买耕地400亩、沙荒2000亩,
在西沙旺建百亩果园,从事农果业生产。
1945年烟台解放时,旧社会留下的乞丐、游民、流浪汉比比皆是,人民政府责成恤养院尽力收容。褚
文郁按照政府的指示,积极办理。为解决经费问题,褚文郁去青岛,上海募捐黄金200两。1954年,恤
养院改为烟台市生产教养院,褚文郁任副院长,继续致力于社会福利事业。
刘勃(1880-1959) 原名玉亳,别号飞帘居士,祖居尚山村(今属乳山县),家道富裕。“戊戍变法”深
刻影响着刘勃的思想,在县学与鞠国香等结成琼林读书会,明习诗文,密倡维新。谭嗣同殉难忌辰,
琼林读书会学友公推刘勃撰《诔六君子》悼文,借祭忠魂,宣传维新。知县凌绂曾闻讯,指责刘勃不
守本分,意欲加罪。刘勃傲然相对:“甘当七君子,羞作一懦夫!”知县大怒,下狱禁锢。士林共愤,
齐赴县衙请愿。官惧众威,被迫释放刘勃,准许集会。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刘勃考中拔贡,与其父有仇隙的人惶惶不安。刘勃笑登仇家之门,温语陈
述是非,敦睦宗族,深受乡里敬重。民国4年(1915年),袁世凯宣布次年为洪宪元年,恢复帝制。刘勃
愤撰《讨袁檄》,印成传单,散发至济南、青岛、烟台、威海等地,轰动一时。次年袁世凯病死,刘
勃作《“悼”洪宪》诗:“六十载奸雄末路毕竟于死,廿八日帝业昙花而今安在?……黄花岗伟伟忠
魂流芳千古,袁容庵区区洪宪遗臭万代”。
刘勃曾任军阀孙传芳的秘书长,因政见分歧,时常发生争执。民国15年(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后,上
海工人举行武装起义。孙传芳拟予镇压,刘勃谏阻:“苏、浙、闽、皖、赣归将军掌握,上海踞海防
门户,工人为沪埠根基,若动其本,恐失东服屏障”。孙传芳疑忌,将刘勃软禁军中。身处逆境,仍
作文吟诗以言志,曾著《中华统一论》两篇,赋诗多首。后,孙传芳失败,刘勃获释归里。
民国17年(1928年),刘勃在尚山村兴办国学专修科,教习初中部分课业:国文、数学、英文、时论、
历史、世界地理等,方圆50里,慕名前来就读者甚多。之后,在留格庄、徽村等高级小学任国文教员。
刘勃讲解深透,系统清晰,且不拘古训,尤能抒发新的学术思想。由于他以立志、勤学、正派、俭朴、
务实为治学之风,故造就的学生多品学兼优。
民国23年(1934年),年景歉收,百姓食不果腹。郭城区区长姜彤桂私摊强派,贪污自肥。刘勃激于义
愤,联络邻村会首控告姜彤桂。县长受贿,袒护姜彤桂。刘勃据理力争,终于折服县长,裁免捐税,
命姜彤桂当众认罪。
同年,刘勃任海阳县志馆襄纂,与鞠国香等续修《海阳县志》。他广征博采,并进行实地考察,夜以
继日,为志书告成费尽心血。是年,学生募捐,支援东北义勇军抗日,刘勃捐献银元100元 (当时可买
2000斤面粉);并率先戒烟戒酒,节衣缩食,积金救国。
民国28年(1939年)前后,国民党投降派司令赵保原、秦毓堂、郑维屏、苗占奎等慕刘勃之才,皆欲罗
为门下。刘均鄙而严绝,吟菊抒志:“抱香傲霜枝,耻落污浊地。”国民党鲁东行署主任李先良驻牟
平大龙口时,登门礼聘。刘勃闻李先良博学多才,非一般武夫可比,遂应聘。一次召开党、政、军、
民大会,李先良欲借刘勃之名望,请其发表演讲,宣传曲线救国,粉饰其亲日、反共的嘴脸。刘勃认
清其面目,当场佯允,登台后则大讲岳飞抗金事迹,最后高歌一曲《满江红》,拂袖而去。民国29年
(1940年),刘勃困居烟台,伪道尹张化南聘他为秘书,被其拒绝。隐于牟姓公馆,当家庭教师,以葆
晚节。
