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传统节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1&rec=802&run=13

春节 旧时称过年。届时贴春联,换门神、桃符,悬“挂钱”;以彩纸作“吊纸”,于除夕傍晚
手持吊纸到坟地,迎祖先回家过年,谓之“请年”;挂“祝子”、摆神主、设供祭奠;子夜发纸(烧
纸),爆竹辞岁,除旧迎新。除夕之夜,通宵不眠,俗称“守岁”。元旦黎明前,于大门口焚香纸,
鸣鞭炮,迎接财神,以早为好,叫做“抢财神”。元旦清晨起,亲友登门叩头问好,见面互相拱手道
贺“过年好”、“发财!发财!”初二或初三日晚上,撤菜肴供品,落“祝子”,化纸门外,谓之“送
年”。
人民政府建立后,改旧历年为春节。习俗除因袭大部旧例外,还增添了新内容。除夕日,人们锣
鼓喧天给烈军属及残废、复员军人贴春联、挂光荣牌、送慰问信。元旦日,仍沿拜年旧习,之后,大
队(村)党支部、管(村)委会召开茶话会。党、政、军各界利用新春佳节,开展“拥军优属”、“拥政
爱民”活动,举行联欢会。群众则趁佳节走亲访友,互邀饮宴及开展文娱活动。
正月十五 农历正月十五日,亦称“元宵节”。自唐以来,有闹花灯的盛举,故名“灯节”。旧
时,民间以豆面作灯,黄昏时点燃于亡故亲人坟前,谓之“送灯”。并有吃“元宵”的风俗,至今仍
兴。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日,时当虫类蛰动期,龙为百虫之首,故有“龙抬头”之说。旧时,此日
小孩皆戴“小龙尾”。农民以草木灰撤粮囤图案于院中、场院。谓之“撒灰囤”。
清明 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日家家扫墓。自春秋时代齐桓公由山戎传入秋千后,世人于此日打秋
千为戏。旧时,文人雅士、社会名流多于清明佳节郊外游览,饮酒赋诗,谓之“踏青”。妇女蒸面燕,
以示春暖燕来。民国年间,学校开展植树、春游活动。
建国后,清明节党、政、军、民、学集体给烈士扫墓,敬献花圈,缅怀先烈。
端午 又名端阳。农历五月初五日,家家悬纸葫芦,插艾蒿、桃枝。是日,人们以黄绿苘扎成小
巧的炊帚、笤帚,以锦绸作荷包,佩于胸前,以避灾邪。幼儿有系五色线的习俗。至今仍有吃粽子的
习惯。
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日, 因此节正值新麦收获之后, 家家户户蒸新麦饽饽,供于庭院,谓之
“献新”。
七月七 农历七月初七日,相传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日。此夜,妇女设瓜果、针线于月下,
对天遥祭织女,谓之“乞巧”。农户均以吃巧馃为乐。
七月十五 农历七月十五日,称盂兰盆会、中元节,俗称鬼节。部分居民摆供祭祖。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时当秋季第二个月,故称中秋节,为群众重视的节日。相传古代后羿
在西王母处得长生药,其妻嫦娥偷食后于此夜奔赴月宫。故中秋之夜,民间以面罗、水盆,遥瞻月宫
为戏,并置酒肴、面食、西瓜、月饼,月下聚餐,谓之“圆月”。
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日,古代卜卦,以九为阳数,月日并应,故称重阳节。相传自东汉始有登高
山饮菊花酒、祈求免灾消难的风俗,盛行至“七七事变”。1984年后,又倡登高之举。
十月一 农历十月初一日,此日家家为其祖坟添土压纸,寄天气渐冷、为先人加被之意。
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相传此日为释迦牟尼成道日。信徒纪念牧女献乳糜与释祖,故以香谷、
果实煮粥供佛,名曰腊八粥。后来演变成以米、麦、豆、枣、栗、白果、花生等八色粮果熬粥食用,
含有庆丰收之意。自此日起,家家户户清除灰尘、污物。
小年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旧时,家家在此夜换新灶神像,供饴糖祭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