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武 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1&rec=767&run=13

清代, 本县即兴习武之风, 民国年间尤盛。较大村庄多设拳房,延师教练。战争年代,拳房全停。
1977年以来,复倡国术,进行传统武术挖掘。1984年,征集到螳螂拳谱三册,其它拳谱两册;国家体
育运动委员会奖给海阳县体委副主任宝剑一口;山东省体委奖给海阳“武术挖掘先进县”锦旗一面。
1985年,县内有螳螂、八卦、长拳、太极、形意、猴拳等拳种;有枪、刀、剑、戟、鞭、斧、钩、叉、
拐子、流星、三节棍、双手带等18种器械;有46个拳术、器械对练套路。分布较广的拳种有螳螂拳、
八卦掌(拳)、长拳、太极拳。除此,练气功也蔚成风气。
螳螂拳 清嘉庆初年,兵部督捕右侍郎李赞元之侄李秉霄(螳螂拳第二代传人,祖居大嵩卫,后徙莱
阳县),外出学艺成名,重返海阳,螳螂拳传入县境。咸丰年间,螳螂拳第四代弟子梁学乡(梁书圃,
榆山夼人),在本县收徒传艺,该拳种遂广泛流传。
梁学乡拳术功底深厚,有创新精神。学艺之初,螳螂拳只有“棚扑”、“乱按”、“分身八肘”三个
套路和单手动作。至中后期,梁从各套路和单手动作中取其精华,创编成“摘要”,使螳螂拳进一步
发展提高。梁赴省城参加武林赛艺,获亚元奖。
螳螂拳主要流传于徐家店、郭城、发城、盘石店、山西头、泉水头、黄崖、战场泊、北埠后、留格庄、
朱吴等乡镇的部分村庄。1985年,已有第九代传人。
八卦掌(拳) 清光绪末年,八卦掌(拳)由其第三代传人刘庆福(绰号虎头钩鲁古埠人)传入海阳南部;宫
保田(绰号“神掌”,今乳山县青山村人)传人北部。
民国25年(1936年),老拳师刘庆福参加烟台国术表演会,拳艺高超,观众称羡,博得“八卦名宿”之
誉。同年,山东民团第五路指挥张襄武,来海阳“清乡剿共”,慕刘之名,特聘其为上尉教练。刘不
愿为虎作伥,佯病拒聘。其徒丛金诰(绰号神腿,大丛家人)亦颇有声望,曾在烟台与国术高手“二铁
胳膊”比武获胜,烟台市政府赠给丛金诰“东海亚王”金匾。
八卦掌(拳)主要流传于东村、凤城、留格庄、二十里店、大阎家、辛安、南城阳、山西头、战场泊、
郭城、发城、徐家店等乡镇的部分村庄。1985年,已有第八代传人。
长拳 包括查拳、花拳、炮拳、红拳、华拳、六合拳、少林拳等,流传于海阳者有少林拳、六合拳。
前者是徽村高岱(绰号醉金刚),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传入县内;后者于民国6年(1917年),由城里于天
兴(绰号“飞枪”)传人本县。战争年代,许世友久住海阳,在北部村庄教民兵、儿童练习少林拳,从
学者甚多。
长拳主要流传于大阎家、辛安、留格庄、山西头、东村、风城等乡镇部分村庄。
太极拳 拳术的一种,也是医疗体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有陈、杨、孙、武等流派,其套路、推手、步
法、手法基本一致,但功架与功力,各有不同。民国2年(1913年),由城里周晖(绰号“云中鹤”)传人
县内。现已传遍全县,成为养身、疗病的有效拳术。
县内较出名的太极拳师为张同畇(铁口村人)。张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负伤,回国治疗期间,始学练太极
拳,疗效显著。后在天津从师韩国珍,造诣颇深,对太极拳的手法(掤、履、挤、按、采、、肘、靠)
及步法(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运用得很有功底。在该市巾山公园与高手比艺,武功居上。
1979年,在烟台地区武术比赛中获奖。后多次被聘为市武术裁判员,享誉甚高。张在海阳授徒多人,
其弟子姜耀光又教练出10余名新秀。
气功 县内练气功者自古即有,清末、民初较盛。城里人王子久,23岁学练气功,持之以恒,练功84
年,颇得养性健身之益,享寿114岁。战争年代,练气功者趋于绝迹。1977年复倡武术,练气功之风再
兴。1984年6月,姜义温、郑助善赴青岛参加老人气功训练班,学习三个月。返县后,举办气功训练
班4次,参加者50人。之后,练气功者日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