刘勃是胶东著名的书法家。他幼临赵孟頫,后摹柳公权,故正楷圆化猷劲;汉隶虽临张迁,但有创新;
钟鼎篆书颇有功底,草书尤为擅长,笔力刚劲,挥墨超俗。
建国后,在烟台市文史研究会工作。1958年退休还乡,次年病逝。遗作有《扪虱丛谈》、《沧桑回顾
录》、《戎马春秋》、《字说一得》等。
王隽英(?~1960) 女,别号崆峒筱侠,海阳县盘石店村人。父亲王以成参加辛亥革命,牺牲于诸城战
斗。她被日照人丁维汾收为义女,丁资助其卒业于北平燕京大学,旋以优异成绩考中研究生。毕业后,
在丁维汾的帮助下,公费留学美国,就读于密西根大学,获硕士学位。归国后,由丁维汾介绍,与丁
观海结婚,生子丁肇中。
王隽英曾在四川教育学院任教授七年,其中兼训育主任一年。后历任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沙滋区
女青年联谊会理事长,山东旅京妇女文化教育促进会理事长,国民参政会参政员、驻会委员,国民大
会代表,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等职。其间,对振兴中华政教事业,建树颇多,获“品
学兼优,政教并茂”之誉。
王隽英自幼聪慧,才学出众。十三岁时,以《捉月》为题,吟七律一首:“院中浴盆水清清,谁把明
镜投水中。欲捞'菱花'整鬓发,惊喜嫦娥降蟾宫。探指捉伊伊无影,我不捞月月偏明。赌气倾尽盆中
水,仰看玉盘飞碧空”。在烟台上学时,组织崆峒学社,撰写了很多别开生面的诗文。
“九·一八”事变后,王隽英积极参加抗日宣传、募捐活动及抵制日货、打击汉奸斗争。还把母亲赠
给的金戒指和自己节省的银元10枚, 一同献给东北抗日义勇军; 并撰《告妇女同胞书》,严厉批判
“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封建伦常,号召妇女“冲破樊笼,振翼高飞,允文允武,建功立业,争当巾帼
英雄!”
王隽英在燕京大学读书期间, 苦学之余, 编写《伟伟华夏》三辑:《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励精图治》,由中华书局出版。在重庆时,目睹世道昏暗,官场腐败,洁身自好,不入污流。曾吟
诗抒怀:“寒封空谷姣华枯,独见幽兰色倍绿。点点丹心傲霜洗,条条翠叶迎雪舞”。1945年6月2日
上午10时,偕同僚侯雪屏、叶汛等去曾家岩晋谒蒋介石,面陈民生大计。事后,王隽英节衣缩食,捐
薪救饥,并到工厂、学校、军旅、居民区发表演说,鼓动抗日。
王隽英曾上书中央,要义为精诚团结,抗日兴华——民族独立;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民权自由;
扶助农工,恤民减税——民生幸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行之则昌,失之则衰;为政以德,任人唯
贤,饬厘弊政,励精图治。一片正论,反响强烈,“有识之仕,同声公允。载诸报端,纷传天府”。
日本投降后,王隽英出川入宁,眼见内战风云又起,心忧国难,愤然成诗:“懒听钟山霜雁声,愁看
金陵残月影。峻鹰振翼飞九重,直把战云化升平。”1949年,王隽英全家远游台湾,与丈夫丁观海均
任大学教授。其友周绍贤回忆道:“观海、隽英我之贤师良友,二君念及故乡,泪痕沾巾,谈到国事,
灼见在胸。殷切盼望早日实现国父中山先生的夙愿:‘振兴中华’”。
后,侨居美国,培育丁肇中勤学成才。1960年病逝。临终前给儿子留下谆谆遗嘱:爱科学、爱祖国,
双爱双荣!
