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建县始末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1&rec=8&run=13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御倭患,在张家庄等渔村建起一座卫城,因处嵩山之阳,故名大嵩
卫。卫城周八里,有居民五六百户,壕外土悉属莱阳县地。清雍正年间,河东总督王士俊清理封疆,
奏请裁卫设县。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廷批准裁大嵩卫设海阳县,西以莱阳县三驾山为界,西北以
莱阳县平兰社为界,北以栖霞县水头村为界,东以宁海州崮山为界。将莱阳县行村、林寺、嵩山三乡
及宁海州乳山乡和普济、兴善两社归并海阳。因县地处于黄海之北,故名“海阳”。
附:河东总督王士俊奏疏(节录)
臣查山东登州府属之大嵩、成山、靖海、威海四卫,所管钱粮皆属无多,于地方并无裨益。而毗
连之莱阳一县,幅员寰广,赋役浩繁,办理难周,每多丛脞,是又应酌裁无益之卫,划分过剧之县,
使之军民胥便,繁简合宜。尤不当胶已成之局,蹈因循之习,而罔计及于远大之模,经久之画者也。
查大嵩卫城外即系莱阳县村庄,东北离宁海州二百里,西北离莱阳县一百四十里,莱阳县广袤八百里,
粮多地广,颇难治理,应将大嵩卫裁改为县。西以莱阳县之三驾山为界,西北以莱阳县之平兰社为界,
北以栖霞县之水头村为界,南以海边为界,东以宁海州之崮山为界,分拨莱阳县之行村乡、嵩山乡、
林寺乡三乡,并将莱阳县之青山乡尽归宁海,易换宁海州之乳山乡,并归海阳,成一县治。至大嵩卫
原管经征屯地,座落莱阳县境内者为天桥等四十余屯,座落莱州府即墨县境内者为神山埠等二十余屯,
座落莱州府平度州境内者为北冢等五屯,应归并座落莱阳、即墨、平度三州县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