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京 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1&rec=716&run=13

职业剧团(戏班) 普庆班 清同治末年,城里人王乐天建普庆班,为本县京戏班之始。主要演员:
小生王乐天与其妻优伶丁芙蓉,并在北京招聘武净于慕金、文丑黄韵香、须生王英华等。该班唱作俱
佳,名噪一时。
穆柯班 清光绪末年,徽村于老太婆(人称女大王),组成50人的京戏班,取名穆柯班。除在本县
演唱,还至周围各县演出。
同乐班 民国10年(1921年),东村李正存与陈武(绰号活猴子)合组同乐班,主要演员有乔玉芬、石
翠芬、张翠英、李二(八怪)等,所演剧目,观众喜闻乐见。
一品班 民国24年(1935年),东村修树悦、河南庄于云亭与陈雄飞合组一品班,主要演员有筱福
卿、习兰芬、连群、筱当子、马耀亭(活曹操)等。该班戏装齐全,演技较高,唱打并茂,演遍海、莱、
栖、牟等县。
梨香戏社 1941年秋,秦毓堂在城里招募失业“戏子”高筱学、傅云亭、于延春、同太、同升、
耿泮元等,组成梨香戏社,演员40人。每周在城隍庙戏楼演出1-2次。翌年9月解体。
海阳京剧团 1956年,郭城姜忠良、安家楼底安仲亭等6人,自筹资金6000元,置买戏箱1副,招聘艺
人50名,在柳林堡成立海阳京剧团。未得莱阳专署批准,便以业余剧团名义演出。1958年11月,海阳
县区划调整,该团与原乳山县黎明京剧团合并,正式建立海阳京剧团。全团48人,主要演员有蒋艳霞、
包相臣、周秀玲、王祖袍等。1960年,政府拨款4万元,增置戏装、道具、软硬片布景及灯光设备,
提高了演出效果。1962年,去莱阳、招远、沧口、四方及青岛市内光陆、永安剧场演出《五虎平西》、
《乾坤福寿镜》、《对金瓶》、《破洪州》、《六国封相》等剧,票价4-6角,场场满座。1964年,
进行政治、业务整顿,团风一新。有演员70人,乐工11人,行政人员7人,为建团以来全盛时期。1966
年“文化大革命”中,改为“乌兰牧骑”文工队,上山下乡,配合中心工作,演出小型节目。同期,
传统戏装、道具被销毁,老艺人遭受冲击,“革命样板戏”独占舞台。1978年,复改为京剧团,政府
拨款3.3万元,购置戏装、道具,陆续上演传统剧目。1980年6月,成立京剧少年学习班,两批招生39
人。1981年在影剧院首次演出《乾坤圈》、《拾玉镯》等传统剧目,受到观众欢迎。1985年,全团有
演员、器乐伴奏员40人,行政人员9人,学员39人。
海阳县京剧团1962-1965、1971-1985年演出情况表
┏━━━━┯━━━━┯━━━━━┯━━━━┯━━━━━┯━━━━┯━━━━┯━━━━━┓
┃年 份│ 场 次 │ 观 众 │放映收 │ 年 份 │ 场 次 │观 众│ 放映收入 ┃
┃ │ │ (万人次) │入(万元)│ │ │(万人次)│ (万元) ┃
┠────┼────┼─────┼────┼─────┼────┼────┼─────┨
┃ 1954 │ 179 │ 37.84 │0.81 │ 1973 │ 5270 │1054.00 │ 9.84 ┃
┃ 1955 │ 278 │ 55.65 │ 1.26 │ 1974 │ 5117 │1023.40 │ 9.46 ┃
┃ 1956 │ 459 │ 36.43 │ 2.01 │ 1975 │ 8480 │1696.00 │ 13.82 ┃
┃ 1957 │ 977 │ 103.72 │ 3.84 │ 1976 │ 14910 │2838.00│ 23.13 ┃
┃ 1958 │ 1950 │ 208.18 │ 3.12 │ 1977 │ 16809 │3361.80 │ 26.22 ┃
┃ 1959 │ 3344 │ 309.15 │ 5.58 │ 1978 │ 16400 │3374.46 │ 25.6l ┃
┃ 1960 │ 2972 │ 461.47 │ 5.78 │ 1979 │ 20378 │4109.74 │ 36.19 ┃