刘长胜(1903-1967) 在苏联时化名王相保,海阳县荪疃人。自幼勤奋好学,因家道贫穷,读书三年,
便辍学务农。一年春饥,小伙伴劝他向富户借粮度荒,他说:“宁肯饿死,决不乞求财主”。18岁时,
随舅父去海参崴做皮匠,当店员,干码头工人。俄国十月革命后,刘长胜组织远东地区的中国工人参
加志愿军,投入保卫苏维埃政权战斗。民国13年(1924年)12月,由杨占奎介绍,加入列宁共产主义青
年团。民国16年(1927年)5月,经梁伯台、王鸿勋介绍,加入苏联共产党,后转为中共党员。曾就学于
莫斯科列宁学院。民国24年(1935年),在莫斯科携带共产国际给中共中央的密件,辗转年余,次年5月
到达陕北,将密件交给周恩来。6月,刘长胜在陕北担任全国总工会西北局执行局主任。次年9月,受
党中央委派,赴上海恢复和建设党的地下组织,并与刘晓共建江苏省委,先后担任江苏省委组织部长
和省委副书记。其间,始终坚决贯彻党中央在敌占区“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
的方针。当时,上海很多工人、贫民集中于难民收容所,刘长胜等人组织部分党员居住收容所,借机
宣传抗日,动员了多批工人、贫民,参加新四军和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同时,利用基督教青年会、
同乡会、帝国主义租界的工部局、国民党政客控制的中华妇女会等团体,办起一批工人夜校,派共产
党员执教,进行革命活动。有些资本家阻挠工人参加夜校,刘长胜便发动工人要求厂方办夜校。工人
夜校象雨后春笋在上海出现,成为组织群众、教育群众的重要阵地。时机成熟后,便在产业工人中积
极、慎重地发展共产党员。至1941年,发展近千人入党。同时发动党员在工厂里组织兄弟会、姐妹会、
合作会、自治会、互助会;在店员、职员中组织联谊会、同乐会,团结教育广大工人、店员、职员,
进行抗日救国活动。
刘长胜撰写的《谈谈苏联职工会》等著述,主持创办的《朋友》、《劳动》、《生活知识》、《职工
生活》等刊物,以及领导党内同志汇编的《上海产业与上海职工》一书,对工人运动起着指导、推动
作用。
刘长胜在上海秘密工作时,为了取得社会上公开活动的地位,先后以烟号、米庄老板等身份作掩护,
或西装革履,或长袍马褂,一副经理气派,但自奉甚俭,生活颇为艰苦。战友张承宗劝其注意身体,
他说:“我们政治上要向上,生活上要向下。”而对战友的生活、群众的疾苦,却非常关怀,谆谆嘱
咐党员说:“对撤到根据地或不幸被捕同志的家属,一定要帮助解决困难。”每逢年节,刘长胜总是
暗派交通员分别到青浦、浦东慰问陈云、张闻天的家属,帮助排难解忧。在他的倡导带动下,党内一
人有难,大家尽力相助,成为风气。
1946年6月23日,刘长胜直接领导上海10万工人、学生、市民,进行要求和平、民主、自由,反对内战、
独裁、压迫的示威游行,有力地揭穿了蒋介石“和平民主”的假面具,提高了上海广大人民的政治觉
悟。1947年2月,周恩来为党中央起草的《在白区对国民党的政策》的指示下达后,刘长胜等领导上
海工人,把国民党举行的“五·一”纪念会,变为各行各业工人要求解冻生活费指数的大示威。5月8
日,上海1万名纺织工人游行;11日,3000余名店员、职工游行。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给敌人以沉重
打击。
刘长胜善交良友,引导其资助革命。曾结识药厂老板胡丹忱,胡多次将药品、医疗器材运往解放区,
又送女儿参加新四军;还同国民党国防部一少将军官密成至交,这位将军在自己的公馆掩护共产党的
负责人和机要人员,并将国民党的《沿江布防图》密交共产党。刘长胜还利用秘密关系,援助张执一
领导的新四军某部,开辟了沪、杭一带革命根据地,又通过他所建立的许多关系,组织、策动国民党
部分海、陆、空军起义,配合解放战争开辟了第二战场。
1949年,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饮马长江,江南解放指日可待。刘长胜等地下党负责人发动共产党员,
调查国民党统治区工厂、商业、机关、学校、银行、仓库等情况,写材料,绘地图,及时密送解放区;
动员8000多名党员做骨干,组织起10万人的人民保安队,团结各阶层人士护厂、护校、护路、护电;
动员群众向国民党军队残部发动政治攻势,宣传毛主席、朱总司令发布的“约法八章”,迫使部分敌
人放下武器。上海解放后,中共中央对上海地下党作了高度评价,肯定了刘长胜等同志的特殊贡献。
上海解放之初,因国民党的封锁、轰炸,不少工厂停产或半停产,失业工人大量增加。1950年第一季
度,失业工人16.1万余人,半失业者7万多人,连同家属共达60万人。刘长胜及时向中共中央、政务院、
华东局、上海市委汇报实况,陈述建议;主持救济失业工人工作,迅速地解决了失业工人的困难,恢
复发展了生产,稳定了社会秩序。同期,劳资之间的矛盾以新的形式出现。工会大厦常常挤满了要求
处理劳资纠纷的工人和干部,刘长胜总是亲自听取汇报,根据具体情况,实事求是,予以处理。保护
了工人利益,团结争取了资本家,对促进生产发挥了作用。
世界工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在维也纳举行,会议选举刘长胜为世界工联书记处书记,常驻世界工联,担
任领导工作。世界工会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代表大会先后在莱比锡、莫斯科、华沙举行,刘长胜
均当选为世界工联副主席、执行局委员。
1961年2-6月,刘长胜走访西非。他年近花甲,身患糖尿病,加之非洲天气酷热,条件诸多不便,但
他不辞辛苦,坚持多走访一些国家,为增进中非友谊做出了积极贡献。
刘长胜历任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
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总工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中非友好协会会长。
他身居要职,从不以权谋私。其胞侄刘保周进京请伯父安排工作,刘长胜慈祥地说:“保周,种地就
是工作,行行出状元。”
在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下,刘长胜于1967年1月20日含恨逝世。1979年1月24日,党中央在北京
举行刘长胜平反昭雪追悼大会,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均献了花圈。邓小平副主席主持追悼会,韦国清
同志致悼词,对他作了公正的评价:“……刘长胜同志是上海工人运动和地下党杰出的组织者和领导
者,也是我国工会的优秀的领导人和卓越的国际活动家。”
刘仲益(1895-1970) 海阳县新庄头村人。下学后经营祖传生涯——润成花生庄。当时农民经济拮据
之际,被迫到花生庄预售花生,约支现金;交花生时,低于市价20%折算预支金额。刘仲益破此陈规,
凡是到润成卖空的农民,交货时,依成色、照市价公平交易,不折不扣。此举虽受农民欢迎,但引起
同行业的嫉恨。以美商为靠山的德记号(在何家、小纪设收购栈)尤为反对,遂与润成展开竞争。结果
刘仲益失败,家庭破产,润成倒闭。刘一气之下闯了关东,在营口当店员、工人。目睹日本侵略军、
汉奸、资本家惨害、凌辱剥削劳苦大众,刘仲益怒不可遏,联结码头工人、粮栈店员,抗日、反奸、
斗富,后遭通缉,重返故乡。民国21年(1932年)10月,经张静源、刘松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 任本村党小组长, 鼓动农民痛打税收员,反抗苛捐杂税。次年小纪民团分队长刁培忠,借
“过兵”之名向群众勒款,从中贪污自肥。刘仲益等人发动群众,同刁培忠进行算账斗争,迫使刁退
还赃款,当众认罪。民国22年(1933年),任中共莱阳中心县委组织干事,以卖漆为掩护,奔波于海阳
西乡,秘密开展党的工作。是年9月,成立中共海阳特支,刘仲益任书记。次年8月10日,以刘仲益为
首,组织王希丹等18人,袭击黑石嘴盐警所,夺得大枪6支,杀死作恶多端、民愤极大的盐警、渔霸4
人,为开展沿海一带党的工作,扫除一大障碍。民国23年(1934年)8月下旬,中共海阳县委成立,刘仲
益任委员。时值歉岁,他家常常断炊,儿子腿生瘤,没钱治疗。刘仲益深知家境艰难,却抑制着夫妻
情、父子爱,多次过其门而不入。同年农历七月二十日,刘仲益被捕,倍受酷刑,未泄一字之密。后
押送济南高等法院,以“紧急治罪法”判刑二年半。刘仲益据理力争,坚不服判。高等法院将此案批
至烟台地方法院重审,他在看守所组织“一一·四”暴动中被捕的刘欣生等六名青年,进行反虐待斗