┃ 1961 │ 2117 │ 269.69 │10.38 │ 1980 │ 21159 │4079.58 │ 35.69 ┃
┃ 1962 │ 1555 │ 182.27 │10.46 │ 1981 │ 22630 │3982.41 │ 42.52 ┃
┃ 1963 │ 2123 │ 281.61 │10.20 │ 1982 │ 27206 │4111.35 │ 40.02 ┃
┃ 1964 │ 2735 │ 417.32 │ 8.36 │ 1983 │ 27820 │3134.40 │ 16.37 ┃
┃ 1965 │ 2475 │ 495.00 │ 5.20 │ 1984 │ 30793 │3605.54 │ 25.91 ┃
┃ 1972 │ 4200 │ 840.00 │ 7.67 │ 1985 │ 25872 │3090.00 │ 30.39 ┃
┗━━━━┷━━━━┷━━━━━┷━━━━┷━━━━━┷━━━━┷━━━━┷━━━━━┛

业余剧团 子弟戏班 清末、民国年间,县内一些爱好京戏的民间艺人,自发联合起来,筹资购
置戏箱、乐器,组织“子弟戏班”,业余排练,义务演出。全县子弟戏班近10处,较好者有四:(一)
民国初年,南丁村宋丕良、宋学恩等组织起南丁子弟戏班。聘请梨园科班艺人韩双保(周村人)为老师。
主要演员有宋春照(净) 、宋丕彩(武生)、宋丕香(武老生)、宋绍良(红净)、宋绍桃(铜锤花面)、宋绍甫
(老生)。该班以演三国戏见长,曾至莱阳、即墨等地演出,名声颇佳。1945年东村骡马山会,三台京
戏同演,南丁子弟戏班夺魁。(二)民国14年(1925年),江家村江连顺、江连寿、江文海等25人,自置戏
箱,组起江家子弟戏班。礼聘江湖演员于兴为教师,排练传统剧目240余出,称誉海阳、牟平。(三)民
国18年(1929年),西大滩徐悦信、徐树恩、徐承恩、李庆山等人,组起西大滩子弟戏班。演员集资购
置戏箱。后徐悦发在北京募款,新添若干戏装、道具。初期演员30人,后期40人。生、净等角色唱工
演技,功夫颇深,为人称道。(四)民国20年(1931年),郭城村于宪民、于德奎等,组起郭城子弟戏班,
又名林寺戏社。主要演员有于德奎、于修增、于国宪、王立忠等,最初演出的《铡美案》、《诸葛亮
招亲》、《百寿图》、《二进宫》、《西厢记》等剧目,均获好评。后聘矮槐树村高兆义排演“武把”
戏,所演《广太庄》、《战长沙》、《打登州》、《铁公鸡》、《长坂坡》、《斩蔡阳》等剧,观众
屡看不厌。解放后,在马少波、左平、周亚川等戏剧家的直接指导下,发展成出色的业余剧团。所演
《闯王进京》、《江汉渔歌》、《牙山英雄》、《林冲夜奔》等,敢与科班争雄,胶东国防剧团团长
虞棘赞为“田园梨花”。
同乐处 是嗜爱京戏者业余冬闲,欢聚一起,吹拉弹唱的地方。较有造诣者登台演出,谓之“票
友”;只配弦乐伴唱,谓之“清唱”;不化装,配全副乐器,按剧情演唱,谓之“素装戏”。以进德
会、商会及东村、台上、哲阳、徽村、行村、小纪、书院、桃林、从上、北城阳、大辛家、霞河头、
发城、徐家店、鲁古埠、路疃等村最为活跃。
农村剧团 1941年10月,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宣传大队,在海阳北部举行联合公演,推动了本县
解放区的戏剧活动。翌年,相继建起73处农村业余剧团(或称俱乐部)。之后,逐渐发展,知名者有凤
城、徽村、高家等业余剧团。建团初期,多演出话剧、小调剧,形式新颖,但不适应群众的传统爱好。
后,“旧瓶装新酒”,编演《汉奸了缘》、《统帅战略》、《桐柏民变》、《投笔从戎》、《庄阎王》、
《谁养活谁》、《赵保原之死》、《钢铁英雄》、《风波亭》、《净街王》、《于七传奇》、《生擒
花斑豹》 等锣鼓戏 (新京剧) ,受到群众欢迎,农村剧团迅速发展。1949年,全县有农村剧团361处,
1952年达到726处。1959年经过整顿,保留470处。1963年,转为业余宣传队的450处,1975年发展到553
处。后受电影、电视影响,业余宣传队多不宣而散。