争;并教他们学习文化、政治。民国25年(1936年)秋,刘仲益又被解往济南反省院。他拒不反省,复
被送往高等法院治罪。在“义”字看守所结识了理琪、姚仲明,各抒壮怀,斗志更坚。刘仲益曾赋诗
言志:“莫须冤狱莫须惊,无比雄心无比忠。纵然碎骨风波亭,铁血犹能化长虹”。理琪、姚仲明、
刘仲益、张日华、岳拙园、于世瑞、石敬亭、张乐天等密组“铁窗堡垒”,学习革命理论,谋划拒供
对策,发动有血气的难友进行反凌辱、反饥饿、反逼钱斗争。虽遭镇压,壮志未艾。
“七七事变”爆发后,“铁窗堡垒”的爱国志士,集体咬破手指,滴血碗中,以棉花蘸着鲜血在狱壁
上书写:“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速释我们,奔赴抗日战场,杀敌救国;如果不放,就是秦桧禁锢岳
飞,引狼入室,毁我中华,你们则罪莫大焉!”并摇铁栏,捶木栅,大声疾呼,气魄之大,震敌肝胆。
不久,刘仲益出狱返里,奔走海阳各地,恢复党组织,开展党的工作。民国26年(1937年)12月,在
夏泽村重建中共海阳特支,刘仲益任书记。其时,组建抗日武装,急需枪弹,特支决定夺联庄会的枪
支,成立精忠报国先锋队。民国27年(1938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刘振民、王政安、孙铭瑞等40余人,
智袭东村联庄会,夺得长短枪20支,子弹800多发。同年3月,重建中共海阳县委,刘仲益任书记。他
亲订《党员格言》:“献身革命,义无反顾。站稳立场,坚守党纪。爱国爱党,披露心腑。粉身碎骨,
忠贞不渝。斩荆披棘,完成任务。廉洁奉公,艰苦朴素。勤勤恳恳,为民公仆”。刘仲益以身作则,
履行格言。是年,按供给标准多穿一双鞋子,刘请会计在津贴费中扣除。同志们称道:“上梁端正下
梁不歪”。翌年1月,调胶东区党委学习,后任东海特委民运部长。
民国29年(1940年)7月,刘仲益以胶东代表身份,出席山东省推选国大代表会议。之后,被选为省参
议会议员、省农救会执委、省各救总会执委、省宪政促进会理事。
1941年3-4月,在反投降战役节节胜利中,海阳北境解放。时,在与东海地委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刘
不失时机地帮助海阳党组织组建抗日武装队伍,成立了海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受到地委表扬。
1943年2月,任东海地委常委、群委书记、各救会长。1945年,任中海地委常委、群委书记、专署专员;
同年10月,任东海地委常委、专署专员。1949年3月,任胶东区党委常委、行署副主任。1950年7月,
任华东民政部优抚处处长。1951年7月,任山东省合作总社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和省政协常委。1955年
1月,任山东省手工业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1959年3月,任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党组书记和省委委
员。
1970年8月5日逝世。同月6日,山东省民政厅批准为革命烈士。
于桥(1902-1972) 海阳县小纪镇秀家疃人。童年入村塾读书,发愤苦学,成绩优异。因家境贫寒,
被迫辍学,在一家药铺学徒。他精研本草,勤习医术,注重临床诊治,广征博采,故医术迅速提高。
凡有求者,力求诊确,方精,以解除病人之苦为己任。
于桥1943年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贯视病人如亲人,不避酷暑严寒,风吹雨淋,
无论夜静更深,饭间午休,逢邀准到,有求必应。于桥不仅治病认真,医德尤为可贵。他为病人煎药
熬汤,送水喂饭,问寒问暖,擦屎端尿,已成天职,屡见不鲜。
1959年,东村一孤寡老人患病,家中缺衣少食,贫病交迫。于桥送粮送药,治病济贫。老人的裤子被
大小便弄脏,于桥亲手洗刷干净,没裤子替换,便拿来老伴的裤子给病人穿上。于桥无微不至地护理
老人,直至病愈。
1962年夏,有一病人卧床久病,臀部发生褥疮,昼则蝇咬,夜受蚊叮,眼边招蝇卵,臀部生蛆。于桥
回家拿来香油,为病人抹眼、治褥疮,把自己的蚊帐给病人挂上。
1964年,钓泮村于老太婆患病多日,食欲不振。于桥就诊床前,问老人想吃什么?她说:“想吃鲜鱼。”
于速买三条鲅鱼送去,说:“这是您闺女托我捎来的。”
一次,碾头村有人请于桥出诊,恰逢于脚上生疮,行动困难。他打发来人走后,忍着痛,立即背起药
箱,拄着拐杖,一瘸一点地到了病人家中。病人眷属感动地说:“于先生,俺要知道您的脚不好,说
什么也不能叫您遭这个罪!”于桥笑着回答:“看病要紧!”诊毕,病人眷属要用小车送他回院,他
说:“你要在家照顾病人,我能走回去。”
于桥的动人事迹,广为传颂,曾获医界楷模之誉。1956年出席全国供销社模范代表会议,受到毛泽东、
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周亚川(1903-1974) 原名周少亭,海阳县朱村人,贫农出身。童年投梨园学艺,19岁由蒙师朱佩兰带
至安东演出。因其扮相俊美,嗓音洪亮,表演艺术出众,被誉为“梨园新蕾”。后拜著名须生王汇川
为师,苦学三载,颇有造诣。时人赞其舞台艺术不亚于王汇川,故取艺名周亚川。
东北沦陷后,曾遇一日本宪兵问道:“你的什么人?”周亚川傲然相对:“我是中国人!”翻释官为其
纠正说:“要说满洲国人。”周亚川重说一句:“我是中国人!”遂遭毒打。从此隐居,决不为日伪
演出。日本投降后,周亚川重登舞台。一次在沈阳市公演,目睹国民党军官凌辱演《五花洞》的女角,
愤恨至极。时,周亚川正饰包拯,随机应变,改唱台词:“大堂之下鬼哭狼嚎嗡嗡叫,怎不气坏俺老
包,似这等祸国殃民狗强盗,俺包龙图的铜铡岂能饶”。因此遭捉拿,被迫第二次隐居。身处逆境,
仍苦练戏功。1948年冬,周亚川携眷返里,加入胶东文协领导的胜利剧团,并将自己心爱的全套戏箱
献给文协。
周亚川的舞台艺术,熔内外江于一炉,采诸流派之长,独具一格。他说:“我学麒派的淋漓奔放,做
工真实;也学京派的字正腔圆,讲究韵味”。周亚川音量浑厚,唱腔高亢,酷肖高庆奎;念字清晰,
做戏洒脱,又颇似周信芳。故观众称赞:周亚川谈吐有味,念唱真切,做戏逼真,恰到好处。
周亚川戏路较宽,须生、红净、武小生、架子花脸,演唱俱佳。先后主演过《罗成叫关》、《甘露寺》、
《秦香莲》、《鹿台恨》、《夜审姚达》、《四进士》、《追韩信》、《古城会》等戏。30年代,上
海百代唱片公司将他的《千里送京娘》、《鹿台恨》、《珠帘寨》中的唱段灌制成片,发行全国,风
靡一时。曾赴上海、北平、南京、西安、徐州、哈尔滨、沈阳、济南、长春、青岛、烟台等地演出,
均获好评。
建国后,周亚川参加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先后担任山东省戏曲学校副校长、山东省京剧团副团长等职。
1956年山东省第二届戏曲会演、1954年华东区戏曲会演,周分获一、二等奖。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文化大革命”中横遭迫害,含冤长逝。党的十二大后,周亚川的冤狱得平。其生前故人余修,抚今
追昔,吊之以诗:“泉城初识台上影,夜观春秋忠义容。赤面长髯偃月刀,四座采声掌雷鸣。内外江
湖熔一炉,唱工称奇雅俗通。淋漓高昂圆润功,铿锵有力遏云行。政治艺术双丰收,毁家捐输尽锦绣。
半生血汗表忠诚,齐鲁楷模领同俦。文化浩劫狂飙起,可怜忠奸尽倒置。临终尤嘱后来者,矢志京剧
终不移。精湛艺术怀亚川,亚川堪称好党员。忠心耿耿肝胆照,梨园奇才也奇男。”
于善民(1921-1977) 海阳县郭城村人。三岁时双目失明,自幼酷爱民间音乐,以京胡演奏为特长。
于虽失明,但记忆力超人,闻步声而知其名,听新曲染耳即通。1948年,参加胶东文化协会领导的胜
利剧团,活跃在胶东解放区。翌年随军入京,在戏曲改进局工作。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2月,
任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实验学校(后为中国戏曲学校)音乐科主任。他虚心好学,善于创新。经常向徐
兰沅、杨宝忠等京胡大师求教,取长补短,演奏技巧造诣颇深。于善民勤恳致力于教学工作20余载,
为京剧音乐造就了大批优秀人材,为发展戏曲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王仙圃(1914-1982) 海阳县王家庄人。曾任黑龙江省政协常委、省国画会长、省书画院画师,为黑
龙江著名山水画家。王仙圃幼年酷爱绘画,至青年时代,山水画已名闻乡里。民国28年(1939年)赴北
平,由钟质夫引荐,加入雪庐画社,就学于吴镜汀门下。其间,在京接触一些著名画家,受到艺术熏
陶;博览了故宫珍藏的名画真迹,开扩了眼界。曾说:“站在荆、董、范的作品前,真是忘了时间和
自我。”他能剔除宗派偏见,博采众长,且有所发挥。
1950年去哈尔滨,从事山水画创作。曾到兴安岭原始森林、镜泊湖、五大莲池等地写生,丰富了创作
素材。1952年,王仙圃举办山水画展,义卖作品350幅,支援抗美援朝。全国第三次美术作品展览会,
展出王仙圃的作品6幅,其中《勘探原始森林》、《山河易风》,被评为山水画中的创新佳作,后由
国家珍藏。
“文化大革命”期间,王仙圃被列为“反动权威”,横遭摧残。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他精神焕发,
锐意创新。对来函、登门求教者,总是循循善诱,予以指导;并多次举办国画讲座,传授绘画艺术,
听众受益非浅。
王仙圃绘画近50年,作品数以千计。他的山水画,古朴雄健,气势磅礴,挥洒豪放自如。所绘《屈子
行吟图》、《静躁万珠》、《山水长苍》、《边疆战士》、《丹幛育化》、《南湖》、《天池》等作
品,画坛推许,群众喜爱。
王仙圃年近古稀,愈加热爱塞外风光,继续挥毫作画。黑龙江省省长陈雷曾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的条幅相赠。后期身患绝症,危在旦夕,仍意气风发,为人民大会堂绘制《森林》、《镜泊飞瀑》两
幅巨作,时称妙笔。
于寿康(1909-1984) 原名刘松山,海阳县新庄头村人。9岁上学,17岁毕业于香山高级小学。民国17
年(1928年),在三民主义训练班学习两个月。回村后,举办农民夜校,组织农民协会,宣传孙中山倡
导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民国20年(1931年)9月,就读于莱阳乡师,接触进步教师,受到
革命思想影响。翌年,经张静源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3年(1934年),受中共北方局派遣到上海
学习, 不幸被捕, 解赴苏州反省院。 坐牢两年,坚贞不屈,保持了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民国25年
(1936年)出狱,在太原和党组织接上了关系。至1945年,先后任繁峙、浑源等县县长和雁北专署专员。
之后,历任张家口皮毛公司经理、晋察冀救济分会副主任、石景山钢铁厂接管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国
家私营企业局产权处处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二分部副部长、国家计量局副局长、国家计量总局副
局长等职。
姜元俊(1947-1985) 海阳县望宿村人。1969年担任民办教师以来,兢兢业业从事教育工作,年年被评
为县级优秀教师。他的经济收入不高,却两次拒绝企业单位优厚待遇的招聘,甘心当一辈子园丁。他
先后学习了《心理学》、《教育学》、《给教师的建议》等书籍,写下6万多字的读书笔记。
姜元俊在授课时,很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把抽象的知识讲得具体、形象;对难理解的课题,则根
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由浅入深,通俗讲解;尤注重直观教学,凡需要用直观教具讲解的知识,均提前
做好准备,几年来共制作教具70余套。他担任的课程。平均分数在教学片中名列前茅。
姜元俊特别关心身体有病和智力差的学生。姜庆芳因生疮不能到校上课,便利用晚上给她补课;姜绍
美智力较差,他除循循善诱外,还组织帮教小组,辅导她补习功课;姜海波因家长常年有病,无钱交
学杂费、买学习用具,姜元俊便代交代买,家长、学生深为感动。
姜元俊从事教育工作16年中,没过一个完整假日。1985年假期赴南昌探亲,因挂念护校工作,只住三
天便匆匆返校。看到厕所墙倒塌,立刻找来工具垒砌;又以两天时间,在校园种上近千棵大白菜。
姜元俊在泉水乡中心小学担任总务工作时,理财清楚,勤俭治校,还亲自给教师拉煤、劈柴、打粮、
种菜、扎顶棚、修理自行车等,被誉为“红管家”、“多面手”。
1985年8月29日,9号台风袭击海阳,泉水乡风暴雨急。姜元俊不顾自己的房屋漏雨,顶风冒雨去虎龙
头村送防汛紧急通知。群众留他住下,他因挂牵学校安危,执意回校。行至子推后河,被山洪卷走,
光荣牺牲。同年12月,烟台市委、市政府发出《关于开展向姜元俊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并追认他
为中共党员、国家正式教师。《人民日报》、《大众日报》、《烟台日报》俱表彰其事迹。

秦毓堂(1902-1950) 又名秦之源,字瑞轩,东阿县大陈庄人。15岁弃学当兵,曾在军阀张作霖、张宗
昌、刘珍年、张襄武等部,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手枪队队长、副官处处长、上校副官、周村
稽查处长、海关局长及文登、荣成民军团长,海阳县大队队副,文登、牟平县大队队长等职。
民国27年(1938年)徐州会战,秦毓堂被编入谷良民部担任营长。前线吃紧,秦临阵脱逃,带兵200余人
窜至胶东,依附蔡晋康;在栖霞拉起一支队伍,番号山东省保安第二十六旅,自任旅长。同年秋,参
与赵保原纠合的“抗八联军”,担任东路总指挥,率领二十六旅及蔡晋康、陈昱等部,进攻抗日根据
地——蓬莱县,杀伤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战土100多人。后被蔡晋康挤出栖霞。
秦毓堂占据文登、牟平后,扩充实力,“反共抗八”。民国28年(1939年)夏,赵保原重组“抗八联军”,
自任总指挥,秦毓堂任副总指挥,大举进犯胶东抗日根据地。8月1日,秦毓堂指使其特务大队,杀害
八路军五支队驻文登葛家联合办事处主任李蔚川等5人。次年春,赵、秦配合日本侵略军扫荡,将八
路军之荣成兵工厂破坏殆尽。
民国29年(1940年)冬,秦毓堂密至海阳城里,与日军中尉阿布达成秘密协议。1941年1月,日伪军西撤
行村,秦部进驻城里。自此,双方信使往来,互相策应,扫荡抗日根据地。同年,榆山大会战中,秦
毓堂指挥其第一团和平度张步云部、文登王兴仁部,在赤山与八路军争夺阵地,杀伤抗日军民600多
人。1942年8月,胶东军区部队攻克秦部驻守的留格庄,乘胜围攻腾甲庄。秦赴青岛向日军第五旅团
司令内田求援,表示解围之后,坚决投靠“皇军”。内田一面派500日伪军,一面严令赵保原出动两
个团的兵力,由秦指挥驰援腾甲庄。兵至育黎,腾甲庄已被攻克,秦毓堂返回海阳城里,收拾残部,
于9月16日西窜何家,公开投降日本侵略军。
秦毓堂部占据牟平、海阳期间,杀害革命干部、群众300多人,焚毁房屋近千间,掠夺粮食352.96万斤,
法币243.35万元,抽丁、抓丁1211人。其它罪行难以计数。
1948年,秦毓堂在山东省军管区副司令聂松溪部任参谋长。济南解放后,逃回原籍。旋以购买轧花机
为由,重返济南,潜居道德街兴隆楼旅社,不久被捕。1950年1月20日,在乳山县夏村枪决。
周思敬(1902-1945) 海阳县前辛治村人。民国21年(1932年),参加“普济佛教东会”,担任盘主,主
持会务。活动在龙山、大山、东村、磊石一带,造谣惑众,发展教徒,诱骗2000多名群众加入“佛教
会”,诈取钱财2.67万元。
1944年,日本外务相重光葵指示日本侵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在济南召开各地会道门首领
会议,决定将所有会道门改组为“未来和平宗教会”。周思敬等参加了会议,接受日本侵略军的反共
使命。之后,受日本特务高振亮、崔芙蓉指使,准备组织“反共佛兵”,进行反共反人民活动。
1945年夏,日本侵略军扫荡海阳时,周思敬率骨干教徒投靠日军,被收编为“武术队”,刺探八路军
情报,捕捉抗日群众,散布谣言,破坏抗日工作。是年10月13日,周思敬集结100余名亲信教徒,组成
“佛兵”,自任“司令”,封佛教会总领石沛之为“副司令”。他们暗藏武器和“天三孝协团”大旗、
“日”字小旗,身贴“枪刀不入”神符,手执“佛祖”赐给的“神枪”,占据龙山,进行暴动,妄图
颠覆区、县人民政权,被区中队、民兵消灭于山中。周思敬就擒,同年在纪疃河枪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